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藝術歌曲演唱要求演唱者對作品進行深度分析,體會作品蘊含之深情,內心形成意境之畫面,達到以情造境。只有演唱者心里有畫面,才能以聲音為媒介表現(xiàn)作品的音樂內涵,呈現(xiàn)出意境創(chuàng)設的最佳演唱。此文從中國藝術歌曲的柔和之美與神韻之靈出發(fā),結合多首藝術歌曲探析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的情感表達與意境創(chuàng)設,進而總結中國藝術歌曲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意境創(chuàng)設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中國藝術歌曲;情感表達;意境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 J6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9-0150-03
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有著歌詞美、旋律美、情感美、伴奏美等特質,這些美最終都歸屬于“意境美”。其演唱既不是音樂加詩、詞,也不是詩、詞加音樂,而是一個有著獨立意義和表現(xiàn)的、有著整體結構和框架的、有著自身規(guī)律和原則的、具有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征的小型綜合藝術。[1]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需要演唱者結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客觀因素與演唱者再創(chuàng)作的主觀因素,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舞臺表現(xiàn),讓聽眾切實感受作品情緒,品味作品意境。
一、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之神韻
以1920年音樂家青主創(chuàng)作的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為開端,中國藝術歌曲沉淀百年,融合多元音樂文化元素,始終不斷向前,逐漸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藝術歌曲體系,且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中國藝術歌曲的柔和之美,體現(xiàn)為要求旋律與音色在聽覺上做到統(tǒng)一,從而帶來優(yōu)美動人的畫面感。其作品多為五聲調式,以大樂段長線條為主,旋律寬廣而優(yōu)美,節(jié)奏規(guī)整且平緩,要求演唱者音色柔和統(tǒng)一,氣息與演唱技術保持連貫。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思鄉(xiāng)》便是柔和之美的代表之作,它融入了中國詩詞的吟誦風格,作品為并列的單二部曲式、降E大調,優(yōu)雅的旋律中融入了思鄉(xiāng)的哀怨與憂愁,人聲與伴奏交織如畫,歌詞中使用“柳”“鵑啼”“閑情”“別緒”“落花”“同去”等詞語,創(chuàng)設了一幅柳枝搖曳、杜鵑啼鳴的美麗景象,表達了游子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思念。
中國藝術歌曲的神韻之靈——“靈”即“歌唱的靈魂”,體現(xiàn)在演唱的意境之中,其畫面靈動鮮活,富有精神內涵。作品大多描寫性極強,旋律節(jié)奏上隨歌詞內容而更加語氣化,無論人聲、伴奏還是音樂表現(xiàn)都要在音色、技巧、情感表達上與意境畫面完美融合,從而表現(xiàn)歌唱的靈魂所在。青主先生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取詞于蘇軾于元豐五年在黃州所作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在調式、調性上雖運用了西方技法,但從旋律的發(fā)展上來看,這首歌曲卻極符合中國音樂的“起承轉合”之感,且在旋律創(chuàng)作時運用了依字行腔、依義行腔的手法。