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analysis of global research hotspots on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ANG Zihang,JIANG Hongli,SHI XushengLiaocheng People′s Hospital,Shandong 252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SHI Xusheng,E-mail:2022t1108@pwu.edu.ph
Keywords critically ill patients;VOSviewer;CiteSpace;early rehabilitation;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全球近10年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研究現(xiàn)狀、熱點及前沿,梳理該領域的發(fā)展脈絡,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方法:收集2012—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重癥病人早期康復領域相關文獻,運用SPSS 26.0軟件對年發(fā)文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VOSviewer及CiteSpace軟件對發(fā)文作者、機構以及國家繪制知識圖譜。結果:共篩選出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相關論文1 672篇,發(fā)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發(fā)文量最多的作者為Needham D;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主要研究機構為高等院校,部分機構間合作交流密切;研究熱點及前沿集中在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效果、死亡率、重癥監(jiān)護、鍛煉、治療、鎮(zhèn)靜鎮(zhèn)痛,并聚焦于早期康復的障礙與促進因素。結論:近10年全球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發(fā)文量逐年增加,但ICU內(nèi)的早期康復實施起來仍存在很多困難,后續(xù)尚需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共同努力,根據(jù)研究熱點及前沿進行更深入的臨床研究,多學科協(xié)作共同提高重癥病人的康復質(zhì)量。
關鍵詞 重癥病人;VOSviewer;CiteSpace;早期康復;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4.014
重癥監(jiān)護室(ICU)的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和制動,這些制動帶來了各種并發(fā)癥,比如機械通氣時間延長、出現(xiàn)譫妄、ICU獲得性衰弱(ICU-acquired weakness,ICU-AW),進而增加病人的住院時間或死亡率,甚至有些幸存者自ICU出院5年后仍未恢復正常的身體機能,并遭受持續(xù)的身體問題、心理不適以及身心健康生活質(zhì)量下降[1]。早期康復即病人自發(fā)病后生命體征已趨于穩(wěn)定,根據(jù)病人病情、血流動力學以及血氧水平,通過為病人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使其自身肌力和控制力達到疾病前水平,盡早開展綜合性康復醫(yī)療方案[2]。ICU病人早期介入康復能減少ICU獲得性衰弱,降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預防深靜脈血栓以及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且能改善功能性活動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避免由殘損向殘疾或殘疾向殘障的進展。然而,目前重癥病人早期康復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及研究熱點呈現(xiàn)多元化,實施程度參差不齊。CiteSpace與VOSviewer軟件是目前學者使用最為廣泛的兩款文獻計量學研究工具[3]。CiteSpace軟件在聚類分析及突顯詞分析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用來探究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前沿,VOSviewer軟件在合作網(wǎng)絡分析方面效果較好[4]。通過運用這兩款軟件對全球近10年刊載的“重癥病人早期康復”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客觀地呈現(xiàn)目前研究現(xiàn)狀、熱點、發(fā)展脈絡及可期待性的研究主題,以期為該領域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與檢索策略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選擇科學引文索引(SCI)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數(shù)據(jù)庫,檢索式為:TS=(ICU OR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S=(early exercise OR early activities OR early rehabilitation) AND 語種=(English) AND 文獻類型=(article OR review),檢索時限為201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清洗后共納入1 672條文獻記錄,每條記錄均包括題目、作者、關鍵詞、摘要、引文、機構、年份等信息。