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讀小學。那時,物資雖然匱乏,精神生活卻非常富足,每年過兒童節(jié),排練文藝節(jié)目是班級的頭等大事。
我是個瘦弱的男孩,內向、害羞,對班里的一切活動從不主動參與。可班主任偏偏相中了我,逢節(jié)目必讓我上。本色出演倒也罷了,可派給我的角色都很奇怪:或扮八十歲的老頭兒,或演中年大嫂,或是醫(yī)生,總之,反差很大。
記得小學一年級那個兒童節(jié),八歲的我,在歌舞劇《趕集》中,扮演一位八十歲的農村老漢。這次演出也是我的“首秀”。這個文藝節(jié)目是數學老師曾繼媛編排的,她雖然是數學老師,卻有著很好的文學功底。
《趕集》的劇情很簡單,大概意思就是某天早晨,村里八位老漢相約到鎮(zhèn)上趕大集。曾老師自編自導,她要求我們八個小演員以生動幽默的歌舞形式表現出新時代老漢的愉悅心情和生活的喜慶。說是歌舞,其實借鑒的是膠東大秧歌的風格,夸張的肢體動作加上滑稽幽默的面部表情,動感十足,喜感“爆棚”。
為演好這個節(jié)目,我們家可謂上下齊動員:母親從左鄰右舍的老人那里借齊了老頭兒的氈帽、褲子、布鞋,以及老太太的對襟褂子和綁腿;父親為我做好了道具—足有一米長的煙袋鍋,前邊還垂吊著一個紙殼做的“煙布袋”;大哥從伯父家里收集了一大包棉花……
一切準備就緒。排練的時候,曾老師給我們粘上棉花胡子,逐一安排好站位,便認真嚴肅地教我們舞蹈動作和她編寫的歌曲。演出那天,當我們八個“小老頭兒”扭動起來時,立刻點燃了現場氣氛。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我還能清楚地唱出那些歌詞:“天氣好來鴉雀啼,今天又是二十七。東鄰西舍我走一走,叫幾個老哥兒去趕團旺集……”
《趕集》一炮走紅之后,每年兒童節(jié)排節(jié)目,大家必選我,而且角色一個比一個難演。在我扮演過的諸多角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那個八十歲老漢,就是在三年級兒童節(jié)排演的短劇《社戲》中扮演的閏土。從那時起,我的外號就叫“閏士”了。
這段“演藝生涯”對我的影響很大,改變了我內向、羞澀的性格。后來的幾十年間,我參加過許多演出,獲得過“演員獎”“編劇獎”“導演獎”等許多獎項。2018年,還在電影《永不分離》里扮演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狠角色—包子鋪老板。
特殊的兒童時代,造就了我的性格,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塑造出了一個注定與別人不同的我。
我懷念我的兒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