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是高考的必考題。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最常見的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是將原文中的每個字直接譯出,原文和譯文一一對應(yīng),主要運用保留法、刪除法、換詞法、組詞法等,考生對此比較熟悉,這里不做贅述。意譯,是指不便直譯時,則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意,按照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字字落實,不要求與原文一一對應(yīng)。與直譯相比,是否采用意譯法需要根據(jù)語境作出準(zhǔn)確的判斷,翻譯也比較靈活。正因為如此,大多數(shù)考生對意譯難以準(zhǔn)確把握,對什么情況下應(yīng)該意譯、意譯的方法有哪些,普遍顯得有些茫然。
其實,凡事都有規(guī)律。文言文翻譯也不例外。什么情況下應(yīng)該意譯,怎樣意譯,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和方法,“意譯”就不再是難事。翻譯文言文時,如果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就應(yīng)該意譯。
1.遇到比喻需要意譯。在文言文中,作者常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摹某種人、某件事或某種現(xiàn)象,翻譯時不能直接譯出喻體,而要根據(jù)語境進行意譯。遇到比喻句,首先要明確喻體有什么特征,然后結(jié)合語境表達的整體意思,將本體和喻體結(jié)合起來,合理、準(zhǔn)確地進行意譯。例如《鴻門宴》中的“夫秦王有虎狼之心”一句,不能直接譯作“秦王有虎狼的心腸”,這樣的翻譯是有悖邏輯的,也是令人費解的。作者用“虎狼”比喻“秦王”,“虎狼”是兇猛的動物,生性兇狠殘暴,這恰恰符合“秦王”的特點,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句子應(yīng)該意譯為“秦王有兇狠殘暴的心腸”。再如“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中,“金城”是比喻,句子應(yīng)譯為“堅固的城防綿延千里”?!把嗳赴仓欩]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中,“燕雀”“鴻鵠”都是以鳥喻人,句子應(yīng)譯為“目光短淺的人怎么會知道抱負(fù)遠大的人的志向呢!”
2023年高考北京卷“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一句中,“犬彘”指狗和豬,比喻言行卑劣或卑劣之人。結(jié)合語境,句子的主語是“行”(言行),“犬彘”做它的謂語,應(yīng)為形容詞而非名詞。所以,句子應(yīng)意譯為“言行雖然卑劣,但家庭富裕、勢力強大、頤指氣使,這就是所謂的賢能之人”。2021年新高考II卷“石虎敢?guī)浫?,渡河縱毒”一句中,“石虎”是人,怎么能率領(lǐng)“犬羊”呢?“犬羊”本指狗和羊,是喻體,喻指“像狗羊一樣軟弱無能的人”。結(jié)合語境,句子應(yīng)意譯為“石虎膽敢率領(lǐng)烏合之眾,渡過黃河荼毒民眾”。
2.遇到借代需要意譯。借代是指不直接說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關(guān)的名稱去代替,也叫“換名”。在借代修辭格中,“本來的名稱”與“借用的名稱”之間具有相關(guān)性,“借用的名稱”能凸顯“本來的名稱”的本質(zhì)特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文言文翻譯時,遇到借代要用意譯的方法還原本來的事物,否則就會影響句意的表達,令人費解。如張溥《五人墓碑記》中的“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句中的“縉紳”,本寫作“搢紳”,意思是插笏于紳,本義指古代大臣上朝時將笏板插在腰帶里,后來,“縉紳”就常用來代表身份,即“做官的人”,翻譯時應(yīng)當(dāng)意譯。上句應(yīng)譯作“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jié)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再如,古人常用“廟堂”代指朝廷,用“布衣”“草野”代指平民百姓,用“三尺”指代法律,用“萬鐘”指代高官厚祿等,遇到這些詞語一般都要考慮使用意譯。
3.遇到互文需要意譯?;ノ挠纸小盎マo”,是古代詩文經(jīng)常運用的一種修辭手法。互文的含義是“參互成文,合而見義”。其具體形式表現(xiàn)為:上下兩個句子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在說兩件事,實際上二者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為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可稱之為“一分為二”。凡是遇到互文句,翻譯時一定要把兩部分合起來翻譯,即意譯,可稱之為“合二為一”。譬如《木蘭詩》中“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應(yīng)該意譯為“將軍和壯士在十年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了,有的得勝歸來”。如果將兩句割裂開來,單獨譯作“將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死沙場,壯士十年之后得勝歸來”,既不合常理,又貽笑大方。再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應(yīng)譯為“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guān)”;“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應(yīng)譯為“主人和客人下了馬來到船上”。
2023年高考新課標(biāo)Ⅰ卷“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句中的“侵職”與“失禮”是“百官”“群臣”共同的行為,翻譯時必須“合并同類項”,將兩句并作一句,譯為“百官和群臣不敢越權(quán)、失禮”。2023年高考北京卷“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其中“免官削爵”是互文,“免”和“削”都是“免除”義,同為謂語;“官”與“爵”同義,同作賓語,句子應(yīng)該譯作“凡是違犯的就免除官職爵位,不得再入仕途”。
4.委婉表達需要意譯。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而把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所謂的委婉,即婉辭。文言文閱讀中遇到委婉表達時,要還原其本來的意思,需要意譯。如《論語》中“季氏將有事于顓臾”一句中的“有事”,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委婉說法,應(yīng)譯作“討伐”“發(fā)兵”等,句子宜譯為“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或“季孫氏將要對顓臾發(fā)動戰(zhàn)爭”。再如劉向《觸龍說趙太后》中“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其中,“山陵崩”在古代常用來比喻國王或王后之死,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句子應(yīng)譯作“萬一有朝一日您(趙太后)駕崩了,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還有“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填溝壑”指死后沒有埋葬,尸體被扔在山溝里,常用來謙稱自己的死,這個句子譯作“雖然他還年幼,我卻希望在我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
2022年全國新高考II卷“北營戰(zhàn)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一句中,“銜枚”的“枚”是古代士卒銜在口中用以防止喧嘩的器具,形如筷子?!般暶丁钡谋疽馐枪糯熊姇r口中銜著枚,以防士卒發(fā)出聲音,在此句中是婉辭,如果機械直譯,會導(dǎo)致表意不明。句子應(yīng)該意譯為“北營作戰(zhàn)不利,于是讓士兵暗中行軍前往合水南營,大敗公孫述”。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其中的“遺民”不能譯作“遺留下來的百姓”,而是“淪陷區(qū)的百姓”的委婉說法,句子應(yīng)譯為“現(xiàn)在淪陷區(qū)的百姓遭到摧殘傷害,人人都想著自強奮發(fā)”。
5.遇到用典需要意譯。古人為了使文章言簡意豐,常常在文中引用典故。翻譯時遇到典故常采用點義法,即不從字面上照抄典故,只點明典故的內(nèi)涵。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這里引用了鐘嶸《詩品》中“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說法來贊美與會賓客的才華,句子可以譯為“請各位賓客施展潘岳、陸機一般如江似海的才華吧”。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意”譯并非“任意”譯,而是在不便于直譯的特殊情況下所采用的文言翻譯方法。什么時候需要意譯,怎樣進行意譯,都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謹(jǐn)防玩世不恭,一遇到難以翻譯的地方就投機取巧,心存僥幸,隨心所“譯”,到頭來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