檢索后保存為純文本文件,以download_xx.txt格式保存。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和VOSviewer分別由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陳超美教授及荷蘭Waltman團隊研發(fā)出的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軟件是基于Java語言開發(fā)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它適用于多元、分時、動態(tài)的復雜網(wǎng)絡分析,成為近年來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信息可視化軟件。本研究中進行聚類分析及突顯詞分析,繪制聚類圖譜及突顯詞圖譜,以探究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5]。VOSviewer軟件是基于文獻的共引和共被引原理,以節(jié)點之間的距離、大小和密度的不同來構建可視化圖譜,本研究繪制了作者及機構合作網(wǎng)絡圖譜、關鍵詞共現(xiàn)視圖及聚類密度視圖[6]。
2 結果
2.1 年發(fā)文量
2012—2023年發(fā)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早期研究相對較少。2012—2014年發(fā)文量較少,是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領域的起步探索階段;2015年發(fā)文量增加,2016年發(fā)文量有輕微的回落;2016—2019年發(fā)文量持續(xù)不斷增多,說明該領域逐步受到研究者關注,是本研究領域的穩(wěn)步增長期;2020—2023年發(fā)文量平均保持在195篇以上,是目前本研究領域的爆發(fā)期[7]。運用SPSS軟件繪制散點圖(見圖1),描述了年份與發(fā)文量之間的關系,圖中顯示發(fā)文量與發(fā)表年份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r=0.97,P<0.05),線性回歸模型決定系數(shù)較高(R2=0.942,P<0.05),預測2024—2026年文獻的發(fā)文量分別為248,264,281篇。
2.2 作者合作網(wǎng)絡分析
本研究中,最高產(chǎn)作者是Needham D,發(fā)文量為43篇,根據(jù)普萊斯定律[8]:M=0.749Nmax(其中M表示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量,Nmax表示統(tǒng)計年限內(nèi)最高產(chǎn)作者發(fā)文量),經(jīng)計算得出本研究中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量應為5篇。發(fā)文量≥5篇的作者共110名,核心作者發(fā)文量共838篇,占總發(fā)文量的50.12%,高于普萊斯定律50%的標準,說明該領域已經(jīng)形成核心作者研究群。采用VOSviewer軟件繪制核心作者合作網(wǎng)絡圖譜,見圖2,圖中共95個節(jié)點、366條連線,10個聚類,節(jié)點表示作者,圓圈大小表示發(fā)文量,連線粗細代表合作程度,顏色代表不同聚類。由圖可知,核心作者之間形成了幾個較穩(wěn)定的合作團隊,較大的團隊是以Needham D、Ely E、Hodgson C、Nakamura K、Kudchadkar S等為核心的團隊,此外,還有一些小的合作團隊,但核心作者分布較為分散,獨立團隊數(shù)量較多,還需加強合作。
2.3 機構合作網(wǎng)絡分析
采用VOSviewer軟件繪制機構合作網(wǎng)絡圖譜,見圖3,圖中有節(jié)點208個、連線1 603條,共12個聚類。圖中顯示,部分機構交流較為密切,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與別的機構合作較為廣泛,有些機構合作比較頻繁,如范德堡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多倫多大學有部分合作,但合作并不緊密,有些研究機構相對獨立,缺乏機構間合作交流。發(fā)文量居前10位的機構分別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81篇)、多倫多大學(54篇)、墨爾本大學(46篇)、范德堡大學(44篇)、麥克馬斯特大學(38篇)、蒙納士大學(40篇)、約翰·霍普金斯醫(yī)院(27篇)、密歇根大學(25篇)、匹茲堡大學(24篇)、賓夕法尼亞大學(23篇)和昆士蘭大學(23篇)。
2.4 國家合作網(wǎng)絡分析
采用VOSviewer軟件繪制國家合作網(wǎng)絡圖譜,見圖4,圖中有節(jié)點37個、連線433條,共5個聚類。圖中顯示,部分國家之間交流較為密切,合作比較頻繁,如美國、加拿大;埃及和美國有部分合作,但合作并不緊密,缺乏國家間合作交流。發(fā)文量前10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570篇)、中國(172篇)、澳大利亞(157篇)、加拿大(145篇)、英國(136篇)、德國(128篇)、意大利(115篇)、日本(87篇)、荷蘭(75篇)和法國(74篇)。
