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閃耀的盛唐詩壇,王昌齡有“七絕圣手”“詩家天子”之美譽。他雖出身貧寒,卻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青年時,仗劍塞外,縱橫沙場,寫下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壯誓言;而立之年,躋身朝堂,不畏權(quán)貴,用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來揚清正之氣。
作為與高適、王之渙、岑參并稱“四大邊塞詩人”的王昌齡,一生風(fēng)雨漂泊、仕途艱辛。不過,對待朋友,王昌齡始終一片冰心、一身肝膽,展現(xiàn)出赤誠而豪爽的江湖性格,盛唐的一些著名詩人幾乎都是他的好友。孟浩然和王昌齡的關(guān)系很好,以至于老友相見時,孟浩然舍命陪君子把酒言歡,結(jié)果瘡疾復(fù)發(fā),竟不幸離世;李白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到與孟浩然一見成永訣的王昌齡,從此念念不忘,多年后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來寬慰被貶官的王昌齡,兩個藐視權(quán)貴的文人惺惺相惜;當(dāng)友人張九齡被奸臣李林甫構(gòu)陷時,王昌齡挺身而出,大罵李林甫玩弄權(quán)術(shù)。雖然王昌齡的交友能力強、人脈廣,但在自己的仕途上少了一點官運,這與他剛毅耿直的性格有關(guān),也與他“ 冰心玉壺”般的人品有關(guān)。
不論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清廉的人格操守就是要有一顆自律的心,而古圣先賢認為“冰心”與“玉壺”就承載著這種純潔品性。西晉文學(xué)家、書法家陸機用“心若懷冰”來比喻心靈高潔,而唐朝宰相姚崇把“冰心”和“玉壺”結(jié)合起來,以示為官要有一塵不染般的清廉,其在《冰壺誡》中寫道:“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笔芤Τ绲挠绊懀瞥脑娙藙?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冰壺”為主題的廉政詩,有盧綸的“玉壺冰始結(jié),循吏政初成”,有李白的“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而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更是讓冰清玉潔、心懷坦蕩成為一種廉潔的信仰。
當(dāng)時惡劣的政治生態(tài)對王昌齡來說,確實極其不利,他承受著沒完沒了的謗議,以及那些不可言狀的恥辱。從王昌齡的生活經(jīng)歷和詩篇中所展現(xiàn)的情調(diào)來看,他并不是一個充滿浪漫氣質(zhì)的詩人,而是個孤芳自賞、安逸、看淡世事的凡人,為此《唐詩紀事》中說他“孤潔恬淡,與物無傷”。王昌齡不去趨附權(quán)貴,當(dāng)然會遭到貶謫,問題就出在“孤潔”上面。試想,在漆黑一團的官僚集團中,怎能容得有人一塵不染?何況還要堅持到底!唯有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才能讓王昌齡如此清澈無瑕,而這些是遠在洛陽的詩友親朋所了解的,于是“一片冰心在玉壺”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有深情。
在鎮(zhèn)江的芙蓉樓,王昌齡送別好友,寫下了《芙蓉樓送辛漸》,表達的不是一般的離別思緒,而是自己的心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痹娙送行翝u告知在洛陽的朋友:王昌齡冰心可鑒——心地是純凈的,人格是清白的,為官是廉潔的?!氨挠駢亍边@個奇特的自喻,是詩人憑借豐富的想象而琢造出來的,它雖經(jīng)苦心錘煉卻又自然流露,語言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美學(xué)效果,凈化了人們的心靈:心像冰一樣純、一樣潔,而且這純潔的心還貯放在晶瑩的玉壺之中,一塵不染。王昌齡曾寫出“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的歲月滄桑,但他這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所呈現(xiàn)的純潔完美的品格在歲月滄桑中映照后人,歷久而彌堅。
耐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守得住節(jié)操,冰心玉壺蘊清風(fēng),在中華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始終讓人保持內(nèi)心的純潔和清廉,淬煉出“不愧蒼天不負民”的廉潔之心。不同的時代,同樣的情懷,從“一片冰心在玉壺”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清正的錚錚誓言歷經(jīng)磨難而初心依舊、飽經(jīng)風(fēng)霜而本色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