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氣道異物梗阻
氣道異物梗阻是指食物、玩具或其他異物誤入氣管或支氣管,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呼吸,甚至窒息死亡的情況。癥狀輕的氣道梗阻可能引起反復的肺部感染,而嚴重的氣道梗阻則可能直接導致窒息,威脅患者生命。
嬰幼兒:由于嬰幼兒的牙齒發(fā)育不全、咀嚼能力弱、會厭功能發(fā)育不完全,因此在進食或哭笑時容易將口腔中的物品誤吸入氣道。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減退,加之可能患有腦血管疾病或服用某些影響吞咽功能的藥物,易發(fā)生氣道異物梗阻。
特殊成年人:如醉酒者、腦卒中(中風)患者、吞咽困難者等,在特定情境下也易發(fā)生氣道異物梗阻。
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原則
面對氣道異物梗阻的緊急情況,一定保持冷靜,迅速判斷患者的狀況。根據患者的意識、呼吸和發(fā)聲情況,判斷氣道異物梗阻的級別并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一旦確認患者發(fā)生氣道異物梗阻,應立即采取措施解除呼吸道阻塞。在清除異物時,應避免過度摳或嘔,以免異物堵塞更深的位置。在急救的同時,應盡快撥打急救電話,請求專業(yè)醫(yī)療人員的援助。若條件允許,可將患者送往醫(y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海姆立克急救操作詳解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美國醫(yī)生海姆立克在1 9 7 5年公開發(fā)表的急救手法,主要用于處理氣道異物梗阻導致的窒息。該方法通過快速沖擊患者的腹部或胸部,使胸腔內壓升高,迫使氣道內的異物排出。雖然國際上有多種關于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方法,但海姆立克急救法因其簡便易行、效果顯著而被大力推廣。
(一)直立位海姆立克急救操作
適用人群:1歲以上的兒童或成年人。
姿勢:患者取直立位,施救者站于患者的背后,雙手從腋下環(huán)抱患者。
定位:施救者一手握拳,拳眼置于患者肚臍以上兩橫指處。
沖擊:另一手包住拳頭,用力向上、向內快速沖擊5 ~ 1 0次,利用沖擊使患者的胸腔內壓升高,從而將氣道內的異物咳出。
(二)拍背法和壓胸法操作
適用人群:1歲以下的嬰幼兒。
拍背法姿勢:使患兒俯臥于施救者的大腿或前臂上,面部朝下,頭低臀高。
拍背法定位:患兒兩肩胛骨連線的中點處。
拍擊:用手掌根快速拍擊5次,利用沖力幫助患兒將氣道內的異物排出。
如果異物沒有排出,可使用壓胸法。
壓胸法姿勢:翻轉患兒呈仰臥位,仍保持頭低臀高。
壓胸法定位:患兒胸部兩乳頭連線中點處。
按壓:施救者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攏在定位處進行5次快速、有力的按壓。重復上述拍背和壓胸的動作,直至異物排出。
(三)平臥位海姆立克急救操作
適用人群:體重較重、無法站立或已昏迷的患者。
姿勢:使患者平臥于堅硬的地面上,施救者騎跨于患者身上。
定位:患者肚臍與劍突連線的中點處。
沖擊:兩手交叉、手指交疊,向上、向內快速沖擊定位處5 ~ 1 0次。利用沖擊使患者的胸腔內壓升高,從而將氣道內的異物咳出。注意保持患者的頭偏向一側,以便清除口中的嘔吐物,保持氣道通暢。
在進行海姆立克急救操作時,力度一定要適中。過度用力可能導致患者內臟損傷或肋骨骨折,而力度過小則無法達到排出異物的目的。在急救過程中要持續(xù)觀察患者的反應和異物的排出情況。如果異物仍未排出且患者失去意識,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并啟動應急系統(tǒng)獲取自動體外除顫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氣道異物梗阻的發(fā)生。特別是嬰幼兒和老年人要注意飲食安全,避免在進食時大笑、哭鬧或說話,對吞咽困難的成年人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支持。
其他急救方法
胸部沖擊法:可對肥胖患者或孕婦采用胸部沖擊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用雙手環(huán)抱患者胸部進行沖擊操作;能夠自救的患者則可以自己用手握拳置于腹部正中線上、肚臍與胸骨中間部位進行沖擊操作。
異物取出術:如果以上方法均無效且患者情況危急,可能需要采取異物取出術等手術治療方法,這通常需要在醫(yī)院由專業(yè)醫(yī)生操作。
氣道異物梗阻的預防策略
嬰幼兒的防護:第一,監(jiān)護到位。嬰幼兒在進食或玩耍時,家長或監(jiān)護人應全程陪同,確保他們遠離小件物品,如硬幣、紐扣、堅果等。第二,選擇合適的食物。根據嬰幼兒的年齡和咀嚼能力,選擇大小和軟硬程度合適的食物。避免給予整顆堅果、糖果等易引發(fā)窒息的食物。第三,采取正確喂養(yǎng)姿勢。喂奶或喂食時,保持嬰幼兒的頭部略高于身體,以防食物或液體流入氣道。第四,教育引導。隨著嬰幼兒年齡增長,可以利用游戲和故事等教育他們如何安全進食和玩耍。