2.5 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反映研究中的核心內(nèi)容的自然語言,高頻關鍵詞是反映該學科領域集中研究的主題,揭示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可通過詞頻分析得出的高頻關鍵詞[9]。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共涉及關鍵詞6 140個,去除主題詞以及合并同義詞之后,頻次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分別是治療效果(224次)、死亡率(180次)、機械通氣(151次)、治療(146次)、重癥監(jiān)護(141次)、鍛煉(124次)、譫妄(121次)、幸存者(120次)、管理(117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111次)。選取頻次30次及以上的關鍵詞構建共現(xiàn)圖譜,以便直觀地發(fā)現(xiàn)該研究領域的熱點關鍵詞,見圖5。該網(wǎng)絡共包含87個節(jié)點、4個聚類,節(jié)點間共2 910條連線。藍、綠、黃、紅色表示某個主題附近的密度情況,每個節(jié)點根據(jù)其密度顯示不同的顏色[10]。一個節(jié)點附近的節(jié)點越集中,表示其權重越大,其顏色越接近紅色,表示為目前研究熱點;反之,顏色越接近藍色。圖5顯示,治療效果、死亡率、生活質(zhì)量、機械通氣、譫妄、COVID-19等是目前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研究熱點。關鍵詞聚類是研究領域內(nèi)具有相似研究主題的關鍵詞形成的互相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集群,代表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采用CiteSpace軟件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6,共11個聚類,節(jié)點數(shù)為422,節(jié)點間連線數(shù)1 018條,網(wǎng)絡密度為0.011 5。Q值>0.3表明聚類是顯著的,S值>0.5表明聚類是合理的,本研究中Q值為0.535 9,S值為0.786 7,可以認為聚類結果是顯著且合理的[11-12]。本研究中11個聚類由大到小分別為康復、重癥病人、死亡率、譫妄、早產(chǎn)兒、膿毒癥休克、神經(jīng)康復、早期康復、微創(chuàng)手術、腦損傷、急性腎損傷。
2.6 研究前沿
突現(xiàn)詞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使用頻率較高的詞[13]。關鍵詞突發(fā)性檢測可以發(fā)現(xiàn)某一個關鍵詞興起及衰弱的情況,在分析研究前沿、預測研究趨勢、挖掘研究熱點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14]。如圖7所示,紅色部分表示該主題在某些年份是否為熱點,突變強度代表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多少。由圖可知,2012—2023年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領域的主題不斷發(fā)生變化,突現(xiàn)強度最大的為“呼吸衰竭”,其次為“重度膿毒血癥”“呼吸窘迫綜合征”“隨機對照試驗”等。其中2012—2018年的研究熱點為“急性肺損傷”“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綜合征”。隨后開始不斷地有新的突顯詞出現(xiàn),新的研究熱點及研究內(nèi)容趨向多樣化。ICU獲得性衰弱、鎮(zhèn)靜鎮(zhèn)痛為近3年出現(xiàn)的突顯詞,為本領域研究前沿。
3 討論
3.1 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現(xiàn)狀
3.1.1 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關注度逐年升高
年度發(fā)文量可以直觀顯示某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可通過繪制年度發(fā)文量趨勢圖了解某一研究領域的發(fā)展程度。由圖1可知,近10年重癥病人早期康復領域的年度發(fā)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表明本研究領域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近些年,隨著重癥醫(yī)學的迅速發(fā)展,ICU病人的病死率顯著下降,挽救了生命,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可能有并發(fā)癥產(chǎn)生,比如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與危重疾病相關的肌肉無力對病人的短期和長期預后有重大影響[15],重癥病人的ICU后認知損害也會影響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質(zhì)量,而有研究表明,早期身體活動可以減少機械通氣病人的帶管時間,可以促進神經(jīng)再生、血管生成和營養(yǎng)因子的釋放,降低焦慮和抑郁等癥狀,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16]。因此,人們對ICU病人的早期運動認知逐漸提高,ICU病人早期運動理念也發(fā)生了改變[17],同時,還有研究表明在重癥監(jiān)護中,早期康復的有效性存在相互矛盾的證據(jù),而且在實踐中的執(zhí)行率也有明顯的差異[18],故研究者大量關注本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也趨向于多元化,年度發(fā)文量持續(xù)增多,研究深度與廣度不斷擴大。
3.1.2 作者、機構和國家發(fā)文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領域在全球形成了多個團體,各團體之間聯(lián)系緊密,此外還有一些小的合作團隊,但核心作者分布較為分散,獨立團隊數(shù)量較多,還需加強合作。從發(fā)文量方面,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Needham D最多,發(fā)文量為43篇,與其多篇文章合作的來自范德比爾特大學醫(yī)學中心的Ely E和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的Kho M分別排名第2和第4,表明Needham D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并且促進了學術間的交流,其文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領域最新動態(tài)。