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7800~6300年前,舊石器時代剛剛過渡到新石器時代。人類還沒有創(chuàng)造文字,然而,來自大自然的啟示,呼嘯而來的情感,向神靈的祭拜,需要記錄和展現。于是,一批當時最具才情和天賦的人開始了人類最初的藝術探索,他們在一件件白陶器上,刻下紋飾,描下花紋。
這些繁復的紋飾、花紋,極富表現力的圖像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期,讓我們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一起,來探索人類藝術與文明的起源。
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條龍
1977年夏天,湖南省安鄉(xiāng)縣劉家村村民挖掘水渠時遇上了接連的暴雨,成堆的碎陶片被雨水沖了出來,周邊的村民紛紛撿回家砌墻。村校校長周德春直覺這些陶片不簡單,趕緊請鄰村教師潘能艷來鑒定。潘老師是考古愛好者,曾參加過縣文化館的考古培訓,她判斷這些陶片很可能產自原始社會。兩人立即趕往省城請專家鑒定,就此拉開了湯家崗遺址考古的序幕。
令湯家崗遺址在考古界大放異彩的,正是史前白陶。白陶燒制溫度需要達到920℃,質地堅硬,吸水性弱,適宜使用。最讓人驚嘆的是,白陶全是用細密篦點戳印出的圖案,多采用連續(xù)與對稱構圖,一個陶工完成一件白陶繁復紋飾所耗費的時間難以估量。
從湯家崗遺址出土的白陶器皿上,湖南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現數十種圖形和符號,這些盤紋精美繁復,有點線紋、網紋、旋渦紋、波狀紋等等,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其中一件夔龍紋白陶盤,是我國目前發(fā)現的最早模印工藝精品,盤上夔龍的圖案形狀似蛇似龍,鳥足虎尾,修長強勁,為龍這一精神圖騰的形象創(chuàng)造提供了無限想象。
太陽崇拜無所不在
湯家崗遺址被發(fā)現后,考古學家一度認為白陶的起源地在洞庭湖西北的澧陽平原,年代上限為距今7000年左右,直到1991年,黔陽(現改為洪江)高廟遺址中的白陶被發(fā)現。
高廟遺址歷經3次發(fā)掘,出土的陶器碎片有數十萬片,有一部分夾雜在貝殼堆積地層中,凌亂、破碎,僅是將碎片化的材料整理組合成辨識度更清晰的“模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賀剛帶領的團隊就花了足足兩年。
相當于復原碎紙的工作沒有讓他們抓狂,因為他們驚喜地發(fā)現,這里出土的白陶,器型更豐富,年代上限可達距今7600年左右。
比器型更讓他們著迷的還是白陶的紋飾,特別是那些代表太陽的圖案。一件件質樸的白陶器皿上,先民們用單圓圈或雙圓圈表現太陽,用圓點或向外輻射的光芒線表現光芒,或者使用更加抽象的八角星紋來作為太陽符號。有的八角星紋還和十字紋、對角線紋、八方紋等組合構圖,表達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這些太陽紋是先民對太陽崇拜最直接的表現。他們觀測太陽朝升夕落,產生了萬物生長與太陽有關的原始認知,于是把太陽人格化、形象化,產生了對太陽的崇拜。
2011年,在距離高廟遺址300公里外,考古人員發(fā)現了同屬高廟文化的千家坪遺址。這里出土的一件白陶杯上,太陽圖案邊明確標記出一個十字架坐標,意味著千家坪的先民已經具有建桿立影定向的技能,他們在藝術力爆發(fā)的同時,開始有了科學的啟蒙。
獠牙飛鳥演繹千古神話
高廟文化白陶藝術的核心主題除了太陽,還有獠牙獸面和飛鳥,這些飛鳥有的雙翅馱著太陽、有的載著獸面,獸面形態(tài)逼真,雙目外凸,寬嘴微合,獠牙粗短不一且不對稱。賀剛研究員判斷,這些飛鳥圖案應該就是古人心中的鳳凰。
高山、流水、天梯、神山等圖案也出現在一件件白陶上,這些圖案以最簡練的筆劃描畫,或用有限的色彩填充、涂抹,展現出豐富靈動的神靈意象。
龍、鳳、太陽等等無不是中華神話傳說的重要組成元素,高廟、千家坪遺址也都發(fā)現了原始祭祀的痕跡??梢韵胍?,史前白陶上的圖像紋飾,正是先民們用瑰麗想象、細膩工藝和直白表達,虔誠敬奉神靈的展現。
史前白陶,是那個時代中國最高的藝術創(chuàng)造。從此,中華文明飛速發(fā)展,煥發(fā)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這個陶片不能動
圖/湯曉燕
小鏈接:變身小小考古學家
設計一個白陶盤
這個從湯家崗遺址出土的白陶盤很不一般,盤口外裝飾著一圈連珠紋,下面是不連續(xù)的水波紋。盤底的主紋為八角星紋圖案,并裝飾有大“S”形紋和橫向指甲紋。依據現有的考古研究與檢測分析,我們可以推測這件白陶盤大致的制作工藝流程。
首先,陶工們就地取材,挖取制陶所需要的高鋁質或高鎂質黏土,制成可塑的泥料,然后經過制坯、整形、打磨、晾曬等過程,得到白陶盤坯體。
接下來,展現想象力的時候到了。他們先構圖、勾勒輪廓,然后使用竹木篾片以及尖銳的竹、木或骨質工具,在胚體上戳印、刻劃出紋樣。一些藝術天分高的陶工,還會營造出淺浮雕的效果,或者進行填彩或彩繪裝飾。
最后,白陶盤需要在封閉環(huán)境下的陶窯燒制,負責燒窯的陶工半點也不能馬虎,否則前期復雜的工作就會付之東流。
現在,考古專家只展示了這件白陶盤的一半紋飾,你能把另一半補充完整嗎?你還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填上喜歡的顏色,讓它呈現出現代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