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教育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石。學前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階段,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行為直接影響幼兒的科學興趣及參與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幼兒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觀念,深入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觀察幼兒能力發(fā)展水平,適時引導啟發(fā),不斷反思教育行為,以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向往、對探究的熱情。
關鍵詞:科學教育活動;教師指導;幼兒園教育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一般規(guī)劃課題“‘三性并茂’理念下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探索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H23006)。
作者簡介:刁紅梅(1974—),女,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
胡亞南(1973—),女,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
郭麗娜(1993—),女,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保加利亞學者T.H.伏爾科夫認為,科學的本質,不在于已經認識的真理,而是在于對真理的探索。因此,一線教育者要重視幼兒親身體驗的過程,促進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不斷積累直接經驗,形成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方法,為未來建構科學概念打好基礎。
一、成為推動幼兒的學習者
社會在發(fā)展,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及正確的科學教育觀,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教育素養(yǎng)。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密切相關,教育觀念往往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行為上[1]。教師對于科學的理解與認識直接影響科學教育活動的質量,因此,只有以正確的科學教育觀做引領,才能開展適合幼兒發(fā)展的科學教育活動。學前階段的科學教育關鍵在于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使幼兒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探究、善于思考、積極創(chuàng)造。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教師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歷經一個不斷地學習和探索、總結和反思的過程[2]。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要準確把握科學教育的目標,充分學習和深入了解科學的原理性知識,不斷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師幼互動,突出教師的引導性和幼兒的主動性,根據(jù)幼兒的能力水平,針對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或現(xiàn)象,清晰地分析、講解科學知識,通過多種形式培養(yǎng)幼兒主動探究的興趣,讓幼兒逐步建立科學觀念、形成探究能力、積累豐富經驗。在從理論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學習科學的教育理論,還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讓理論落地,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素養(yǎng)。
二、成為融入幼兒的旁觀者
旁觀不是放任不管,凡是幼兒能夠獨立做的事情,教師就要適當“放手”,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在為幼兒提供良好自學條件的基礎上,觀察幼兒的行為,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嘗試使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能力。例如,在大班“探索風”的活動中,一名幼兒在觀察彩旗時,發(fā)現(xiàn)向彩旗吹氣就能讓它飄起來,他向另一名幼兒分享了這一發(fā)現(xiàn)。另一名幼兒也嘗試向彩旗吹氣,改變了它飄動的方向。此時,教師沒有制止幼兒的行為,而是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并提出問題:“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彩旗會飄起來?彩旗飄動的方向會根據(jù)什么發(fā)生改變?”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思考。展開來說,想要做好“旁觀者”,教師需要抓住以下幾個重點。
(一)關注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
在學前階段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要先了解幼兒科學學習的特點,重視幼兒活動過程的探究與體驗,才能保證科學教育能被幼兒接受。所有的學習都是一種探究的過程,自主探究是幼兒進行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要從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開始,啟發(fā)幼兒科學學習興趣,使幼兒逐漸區(qū)別自己和他人,形成自我意識與獨立自主的能力,在成長過程中體驗、發(fā)現(xiàn)、思考。
(二)關注幼兒能力水平的差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根據(jù)幼兒不同的發(fā)展水平確定教育活動目標[3]。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受到不同環(huán)境、思維的影響,身心發(fā)展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在提供操作用具的時候,教師需要根據(jù)幼兒的能力合理分類,并在幼兒使用相關用具的過程中,關注幼兒的差異,了解幼兒的特點。例如,在記錄猜想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靈活調整任務要求。有的幼兒能力強,可以自己運用多種符號、多種形式記錄,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操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有的幼兒能力不足,不能獨立記錄猜想,教師可以從旁輔助,或者引導幼兒合作完成。只有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激發(fā)幼兒的探索動機
動機直接影響幼兒參與的行為。動機是幼兒不斷接受挑戰(zhàn)、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需要運用趣味性的情境,設置層層遞進的挑戰(zhàn)任務,帶領幼兒深入大自然體驗探究,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使其勇于面對困難,形成積極的情緒。例如,科學活動“不一樣的季節(jié)”旨在讓幼兒體會四季的特點,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教師要傾聽幼兒的想法,根據(jù)幼兒的生活經驗,挖掘科學教育契機,設計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促使幼兒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探究。
(四)關注幼兒的問題
問題是深入探索的必要條件。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幼兒的疑惑,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思考。幼兒在與教師、同伴,材料、環(huán)境等互動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取有用的信息,但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教師要深入觀察幼兒的行為及幼兒間的交流,將問題集中起來并進行分類,有些問題可以通過引導幼兒進行同伴合作找到答案,有些則可以成為集體探索的活動主題。教師還要了解幼兒在當前階段獲得的各種生活和知識經驗、認知上的發(fā)展變化,追本溯源,從而為幼兒提供最合適的科學學習內容。
三、成為啟發(fā)幼兒的引導者
幼兒科學猜想活動指的是在科學探索中依托特定的環(huán)境及氛圍,引導幼兒圍繞某一科學問題,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經過思維的沖突與再加工形成科學假設[4]。教師要明確科學猜想活動的目標方向,提供真實的物品,運用情景、問題等方式導入,讓幼兒嘗試觀察并積極猜想、驗證,結合實際的操作實驗完成記錄并分享總結,理解科學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xiàn)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一)體驗猜想,拓展已有經驗
