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是我十多年前認(rèn)識的一位朋友,為人善良真誠。他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得到的愛極少,母親更喜歡弟弟,對弟弟的照顧更多。剛認(rèn)識祥子時,他還很年輕,精氣神十足。后來我去了外地,見面的機會少了很多。最近見他是上個月,出乎意料的是,五六年未見,他消瘦了很多,人也有些萎靡不振,懶散消極。吃飯時,他說起了父母,言語里多是抱怨和不滿:“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p>
" 聽完后,我安慰他:“父母愛你少,那是他們的事,你何必因此把自己困住呢?你應(yīng)該有自己的生活和目標(biāo),不應(yīng)該一直困在對父母的抱怨里。當(dāng)你強大到不需要任何人在乎、關(guān)心時,還會在乎父母對你的態(tài)度嗎?與其說你對父母不滿,不如說你是對自己不滿,并且把對自己的不滿歸咎到父母頭上?!?/p>
祥子聽后,驚訝地看著我。我繼續(xù)說:“人最關(guān)鍵的是活好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渴望或追求得到別人的愛,哪怕是從最親的人那里。我們可以主動去愛身邊的人,但不要祈求從他們那里得到同樣的愛,包括最親的人?!?/p>
很多如祥子一樣的人,都太看重別人對他們的愛和認(rèn)可,家人的、同事的、朋友的……一旦沒有得到,就容易焦慮,甚至心生不滿和憤恨。其實,關(guān)鍵還是要自己愛自己,自己待自己好。
一個人可以被打敗。但不應(yīng)該被原生家庭打敗。長在絕壁上的植物花草,如果總想著自己出身不好,不努力扎根求存,而是一邊抱怨環(huán)境不好,一邊羨慕那些長在豐美沃野上的同類,定會難以成長。
親人會離去,朋友會離開,我們身邊的人都是流動的,唯有我們自身是固定的“營盤”。過好自己,活好自己,將自己的“營盤”塑成鐵打的,才是硬道理。
(摘自《今晚報》 徐競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