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水滸傳》寫到史實、民俗比較多,考證的重點也多集中在官職、武器、飲食、法律,甚至貨幣、服飾這些方面,關于自然科學的研究還真是不多,但也不是沒有。這里列出了五條,以饗讀者。
第九十九回———
寺內眾僧推開窗,指著那潮頭叫魯智深看,說道:“這潮信日夜兩番來,并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為之潮信?!?/p>
錢塘潮是天時、地利結合而產(chǎn)生的自然奇觀。從天時上看,每年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三天,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這幾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從地利上看,錢塘江口呈喇叭形,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進入赭山一帶后迅速收窄到只有幾公里,使得潮水只能后浪推前浪,一層疊一層,潮位差可達到九至十米。
2023年海寧觀潮節(jié)的潮汛時刻表顯示,大潮確實是“日夜兩番來”,而小說中魯智深圓寂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日,當天夜潮正出現(xiàn)在三更子時。雖然海寧鹽官與六和塔的地理位置略有差異,但因為河道變遷的關系,宋代的最大潮位點恰在六和塔附近。
第二十五回———
王婆道:“他若問你討藥吃時,便把這砒霜調在心痛藥里。待他一覺身動,你便把藥灌將下去……他若毒藥轉時,必然腸胃迸斷,大叫一聲……他若毒藥發(fā)時,必然七竅內流血,口唇上有牙齒咬的痕跡?!?/p>
第二十六回———
何九叔道:“見武大面皮紫黑,七竅內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齒痕,定是中毒身死。”
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一次性大量口服砒霜,會造成急性砷中毒,出現(xiàn)劇烈嘔吐、腹痛、咽喉灼燒、出血不止、抽搐等癥狀,甚至死亡。
之所以被選為常見的殺人毒藥,是因為砒霜無嗅無味,且易溶于水,隱蔽性很強。
在南宋宋慈所著的法醫(yī)學著作《洗冤集錄》卷四中,這樣描述砒霜中毒者的癥狀———砒霜、野葛毒,得一伏時,遍身發(fā)小皰,作青黑色,眼睛聳出,舌上生小刺皰綻出,口唇破裂,兩耳脹大,腹肚膨脹,糞門脹綻,十指甲青黑。
當然,王婆選擇下毒,主要還是因為西門慶就是開生藥鋪的,而砒霜是一味中藥,這一來甚至都免去了外出購買的麻煩?!侗静菥V目》中說,砒霜可以“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
第八十回,葉春獻“海鰍船”建造法———
(大海鰍船)兩邊置二十四部水車,船中可容數(shù)百人,每車用十二個人踏動。
外用竹笆遮護,可避箭矢。
船面上豎立弩樓,另造刬車擺布放于上。
如要進發(fā),垛樓上一聲梆子響,二十四部水車,一齊用力踏動,其船如飛。
船造好之后是這樣———
前排箭洞,上列弩樓……左右排二十四部絞車……青布織成皂蓋,紫竹制作遮洋。
“海鰍船”的原型,是宋代的車船。這種船始于唐代,但在南宋剿滅楊幺起義的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發(fā)展,官軍、農民軍兩邊都制造了大批車船投入戰(zhàn)斗。
史載,車船上下三層,挾以車輪,船兩邊又有護車板,最大的車船長達三十余丈,有三十二部水車,可載上千人。
岳珂所寫的《金佗粹編》卷六記載了祖父岳飛征討楊幺的過程,其中描述車船的戰(zhàn)斗情形———
舟以輪激水,疾駛如羽,左右前后俱置撞竿,官舟犯之輒破。
賊舟高大,賊矢石自上而下,而官軍仰面攻之,見其舟而不見其人。
不過,據(jù)侯會先生考證,所謂“海鰍船”應該是指在大型車船四周起護衛(wèi)作用的尖底小船,又叫“鰍頭船”?!端疂G傳》在描寫前代故事的時候,誤把兩種船弄混了。
第七十二回———
看官聽說,宋江是個文面的人,如何去得京師?
原來卻得神醫(yī)安道全上山之后,卻把毒藥與他點去了。
后用好藥調治,起了紅疤;再要良金美玉,碾為細末,每日涂搽,自然消磨去了。
那醫(yī)書中說“美玉滅?!?,正此意也。
宋代因為盛行刺青和黥刑(也就是常說的“刺配”),自然就誕生了各種消除文身的方法。
歷史上,宋仁宗曾勸名將狄青把臉上的字去除,可知當時的醫(yī)術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北宋《圣濟總錄》是太醫(yī)院在政和年間編纂的著名醫(yī)書,書中記載了一個“真玉磨方”:兩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則自滅。
當時朝廷征集民間醫(yī)方,會同御府所藏秘方,由圣濟殿御醫(yī)整理編次,題名《政和圣濟總錄》,集宋代以前醫(yī)方之大成,共二百卷,輯方約2萬例,近200萬字。
只不過這部《政和圣濟總錄》成書不久,就遭遇“靖康之變”,書被帶往北方。金大定年間出版過一次,現(xiàn)存最早的刊本,則是元大德年間,元成宗鐵穆耳指定重刊的。
第六十五回,安道全給宋江治病———
安道全先把艾焙引出毒氣,然后用藥,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托之劑。
五日之間,(宋江)漸漸皮膚紅白,肉體滋潤,飲食漸進。
不過十日,雖然瘡口未完,飲食復舊。
在攻打大名府的過程中,宋江得了癰疽之癥,張順專程到建康府請來神醫(yī)安道全。
這個以艾灸治療癰疽的方法,是古代醫(yī)家的首選療法。
明代著名外科醫(yī)家陳實功寫過一本《外科正宗》,第一卷即“癰疽門”,他在《總論第二》中明確提出:“癰疽發(fā)背怎生醫(yī)?不論陰陽先灸之?!?/p>
因為中醫(yī)認為,癰疽重癥,是由于“熱毒之邪閉郁于內而不能外發(fā)所致”,用艾灸可以“拔引郁毒,通徹內外”,所以是治療“瘡科首節(jié)第一法也”。
這個療法在宋代就大行其道。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幅宋代著名畫家李唐的《灸艾圖》(又名《村醫(yī)圖》),所畫的內容正是一位鄉(xiāng)村郎中用艾灸為病人治療背上的毒瘡。
李唐,在政和年間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宋徽宗的畫院,“靖康之變”時被擄往金國,后來冒死逃回,成南宋畫壇四大家之一。他的這幅畫,可算是對安道全醫(yī)術最好的呈現(xiàn)。
(源自“文史宴”,有刪節(jié))
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