發(fā)文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各國間合作機構交流較為頻繁,發(fā)文機構較多的集中在各國的高等院校,前10位機構共發(fā)文425篇;分析結果顯示,西方國家對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的關注度較早且研究較為成熟,發(fā)文機構間合作密切,已經(jīng)形成一定的科研群體,進行跨地域合作,多中心研究,引領著該領域快速發(fā)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Needham D團隊的研究主要聚焦于3個方面:機械通氣病人的早期康復[19]、ICU病人的康復活動水平[20]、ICU早期康復的障礙與促進因素。該團隊使用經(jīng)過驗證的ICU移動量表,收集潛在安全事件和移動障礙的數(shù)據(jù),對機械通氣病人進行了最高水平的動員,證實了如果機械通氣期間的康復活動相對較少,這會引起更多的器官衰竭;通過體動記錄儀的數(shù)據(jù)證明了康復活動水平與譫妄、鎮(zhèn)靜、疼痛、焦慮、拔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21]。同時,該團隊還通過使用理論領域框架進行德爾菲研究,對ICU臨床醫(yī)生群體(醫(yī)師、護士、呼吸治療師、康復專業(yè)人員)關于早期康復的廣泛信念以及影響實施執(zhí)行率的調(diào)查,提出這些信念會影響的ICU臨床醫(yī)生團體的行為以及進一步實施的成功,同時提出護士協(xié)助的病人在ICU的康復活動可以改善結果。Mart等[22]通過ABCDEF bundle集束化管理措施尤其是早期康復和活動對譫妄的影響,提出從藥物到早期康復,是目前研究的成熟領域,以改善譫妄病人的短期和長期結果。
3.2 國際研究熱點
通過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得出11個聚類,可概括為三大主題,分別為早期康復+機械通氣、早期康復+譫妄、早期康復的障礙與促進。
3.2.1 早期康復+機械通氣
機械通氣現(xiàn)已成為搶救危重癥病人以及術后呼吸支持的重要治療方式,機械通氣病人為了方便實施治療常需鎮(zhèn)靜、鎮(zhèn)痛以及約束,生理功能和營養(yǎng)狀況欠佳,多以臥床為主,由此導致肌蛋白合成與分解失衡,影響了病人的脫管時間,增加了重癥病人的死亡率。為了降低機械通氣時間,減少疾病相關并發(fā)癥,國內(nèi)外研究人員從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主要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Dong等[23]通過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提出早期康復有利于改善機械通氣病人因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提前撤離呼吸機和拔管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礙。Menges等[24]通過Meta分析得出,系統(tǒng)性早期活動在改善機械通氣 ICU 病人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方面是有效的。Amundadottir等[25]將機械通氣時間超過48 h的病人隨機分配到兩組,兩組開始直立康復運動的時間及頻次的不同,結果發(fā)現(xiàn),在ICU需要有針對性的直立康復運動??梢?,機械通氣病人的早期康復運動已成為全球ICU病人早期運動的重要研究方向。另外,隨著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技術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臨床醫(yī)生應用此技術來救助病人,在治療期間為了避免管路移位或脫出,減少活動性出血等并發(fā)癥,會習慣性地降低甚至避免康復活動。Abrams等[26]通過研究就提出了ECMO的早期康復治療是安全可行的,與運動治療相關的并發(fā)癥并不常見。入住ICU的COVID-19且已行機械通氣的病人是發(fā)生ICU獲得性衰弱和廢用綜合征的高危人群,他們有復雜的器官支持需求,需要在ICU中長時間停留,期間為了肺保護和呼吸機管理會進行長時間的深度鎮(zhèn)靜,嚴重的COVID-19病人則會面臨肌肉無力和運動不耐受的風險。Kinoshita等[27-28]研究證明了COVID-19病人需要從疾病的急性期開始康復治療,以恢復其身體功能,早期和結構化的康復可以改善他們的疾病結果,但是實施程度較低[29]。總之,機械通氣病人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身體功能,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進而減少ICU病人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以及提升病人生活質(zhì)量。
3.2.2 早期康復+譫妄
譫妄是一種非特異性、可預防、可逆轉(zhuǎn)的認知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狀態(tài)急性改變、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維混亂[30]。ICU譫妄與病人死亡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延長、費用增加以及ICU出院后認知障礙的發(fā)生有關。 為了預防和改善譫妄的結局,西方國家對重癥病人多采用ABCDEF bundle來管理,它是由疼痛的評估、預防和管理要素(A),自發(fā)覺醒和呼吸試驗(SAT/SBT)(B),鎮(zhèn)痛鎮(zhèn)靜的選擇(C),譫妄的評估、預防和管理(D),早期活動和運動(E),家庭參與和賦權組成(F)[31]。Schallom等[32]學者通過采用ABCDEF-Bundles管理方法證明了在ICU實施早期活動可以提高活動水平,減少住院時間,并減少譫妄等的并發(fā)癥。目前,危重病醫(yī)學學會(SCCM)也建議不要常規(guī)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危重病人的譫妄,其他藥物干預措施(如右美托咪定)正在研究中,其影響尚且不清楚。因此,非藥物干預治療仍然是譫妄管理的基石。早期康復的實施降低了譫妄發(fā)生率[33],但其實施存在挑戰(zhàn),迫切需要進行持續(xù)的研究,以更有效地減輕危險因素,更好地了解ICU譫妄的病理生物學,從而確定額外的潛在治療方法。進一步細化治療方案,從藥物到康復,是目前改善危重癥譫妄病人短期和長期結局的成熟研究領域。