依字行腔,即通過唱詞中的漢字聲調來決定旋律的走向,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江山如畫”的音調不斷向上,所以應采用級進上行;“一時多少豪杰”從“一”到“杰”的音調不斷下降,最后“豪杰”兩字再高于其他音,在音調上形成結束感。當然,也有根據音樂情感表現(xiàn)來決定旋律走向的情況,即依義行腔,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通過增加休止符、變化音、跳進不定等手法,將兇險惡劣的環(huán)境通過音樂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二、演唱中的情感表達
演唱者接觸一首聲樂作品時,首先需要感知作品的魅力。其中,情感是最直接的感知要素,這體現(xiàn)在歌曲的歌詞、旋律、節(jié)奏中。在魏冠華先生的藝術歌曲《田園小詩》中,歌詞采用大量描寫顏色的詞語,將田園景象描繪得惟妙惟肖,傳達出仿佛看到落日染紅的半邊天、金黃的原野、碧綠的草地等美麗景色的激動心情;旋律上,歌曲整體線條簡單清晰,樂句劃分規(guī)整明確,大樂句連貫的演唱、語氣式的旋律走向帶給演唱者更大的情感表達與意境創(chuàng)設的空間;節(jié)奏上,“好一首”“美麗的”都運用半音與三連音節(jié)奏表現(xiàn)語氣感,讓演唱者像說話一樣,將旋律與歌詞傾吐;調式上,作品由C調轉為A調,使作品更加充滿生機,如沐浴陽光般溫暖,同時也承接了后段描寫看到田園之中微風拂過、大雁成群結隊飛向遠方的大好景色的激動心情,所以演唱者應更富有感情地演唱,且速度需要略微加快,保持每一句氣息的連貫,統(tǒng)一位置及音色,從而豐富歌曲的情感與韻味,給聽眾帶來舒心開朗的感覺。
在初步感知音樂的基礎上,演唱者需要繼續(xù)挖掘作品的深層內涵,研究其創(chuàng)作背景與現(xiàn)實意義,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理解作品表達的含義,體悟作品深層次的情感內涵,通過再度創(chuàng)作展開對作品的意境聯(lián)想。屈文中先生的作品在情感表現(xiàn)的幅度變化上多數較大,風格有的十分樸素、有的帶有夾敘夾抒的特點、有的則更富有激情,其共同特點是節(jié)奏方面處理自由、音域寬廣,旋律線條曲折起伏,樂句抒情悠長,有利于揭示主人公心靈深處的真摯情感;根據“詩情”與“樂意”的需要,其創(chuàng)作旋律有的帶有抒情性特征,有的運用民歌音調、戲曲音調,有的帶有朗誦性特征,有的則更側重于演唱者技巧性的展現(xiàn)等。帶有抒情風格的旋律是屈文中作品中最擅長的一類,其中很多歌曲都表現(xiàn)對祖國、家鄉(xiāng)、親人的愛戀之情。對于屈文中先生傳唱度不高的藝術歌曲《春神》,需要深度剖析?!洞荷瘛穭?chuàng)作于1981年,移居香港的屈文中老師始終關注著內地的建設與發(fā)展,源于此的真摯情感與作曲家的藝術靈感相互碰撞,而《春神》的創(chuàng)作寓意著一個國家的歷史性轉折,春神降臨更是代表著國家迎來了更好的明天,所以此歌曲更側重于演唱者技巧性的展現(xiàn)。演唱者應以激動熱切的心情,用歌聲表達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無限暢想,營造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美好祥和之境,將作品的演唱上升到更深層次的意義之中。
三、演唱中的意境創(chuàng)設
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它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tǒng)一。[2]藝術歌曲要求演唱者內心要創(chuàng)設情感流露的畫面,從音樂結構中感悟演唱的重難點,從而創(chuàng)設作品意境。從歌詞內容出發(fā),深入體會其所含的意蘊,增強歌詞語言有聲表現(xiàn)的音樂性,并依據作品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把握演唱的氣息與情緒,做到心靈上的投入。
一首作品最直接的呈現(xiàn)在于歌詞內容的表達,中國作品不同于外國作品,其在咬字、吐字上的處理很是講究,并且在作品的情感表達以及意境創(chuàng)設上的表現(xiàn)最直接,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前需按照邏輯重音做好記號,有強弱地去朗讀歌詞,研究演唱歌詞時最簡化的嘴型以保持位置及音色的統(tǒng)一。
