【導語】
中央宣傳部印發(fā)的《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提出,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建設書香社會、書香中國。青年正處于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閱讀對于我們的知識積累、思維發(fā)展、價值觀塑造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選文一
布魯克林有棵樹(節(jié)選)
◎〔美國〕貝蒂·史密斯
圖書館有點破舊,弗蘭西卻覺得它很漂亮。這種妙不可言的感受和去教堂如出一轍。她推開門,走了進去。她喜歡大彌撒上燒香的味道,更喜歡圖書館的味道:磨損的皮書套、圖書館的標簽貼和新借書戳的油墨混在一起的味道。
弗蘭西認為全世界的書都在那個圖書館里,她打算把全世界的書都讀一遍。她按照字母順序每天讀一本書,再枯燥乏味的書也不敢漏掉。
……
終于到家了,她期盼了一個星期的時刻——防火梯閱讀時刻——終于到了。她在防火梯上放一塊小地毯,從床上拿了個枕頭,靠在欄桿上。冰箱里正好有冰,她鑿下一小塊冰,放進一杯水里。她把早上買的紅白相間的薄荷片放在一個小碗里,小碗雖然有點裂縫,但是藍藍的顏色很漂亮。她把玻璃杯、小藍碗和書安安穩(wěn)穩(wěn)地放在窗臺上,然后爬上了防火梯。一旦爬出去,她就住在樹上了。樓上、樓下或對面的人都看不見她。而她卻可以透過樹葉向外看,一切盡收眼底。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慵懶的暖風帶來溫暖的海洋氣息。弗蘭西呼吸著溫暖的空氣,看著舞動的樹影,吃著糖果,一邊讀著書,一邊喝幾口冷水。
如果我是國王,我的愛人
啊,如果我是國王……
弗朗索瓦·維隆的故事越讀越精彩。
有時她擔心圖書館會把這本書弄丟那她就再也讀不了。她于是花兩分錢買了個筆記本,開始抄寫這本書。她特別想擁有自己的書,以為只要抄寫一本,就算是自己的了。但是,鉛筆寫的紙張看起來不像,聞起來更不像圖書館的書,所以她放棄抄書的念頭,安慰自己說,長大以后,她一定要努力工作,拼命攢錢,把她喜歡的書全部買齊。她就這樣靜心閱讀著,與周圍世界和平共處,一本好書,一小碗糖果,獨自一人在家,樹葉的光影在搖曳,下午的時光在流逝。這是一個小女孩最快樂的時光。
(選自《布魯克林有棵樹》,有刪改)
◆含英咀華
這是一部充滿溫暖與力量的小說。主人公弗蘭西在貧民窟中成長,面臨著諸多生活的艱辛,但她始終沒有放棄,憑借著堅韌的意志努力生活。她的生命力量來自哪里?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閱讀。是書籍開闊了她的視野,豐富了她的內心世界,讓她始終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節(jié)選部分描寫的就是童年的小弗蘭西坐在樓梯上癡迷讀書時的樣子。這啟迪我們,即使物質貧困,我們也可以選擇讓精神豐盈,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我們都應熱愛閱讀,用知識武裝自己,使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選文二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節(jié)選)
◎余秋雨
有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是靠社會關系、機遇、方向的正確選擇等等,我認為都是次要的,我覺得,很多時候是一個人偶然看到的幾本書,從這些書里面的某些地方獲得了力量,從而把他拉出了平庸。只要跨過山坡,人生就不一樣了。
看和自己有緣分的書。有人認為自己出生的地界,國家等等會決定自己的喜好。其實是錯誤的,出身并不決定你和什么有緣分,也就是和誰有同構關系。文學無國界,文學是不等同于社會學的天域。比如,安徒生是丹麥人,丹麥語也是一個小語種,但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歡他的作品。所以,你可能喜歡歐美的、日本的作家,也可能喜歡非洲的。在閱讀中尋找和自己有同構關系的書,其實,也是在尋找自我。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何謂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tài)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無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圣、生命涵義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歷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平庸的隊伍總是相當龐大。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黃山谷認為要擺脫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shù)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你。區(qū)區(qū)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產生偏差,誤以為是出身、財富、文憑、機運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實歷盡滄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鑄,閱讀是鍛鑄的重要一環(huán)。
(選自《青年人的閱讀》,有刪改)
◆含英咀華
余秋雨先生這篇散文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細膩的筆觸,闡述了閱讀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他直言閱讀的最大理由便是擺脫平庸,這一觀點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對于閱讀的認知。平庸,往往意味著在生活中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特的精神追求。而閱讀,恰如一把鑰匙,能夠開啟那扇通向廣闊世界和深邃思想的大門。同時,閱讀也是一個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它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觀念,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和進步。
探究任務
【文本呈現(xiàn)】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各種信仰和主義可謂多矣。如果有一種信仰能讓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毫無爭議地共同信守的話,那就是閱讀了。在歷史長河中,有關宗教的廟宇與雕像在風雨中頹毀坍塌,而經典之籍則與世長存。文字是人類文明最上乘的結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難以把握,如此透徹,又如此無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
人類的文明以文字的脈絡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閱讀已經超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沒有時空界限,也沒有地域之分,讓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閱讀中共生。
文字,是生命洪爐中的一縷裊裊炊煙;書籍,則是由心靈唱出的歌,安慰著每一個騷動不安的靈魂。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每個時代都會有一批足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經典之作,曾經影響了無數(shù)人的一生。偉大的思想能掙脫時光的束縛,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見,時至今日仍新穎如故,熠熠生輝。那些已經被閱讀了千百年的經典,依然將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領到同樣的精神時空,在那里,歷代圣人賢士群聚,仿佛與我們同處一堂,讓我們親聆所言,親見所行。他們的言行,使我們變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聵,深刻而非膚淺,讓我們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助于文字符號構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這漫游途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成長。讀書可以經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個不重視閱讀的人,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一個不重視閱讀的社會,是一個人文精神缺失的社會;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閱讀的廣度改變生命歷程的長短,閱讀的深度決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讀書時,讓我們在書中相遇,讓閱讀成為我們共同的信仰。
(選自吳智勇《讓閱讀成為我們的信仰》,有刪改)
◆思想探究
這篇時評發(fā)人深省。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往往容易陷入浮躁與功利的深淵之中,而閱讀作為一種心靈的滋養(yǎng)和精神的寄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中對閱讀的贊美和倡導令人動容,它讓我們意識到,閱讀不應只是一種消遣或獲取知識的手段,而應上升為一種堅定的信仰。這種信仰能夠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世俗的潮流所左右,能夠引領我們走向更加充實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