3.2.3 早期康復的障礙與促進
ICU早期康復可以改善病人的結局和預后,這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趨于成熟,但在執(zhí)行方面存在障礙,早期康復不是單方面的行動,是多學科人員以及病人共同完成的。北美研究者通過使用理論領域框架進行的德爾菲研究證實,ICU臨床醫(yī)生群體(醫(yī)師、護士、呼吸治療師、康復師)之間關于早期康復的陳述性信念的量化差異并不常見,表明專業(yè)人員一致認為早期康復對病人是有益的,這對進一步實施的成功是有促進作用的[34]。研究表明,由護士實施的早期康復活動,對ICU病人的結果有所改善[35]。但是,護士用于額外臨床活動的時間有限,所以現(xiàn)有的病人護理過程可能會錯過促進病人早期康復的重要機會,提倡護理和康復工作人員合作制定日常目標,并提供基于行動的干預措施以促進病人早期康復[36]。病人自身方面,由于身患重病自身還處于虛弱狀態(tài)以及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階段,身體狀況難以配合以及承受相應活動,也會直接影響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表明,早期康復的過程從醫(yī)務人員定義病人的狀態(tài)開始,首要就是判斷病人的安全[37]。通讀文獻發(fā)現(xiàn),目前重癥病人的早期康復存在著多方面的障礙,除了以上幾種原因,還存在多學科人員配置不足,缺乏調(diào)動的醫(yī)療秩序,床附近的物理空間不足,這是常見的體制障礙,這些都是潛在的可以改變的障礙,解決這些障礙對ICU病人的延續(xù)性護理有好處[38]。
3.3 目前國際研究前沿
通過突現(xiàn)詞圖譜顯示,近3年的研究前沿集中在ICU獲得性衰弱和鎮(zhèn)靜鎮(zhèn)痛,這表明這兩個領域正逐漸成為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的熱點。ICU獲得性衰弱[39]是因長期臥床和制動導致的肌肉衰弱,早期康復通過合理的運動增強病人的心肺功能,能有效縮短ICU入住和機械通氣時間,從而降低ICU獲得性衰弱的發(fā)生率。鎮(zhèn)靜鎮(zhèn)痛是ICU病人管理的重要部分,但過度使用鎮(zhèn)靜劑和鎮(zhèn)痛藥物會導致不良后果,如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和增加譫妄發(fā)生率。研究顯示,早期康復可以降低病人對這些藥物的需求,減輕藥物副作用,提高病人的康復質(zhì)量[40]。未來研究需要繼續(xù)探索不同鎮(zhèn)靜鎮(zhèn)痛方案在早期康復中的效果,以制定最佳的管理策略??傮w而言,ICU獲得性衰弱和鎮(zhèn)靜鎮(zhèn)痛是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重要研究前沿,未來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臨床實踐和研究探索,逐步形成標準化的早期康復指南,提升ICU病人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zhì)量。
4 小結
本研究納入2012—2023年WOS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關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1 672篇文獻,借助CiteSpace與VOSviewer軟件對文獻作者、發(fā)文機構與關鍵詞進行了可視化的分析,并繪制相應的知識圖譜,借此揭示近10年來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的熱點及發(fā)展態(tài)勢,為相關人員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本研究認為,目前全球的重癥早期康復研究已從早期康復對ICU病人的益處轉(zhuǎn)向以病人為中心的各種康復模式以及順利實施方法的探索。研究者要進行多學科合作研究,在著重構建ICU護士早期康復能力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醫(yī)生、護士、呼吸治療師、康復師、藥師、營養(yǎng)師等的多重優(yōu)勢。綜上所述,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的模式和實施是未來的研究趨勢,重癥病人功能與相關臨床問題,以實現(xiàn)重癥救治、并發(fā)癥處置與康復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幸存者的遠期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CARTOTTO R,JOHNSON L,ROOD J M,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early mobiliz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ritically ill burn patients[J].Journal of Burn Care amp; Research,2023,44(1):1-15.
[2] 劉清,景陽,潘歲月,等.2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20,24(11):125-128.
[3] LEE I S,LEE H,CHEN Y H,et al.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assessing the use of acupuncture for pain treatm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J].Journal of Pain Research,2020,13:367-376.
