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老年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研究組采取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情況、疼痛程度、肺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結(jié)果 研究組手術時間、初次離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1、2、3 d VA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后FVC、FEV1和FEV1/FV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后生理、心理、環(huán)境及社會關系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有效改善早期肺癌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且患者術后康復快、疼痛程度較輕。
關鍵詞:肺癌;老年人;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生活質(zhì)量
肺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1]。手術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傳統(tǒng)開胸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嚴重的缺點,逐漸被胸腔鏡手術所替代[2]。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近年來臨床常用的術式,在肺癌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老年肺癌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8.09±1.34)歲;體重40~88 kg,平均體重(63.28±1.73) kg;腫瘤分期為Ⅰ期12例,Ⅱ期18例。研究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61~76歲,平均年齡(68.05±1.26)歲;體重為41~89 kg,平均體重(63.24±1.50) kg;腫瘤分期為Ⅰ期13例,Ⅱ期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確診肺癌,且腫瘤分期為I期、II期;具有胸腔鏡手術指征,接受胸腔鏡手術;年齡≥60周歲;臨床資料無缺失。排除標準:在手術前伴有全身感染;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伴有認知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凝血功能存在異常。
1.2 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醫(yī)師主刀,由同一手術團隊負責手術。麻醉方式均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側(cè)第7肋間與第8肋間隙穿刺建立觀察孔,將套管、胸腔鏡經(jīng)觀察孔置入,在胸腔鏡下完成腹腔探查,再在腋前線至腋中線之間的第4肋間隙、腋后線第9肋間隙分別穿刺作主操作孔和輔助操作孔,經(jīng)操作孔將手術器械置入。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胸腔鏡下,將背闊肌離斷,牽開胸壁肌肉,將肋骨撐開。采用切割縫合器對肺葉靜脈進行游離切斷,向深面將肺葉支氣管游離切斷,對肺葉動脈及分支在近端進行雙重結(jié)扎,采用超聲刀將肺動脈切斷,再采用切割縫合器將肺葉切除,將切除的肺葉組織送病理檢查,對肺門、縱隔淋巴結(jié)進行清掃。研究組實施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胸腔鏡下,不離斷背闊肌,不撐開肋骨,采用微創(chuàng)開胸牽開器,稍微牽開胸壁肌肉。余下步驟與常規(guī)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一致。術畢,兩組均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胸腔,電凝止血,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應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術后3~5 d左右拔除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初次離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疼痛程度:分別于術后1、2、3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分數(shù)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3)比較兩組肺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3個月,檢查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及FEV1/FVC。(4)比較兩組生活質(zhì)量:分別于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估,包括生理、心理、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4個維度,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初次離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研究組術后1、2、3 d的VA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肺功能比較
研究組手術后FVC、FEV1和FEV1/FV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
研究組手術后生理、心理、環(huán)境及社會關系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肺癌是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病率居于前列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較差,往往伴有心肺功能衰退,其發(fā)生肺癌的風險高,且一旦發(fā)生肺癌,病情更加嚴重,病死風險更高[4]。為控制老年肺癌患者的病情,在早期階段,臨床主張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將腫瘤病灶切除,達到控制腫瘤進展的治療目標,使患者生存期限得以延長。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在肺癌治療中可去除病灶,但手術的切口大,會對患者身體造成明顯的創(chuàng)傷,且術中失血量大,術后患者面臨著較高的并發(fā)癥風險[5]。
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發(fā)展,胸腔鏡手術逐漸應用于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胸腔鏡手術通過在患者胸部體表穿刺作觀察孔、操作孔,縮小了手術入徑的直徑,可減輕術中創(chuàng)傷,且利用胸腔鏡設備可完成對于患者胸腔的探查工作,放大術野,確保手術操作的精準性,確保病灶順利去除[6]。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常規(guī)的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了優(yōu)化,在保證手術有效性的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初次離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1、2、3 d的VA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后FVC、FEV1和FEV1/FV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后,研究組生理、心理、環(huán)境及社會關系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感,加快術后肺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此外,在該術式中,采用微創(chuàng)開胸牽開器可將胸壁肌肉牽開,無需離斷背闊肌、撐開肋骨,有利于保護患者肌肉、神經(jīng),減輕手術操作對于肋骨及椎旁神經(jīng)的損傷,避免發(fā)生肋骨骨折和椎旁神經(jīng)損傷[7]。
綜上所述,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有效改善早期肺癌患者肺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且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較快,術后疼痛程度較輕。
參考文獻:
[1]劉盈盈,靳水靈,龔帥.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23,38(9):1518-1521.
[2]黨杰,馬海浪.完全胸腔鏡單向式肺葉切除術治療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22,19(18):2550-2553.
[3]王輝,鄭翔,聞作川,等.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用于老年肺癌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生命科學儀器,2022,20(z1):133,135.
[4]王志華,李敘.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鏡單向式肺葉切除術的圍術期療效分析[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22,30(21):3915-3918.
[5]陳偉.單向式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對老年肺癌患者療效及血清CRP、PCT與生存率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22,13(12):31-34.
[6]章彥.單向式全胸腔鏡與傳統(tǒng)開胸式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對照研究[J].當代醫(yī)學,2021,27(6):160-162.
[7]趙雄飛,張偉,徐鵬,等.單向式完全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評價[J].癌癥進展,2021,19(14):1447-145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