猜想并不是憑空想象,豐富的經驗是合理猜想的前提。教師要引導幼兒有根據(jù)地猜想,通過圍繞一個主題的活動,循序漸進地探索,積累豐富的經驗,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猜想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創(chuàng)設寬松的氛圍,使幼兒敢想敢說,同時認真傾聽幼兒的觀點,不急于判定對錯,支持、鼓勵幼兒保留自己真實的想法。例如,在“小電珠亮起來”活動中,教師可提供木條、紙條、塑料棒、鐵棒、銅棒等材料,引導幼兒思考哪種材料具有導電性,能讓小電珠亮起來。幼兒從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就是收獲經驗的過程。
(二)大膽猜想,激發(fā)活動興趣
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猜想的情境,為幼兒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滿足幼兒的需求。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科學猜想活動能調動幼兒的好奇心,提升幼兒的行動力,讓幼兒在玩中發(fā)現(xiàn)科學的神奇,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預定目標。例如,在“磁鐵”系列科學活動中,教師可提供玻璃片、木棒、鐵質曲別針、彈力球、卡片等材料,讓幼兒猜想哪些材料能被小磁鐵吸起來。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幼兒積極開展操作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理設疑,引發(fā)多元思考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幼兒深度學習的引子,也是幼兒持續(xù)游戲的關鍵。在科學猜想活動中提問時,關鍵不在于評判幼兒的猜想是否正確,而是要引導幼兒進行合理的推理。例如,在“磁鐵”系列科學活動中,教師可結合問題“隔著紙板,小磁鐵還能把鐵質曲別針吸起來嗎?”“如果我把板子增厚,小磁鐵還能發(fā)揮磁力嗎?”引導幼兒不斷嘗試探索。這些有待驗證的問題給幼兒的下一步操作提供了支持,可以培養(yǎng)幼兒主動探究的意識。如此一來,對待未知的科學世界,幼兒能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并大膽嘗試,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和探究方式,教師應關注幼兒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情況,不過分干預幼兒的操作,為幼兒提供及時的引導,促使幼兒不斷提高能力。
四、成為支持幼兒的互動者
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往互動就像拋球、接球的過程,“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是指教師要傾聽、關注幼兒,并以真誠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師幼互動是根據(jù)實際情況以不同方式不斷回應對方的、充滿變化的過程[5]。教師對師幼互動的認識和理解會影響師幼互動的質量。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幼兒間積極有效的互動,不僅能調動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學習習慣,還能夠為幼兒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抓住最佳的互動時間,關注幼兒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提問;尊重幼兒,平等對話,成為幼兒的玩伴;積極地回應幼兒的想法,給予幼兒更多的選擇空間;采用啟發(fā)性的語言,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并給予正確的理解與指導。這對幼兒形成獨立、自尊、勇于探索、樂觀向上的人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支持的行為
紙本身不具有明顯的彈性,在科學活動“彈性變變變”中,教師可請幼兒自由操作,用不同的方法讓紙變得有彈性。當幼兒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示范簡單的操作方法,改變紙張的結構,啟發(fā)幼兒嘗試折疊,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二)支持的語言
在科學活動“探索磁鐵穿透性”中,隨著操作板不斷增厚,幼兒反復嘗試,想讓小魚順利“游”起來,但始終找不到方法。此時,教師可以提示幼兒:一塊磁鐵的磁力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增大磁力呢?幼兒聽到這樣的提示,馬上嘗試把幾塊磁鐵摞起來,發(fā)現(xiàn)了磁鐵數(shù)量多少和磁力之間的關系。教師支持的語言給予幼兒多種操作的可能,能有效拓寬幼兒的思維。
五、成為助力幼兒的反思者
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修課,有思考才會有進步。反思是為了更科學地組織科學教育活動,創(chuàng)設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需要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教育方法,思考物品的使用情況,思考幼兒的各項能力的發(fā)展水平,通過反思準確找到問題的癥結,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從而避免重復性問題的出現(xiàn),給予幼兒優(yōu)質的學習體驗。
第一,思考內容、目標是否恰當。幼兒科學教育側重于科學情感、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的教學,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使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因此,在活動的內容選擇以及目標制定上,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興趣點、教育的實施情況、目標的完成情況,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緣由,并不斷調整完善教學。例如,筆者觀察到幼兒對游戲區(qū)的磁鐵玩具感興趣,會主動運用磁鐵探索創(chuàng)造,由此設計了科學主題活動“磁鐵探秘”。由于這是幼兒自己想探索的內容,幼兒的活動積極性很高,他們不僅嘗試整理自己觀察與實驗的結果,還會分享自己新的發(fā)現(xiàn),了解事物背后的科學教育價值。
第二,思考操作材料投放是否適宜。新奇的材料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為了充分發(fā)揮材料的作用,教師需要把握好提供操作材料的時機。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活動之前遮蓋材料,保持神秘感;在講解操作步驟、提出重要說明的時候,結合材料示范操作;在幼兒集中分享時,及時回收材料,轉移幼兒的學習焦點,并將操作區(qū)和分享區(qū)分開,減少材料的干擾。
第三,使用積極的評價方式。教師要運用直觀具體的評價語言,把評價的落腳點集中在支持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分享交流、豐富經驗上,讓幼兒清楚地了解自己哪里做得好,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弱勢,激勵幼兒不斷完善自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樹立自信心、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獲得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并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日益受到重視,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能力、具備扎實專業(yè)知識基礎、具備科學技術素養(yǎng)的人才十分重要。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珍視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給予幼兒支持鼓勵,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為幼兒日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龐麗娟,葉子.論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關系[J].教育研究,2000(7):47-50.
阮娟.幼兒園教師科學素養(yǎng)提升策略研究[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24(2):23-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0.
許瓊華.對幼兒科學教育中“猜想”的猜想[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0(10):48-49.
王明潔.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淺談如何在師幼交往中促進幼兒的發(fā)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4(5):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