此外也要合理劃分樂句與樂段,每個樂句需做到氣息的連貫,只有演唱者“舒服”地演唱,才能在塑造意境的同時讓聽眾可以更加舒服地感受作品。正如屈文中先生的藝術歌曲《春神》,整體分為三個樂段,每個樂段描繪了不同的景色,樂段之間有著大篇幅的鋼琴伴奏烘托氣氛以進行場景的切換。第一個場景描繪了冰雪逐漸消融,滔滔春水匯聚滾滾春潮,春神降臨了的畫面,演唱時需將眼神放遠,笑著演唱,音色保持干凈輕快,表現(xiàn)出期盼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第二個場景描繪了祖國大地萬物復蘇之景,演唱者的情緒應遞進,不斷激動,仿佛花朵的蓓蕾綻放,且以更熱切的眼神向聽眾傳遞情緒;第三個場景通過節(jié)拍的巧妙轉換,敘述著演唱出春天時鳥語花香之景;最后一個場景伴奏織體加厚,音域更加寬廣,主要以聆聽的角度,演唱出聽到清脆鳥叫聲的激動之情,此段共有兩處高潮部分,所以需要注音情緒起伏的音樂表現(xiàn),設計音樂的語氣,在第一個高潮部分與第二個小場景之間,表現(xiàn)得更加心潮澎湃,營造出“春神到來,萬象更新”的氛圍。針對藝術歌曲的演唱,演唱者在演唱時更要注意不同樂段的意境創(chuàng)設與情感的遞進,慢慢將氣氛推向高潮。
曲式結構方面,作品《春神》的整體結構和創(chuàng)作特點都趨向于詠嘆調,音樂充滿著激情與張力;調式結構方面,場景的切換采用了轉調手法,第一樂段的A大調轉到第二樂段的善于表現(xiàn)歡快情緒的D大調,第二三樂段無轉調,第三四段又轉為降B大調,即代表溫暖的大調。如果說D大調是照在身上的暖陽,可一掃冬日的陰霾,那么降B大調就是心中的一陣暖流,給予人們希冀萬物復蘇的力量。和聲結構方面,無論是和弦的構成、和聲的進行、和聲色彩的濃淡,這首作品都夸張到極致,有著詠嘆調的張力,又有著藝術歌曲的細膩,其引子部分充滿著作曲家的藝術個性,為開放性的合成樂段,預示了整首作品將會同時有著戲劇性與動力性;旋律方面,整體旋律寬廣帶有激情,作曲家善于用旋律勾勒畫面,三度跳躍模仿鳥叫聲的忽遠忽近,半音級進體現(xiàn)情緒遞進,給人一種一浪高過一浪之感;節(jié)奏方面,第二樂段歌詞通過三連音節(jié)奏,不斷強調枯枝上長出的蓓蕾,“瞧那香花在枝頭歡笑”一句重復了兩次,這也體現(xiàn)了作曲家在此曲的鋼琴伴奏上的最大特點——調性色彩變化應用,并且通過3/4到2/4節(jié)拍的轉換,將歌曲的語氣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兩句話應從強到弱,有種低聲細語的感覺。
作品意境的完美創(chuàng)設,離不開演唱者演唱、眼神、動作、情感的音樂設計,以讓聽眾主動地解讀意境之美。李惟寧先生的藝術歌曲《偶然》是一首以徐志摩所作的情詩為詞的作品,寫的是有緣的邂逅、無緣的結合、片刻的驚喜、無限的惘然。徐志摩的詩歌吸收了古代格律的迷人之處,且不受其束縛,因為他認為“音樂美是詩的血脈,其主要內容是詩的內含的音節(jié)的勻整與流動,音節(jié)基于真純的詩感”。李惟寧先生充分了解徐志摩詩歌中的音樂美,在創(chuàng)作時使得全曲內含的音節(jié)非常勻整,其鋼琴部分分解和弦也充分表達了音樂的流動性,準確把握作品的表現(xiàn)風格與純真的詩感。全曲采用加快的行板速度,為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作曲家很精確地運用了音樂術語,對于歌曲的演唱有著細致的要求與表現(xiàn),如最開始的mf(樂譜里表示中強力度),提示演唱者進入自述故事的歌唱意境,需如說話般訴說一場奇妙的相遇,從而讓平靜的規(guī)律被瞬間的美妙邂逅所打破。A段最開始的“我”和最后的“蹤影”標注了自由延長記號,“蹤影”一詞為名詞,但演唱者需帶著動詞的感覺去演唱,以賦予文字生命,再加以惆悵的眼神動作表演、視聽結合吐露真情,表達出猶豫而又矛盾的內心情感以及隱藏很深且難以釋懷的心情。
四、演唱中情感表達與意境創(chuàng)設的結合
(一)情中觀景 景中浸情
情中觀景,意境創(chuàng)設是情感表達的最終目的。在歌唱中,最單純的目的在于內心情感的表達,情感表達更高級的在于情感世界的創(chuàng)設。演唱者將千倍萬倍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再加以眼神與動作的設計,以視聽創(chuàng)意境。這要求演唱者心中有畫面,對作品研究透徹,并展開意境聯(lián)想,以情感表達帶動聽眾進入到音樂表現(xiàn)的畫面之中。正如在演唱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時,直抒胸臆的贊頌之情轉變?yōu)橛^賞玫瑰花開在碧欄桿下的傾心守護之情,再到留住芳華的美好愿望,層次遞進給予聽眾無限的遐想空間,且情感不斷具象化。