[4] YANG W M,LIU Y,ZENG T Y,et al.Research focus and thematic trends in magnet hospital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global publication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21,77(4):2012-2025.
[5] LIANG Y D,LI Y,ZHAO J,et al.Study of acupuncture for low back pain in recent 20 years:a bibliometric analysis via CiteSpace[J].Journal of Pain Research,2017,10:951-964.
[6] ZAKARIA R,AHMI A,AHMAD A H,et al.Worldwide melatonin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between 2015 and 2019[J].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2021,38(1):27-37.
[7] 孫超男,劉旭,張文靜,等.基于Web of Science的減重手術護理文獻計量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4):61-64.
[8] 劉芳,劉維維.基于Web of Science??谱o士勝任力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1,36(23):2144-2148.
[9] 顧穎,榮嵐,余小萍,等.2012至2017年國內(nèi)外有關老年癡呆護理研究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4(4):456-460.
[10] PERTZ M,POPKIROV S,SCHLEGEL U,et al.Research on cognitive and sociocognitiv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urs: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landscape[J].Neurological Sciences,2020,41(6):1437-1449.
[11] 楊浩杰,董麗麗,梁濤.基于Citespace的國內(nèi)外災害護理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1,36(18):1645-1651.
[12] 李爽,李娜娜,李姍霓,等.基于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近5年小兒肝移植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分析[J].實用器官移植電子雜志,2021,9(4):309-313.
[13]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14] YOU Y W,WANG D Z,WANG Y N,et al.A bird′s-eye view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treating depression among teenagers in the last 20 years:a bibliometric study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J].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1,12:661108.
[15] KRESS J P,HALL J B.ICU-acquired weakness and recovery from critical illness[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4,371(3):287-288.
[16] HOPKINS R O,SUCHYTA M R,F(xiàn)ARRER T J,et al.Improving post-intensive care unit neuropsychiatric outcomes:understanding cognitiv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2,186(12):1220-1228.
[17] 盧新兵,丁四清,余曉.ICU后認知損害發(fā)生的相關因素及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8):1131-1135.
[18] CUTHBERTSON B H,GODDARD S L,LORENCATTO F,et al.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ICU:a theory driven Delphi study[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0,48(12):e1171-e1178.
[19] SIBILLA A,NYDAHL P,GRECO N,et al.Mobilization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Switzerland[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20,35(1):55-62.
[20] GUPTA P,MARTIN J L,NEEDHAM D M,et al.Use of actigraphy to characterize inactivity and activity in patients in a medical ICU[J].Heart amp; Lung,2020,49(4):398-406.