老年人的防護:第一,選擇合適的食物。老年人應選擇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避免過硬、過大的食物。進食時應細嚼慢咽,避免談笑或分心。第二,定期檢查。定期帶老年人進行口腔和咽喉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可能影響吞咽功能的疾病。第三,藥物管理。需要服用藥物的老年人應按照醫(yī)囑正確服藥,避免誤服或過量服用影響吞咽功能的藥物。
成年人的自我防護:第一,避免分心。在進食時避免大笑、說話或進行其他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活動。第二,謹慎飲酒。飲酒后應控制進食速度,避免過快或過猛導致食物誤入氣道。第三,了解急救知識。成年人應主動學習并掌握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方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自救或互救。
社會層面的努力
政府、醫(yī)療機構和社區(qū)組織可考慮加大對氣道異物梗阻急救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利用媒體、網絡、宣傳冊等多種渠道普及相關知識,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和急救能力。在學校、企業(yè)、社區(qū)等場所開展急救培訓活動,可重點培訓氣道異物梗阻等常見急癥的急救方法。配合模擬演練和實操訓練,讓更多人掌握正確的急救技能。鼓勵和支持醫(yī)療機構、社會組織等開展急救培訓和救援服務,同時,加大對急救設備和藥品的投入力度,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提供有效的救治措施。
科技助力急救
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設備在急救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些智能手表和手環(huán)可以監(jiān)測心率、血壓等生理指標并在出現(xiàn)異常時及時提醒用戶或發(fā)送警報給緊急聯(lián)系人。此外,還有專門應對氣道異物梗阻的智能設備正在研發(fā)中,如根據聲音分析預測窒息風險的應用程序,以及便攜式氣道異物取出器等。互聯(lián)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使遠程醫(yī)療咨詢成為可能。當用戶遇到氣道異物梗阻等緊急情況時,可以通過手機等終端設備與醫(yī)療專家實時視頻咨詢,獲取專業(yè)的急救指導和建議。這不僅能縮短急救響應時間,還能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進行初步的自救或互救,提高救治成功率。
挑戰(zhàn)和應對
盡管目前在氣道異物梗阻的預防和救治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例如,公眾對急救知識的認知程度不一,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急救技能和設備;智能設備和遠程醫(yī)療技術的普及率還有待提高。針對這些挑戰(zhàn),我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應對:一是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提高全社會對急救知識的重視程度和認知水平;二是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加快智能設備和遠程醫(yī)療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步伐等。
未來展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醫(yī)療體系的完善,氣道異物梗阻的預防和救治工作將更加高效和精準。首先,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分析將在急救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智能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tǒng)的應用,能夠提前發(fā)現(xiàn)潛在的氣道異物風險,從而實現(xiàn)早期干預。其次,隨著5 G技術的普及,遠程醫(yī)療將更加便捷和高效,醫(yī)生可以通過高清視頻和實時數(shù)據傳輸為偏遠地區(qū)的患者提供專業(yè)指導和救治方案。最后,氣道異物梗阻的預防和救治工作任重而道遠,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科技進步的推動,我們有信心和能力將氣道異物梗阻的危害降到最小。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為守護生命的安全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