景中藏情,情感表達是意境創(chuàng)設的靈魂所在。一首好的聲樂作品,除了讓聽眾欣賞演唱者的演唱技術與音樂處理技巧之外,更多的在于體會作品的情感內涵,連接聽眾與演唱者之間的心靈感應。聽眾在不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內容的情況下,他們更多的是體會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越是細致入微的情感表達,越會讓聽眾心中泛起漣漪,可以說情感表達為作品的意境注入了靈魂,賦予歌曲以生命。陸在易先生的藝術歌曲《橋》,全曲為G宮調式,又融入了e羽調式,使整首作品色彩豐富,富有江南民間小調的韻味。歌曲歌詞樸實自然,整首作品節(jié)奏上更加貼近平常語氣,每個樂句從弱拍起,像是訴說般地描繪著江南水鄉(xiāng)民眾安居樂業(yè)、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樹木伴隨著微風搖曳,河水潺潺流動時花落而至,人們在兩旁的青石板路上悠然自得地走著,仿佛這一刻已成永恒。橋默默無聞地連接著兩岸,一切都那么地平和舒適,讓人心馳神往,如置身其中,通過對此般自然景色的勾勒訴說著深情。由此可見,用情造境是任何演唱技巧也無法匹敵的,沒有情感的作品只會讓聽眾感到惺惺作態(tài),從而也讓作品失去了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以,這要求演唱者追求在完善的演唱技巧下以情感帶動演唱,用千倍萬倍的情感來打動聽眾。
(二)情景交融 聲情并茂
情景交融,即歌曲歌詞的內容做到既“寫實”又“抒情”,才能做到聲情并茂。生動描寫畫面的同時又流露出發(fā)自內心的真情,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一切情語皆景語?!鼻楦械膰娪哭D變成動人的色彩景象,并與情感融匯交疊,共同塑造意境。這要求演唱者不僅要想象歌詞中所描繪勾勒的自然景象,將自己融于其中,而且更要體悟文字中彌漫的情感,讓這份情感包裹于心,才能更好地理解作曲家所要描繪的意境與內心深處所表達的真情實感。正如劉雪庵先生的藝術歌曲《追尋》,其中回味無窮的詩句和吟誦般的旋律表達了詞曲作者向往光明、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旋律上大量倚音的運用使作品更富民族韻味,同時歌詞運用大量比喻手法,增加了歌曲中人們追求光明與幸福的意蘊,表達對無法再繼續(xù)等待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時的激動心情,正是這樣的深情,才能表現(xiàn)出一名期望能沖出封建的枷鎖,去追求光明與希望的青年的無盡暢想。
結" "語
在聲樂作品的學習與演唱中,大多數演唱者將重點放在演唱技巧的訓練上,卻忽略了作品在情感表達上的意境創(chuàng)設。演唱技術只是輔助我們去表達作品,而合理創(chuàng)設一首作品的意境才是作品完整度的體現(xiàn),這就需要演唱者善于用自己的聲音去塑造藝術形象與意境氛圍。藝術歌曲不同于歌劇,無需用過多的肢體語言去表達作品的情感內容,更多的是靠細節(jié)的處理加以眼神表現(xiàn)去表達作品的詩意與情意,所以這需要演唱者在充分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現(xiàn)實意義的基礎上,扎根于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蘊中,深入分析作品演唱的重難點,認識到我們平時的技巧訓練的最終目的在于歌曲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表現(xiàn);同時也要在平時的訓練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yǎng),針對不同的聲樂作品設計音樂表現(xiàn),用情帶聲、以聲造境,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7-18.
[2]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5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