[21] SCHWAB K E,TO A Q,CHANG J,et al.Actigraphy to measure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20,35(11):1323-1331.
[22] MART M F,WILLIAMS R S,SALAS B,et al.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eliriu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21,42(1):112-126.
[23] DONG Z H,LIU Y,GAI Y B,et al.Early rehabilitation relieves diaphragm dysfunction induced by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a randomised control study[J].BMC Pulmonary Medicine,2021,21(1):106.
[24] MENGES D,SEILER B,TOMONAGA Y,et al.Systematic early versus late mobilization or standard early mobiliza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dult ICU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ritical Care,2021,25(1):16.
[25] AMUNDADOTTIR O R,JNASDTTIR R J,SIGVALDASON K,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upright mobilisation on outcomes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12-months follow-up[J].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2021,23(2):68-78.
[26] ABRAMS D,MADAHAR P,ECKHARDT C M,et al.Early mobilization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cardiopulmonary failure in adults: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ty of treatment[J].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2022,19(1):90-98.
[27] KINOSHITA T,KEN K D,UMEMOTO Y,et al.Case report:a rehabilitation practice report during ICU management for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due to COVID-19 pneumonia and COPD[J].Frontiers in Medicine,2021,8:692898.
[28] MCWILLIAMS D,WEBLIN J,HODSON J,et al.Rehabilitatio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dmitted to intensive care requiring invasive ventilation.an observational study[J].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2021,18(1):122-129.
[29] LIU K,NAKAMURA K,KATSUKAWA H,et al.ABCDEF bundle and supportive ICU practice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fection:an international point prevalence study[J].Critical Care Explorations,2021,3(3):e0353.
[30] ARUMUGAM S,EL-MENYAR A,AL-HASSANI A,et al.Deliriu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Journal of Emergencies,Trauma,and Shock,2017,10(1):37-46.
[31] ENGEL J,VON BORELL F,BAUMGARTNER I,et al.Modified ABCDEF-bundles for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what could they look like?[J].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22,10:886334.
[32] SCHALLOM M,TYMKEW H,VYERS K,et al.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ACN early mobility protocol[J].Critical Care Nurse,2020,40(4):e7-e17.
[33] 董翠萍,王君慧,侯曉營,等.eCASH理念聯(lián)合早期肺康復訓練預防ICU機械通氣病人獲得性衰弱的效果觀察[J].循證護理,2022,8(4):547-551.
[34] PATEL R V,REDIVO J,NELLIOT A,et al.Early mobilization in a PICU:a qualitative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PICU up![J].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a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Societies,2021,22(4):e233-e242.
[35] PARKER A M,AKHLAGHI N,MALIK A M,et al.Perceived barriers to early goal-directed mobi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results of a quality improvement evaluation[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onfederation of Australian Critical Care Nurses,2022,35(3):219-224.
[36] YOUNG D L,SELTZER J,GLOVER M,et al.Identifying barriers to nurse-facilitated patient mobi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18,27(3):186-193.
[37] CLARISSA C,SALISBURY L,RODGERS S,et al.A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of staff experiences relating to early mobilisation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J].Global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2022,9:23333936221074990.
[38] RAI S,ANTHONY L,NEEDHAM D M,et al.Barriers to rehabilitation after critical illness:a survey of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caring for ICU survivors in an acute care hospital[J].Australian Critical Car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onfederation of Australian Critical Care Nurses,2020,33(3):264-271.
[39] ANEKWE D E,BISWAS S,BUSSIRES A,et al.Early rehabilitation reduces the likelihood of developing 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hysiotherapy,2020,107:1-10.
[40] 張嶸,王艷紅,劉晶,等.基于eCASH理念的進階式肺康復護理在重癥肺炎機械通氣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3,37(13):2428-2431.
(收稿日期:2024-01-18;修回日期:2024-06-27)
(本文編輯賈小越)
基金項目 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2022—2023年護理學科研究課題,編號:CMAPH-NRG2022023
作者簡介 王梓杭,主管護師,本科
*通訊作者 史緒生,E-mail:2022t1108@pwu.edu.ph
引用信息 王梓杭,姜紅麗,史緒生.全球重癥病人早期康復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J].循證護理,2024,10(14):2554-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