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愿意加入學習漢語的隊伍中來,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化作品的興趣愈來愈濃厚?,F(xiàn)代散文記錄了國家多年的歷史,無一不體現(xiàn)著中華文化,通過翻譯現(xiàn)代散文,向海外傳播本土文化特色、向世界傳播現(xiàn)代散文,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僅僅將中文文本翻譯成英文文本是遠遠不夠的。譯者應該考慮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如何在突出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同時向他們傳遞信息。近年來,雖然國內外學者對現(xiàn)代散文作了很多研究,但目前國內對現(xiàn)代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譯美學方面,從功能對等理論或闡釋學的角度出發(fā)。很少有學者從目的論的角度探討現(xiàn)代散文的翻譯策略。目前,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策略多用于旅游文本、宣傳文本和廣告文本。然而,以散文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因此,基于目的論理論,如何正確翻譯現(xiàn)代散文仍值得深入研究。
在目的論理論的指導下,本論文旨在探究如何忠實地、連貫地、有目的地翻譯現(xiàn)代散文,從而帶給讀者更好的文化體驗和精神感受。本論文以《母親的回憶》為例,分析了其英文文本所采用的翻譯策略。
本論文研究的文本類型是現(xiàn)代散文《母親的回憶》的英譯版,原作品作者是朱德先生,這篇文章發(fā)表于一九九四年五月。在這篇回憶文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寫了母親一生的經(jīng)歷,反映了母親的高尚品格。
文獻綜述
一、國外現(xiàn)代散文翻譯研究
對于散文翻譯的研究,意大利學者克羅齊指出,表達本身就是一種美,既然散文反映的是真理,那么真理就體現(xiàn)在散文翻譯中。同時散文翻譯應該提供美感,因為散文試圖表達美。對于散文翻譯,國外學者 Mcdougall認為翻譯需要有效。文學翻譯有多種形式,散文翻譯就是其中之一。它要求譯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在翻譯過程中,僅僅表現(xiàn)出原文的句子結構是遠遠不夠的,譯者還需要注意其語言節(jié)奏和選詞,這樣才能保證真實性。她還認為一個人要想把散文翻譯好,首先要了解散文本身的一些特點。只有充分分析散文自身的特點,譯者才能忠實地再現(xiàn)散文的精神和形式。因此,對散文自身特點的研究不容忽視。她還強調在散文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不僅要全面了解原文的寫作風格和語言特點,還要全面了解譯文的寫作風格和語言特點,為忠實翻譯打下基礎。
二、國內現(xiàn)代散文翻譯研究
國內對現(xiàn)代散文翻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3年。朱曼華、李明、李智先后從美學角度結合相關譯例對散文翻譯進行評價,國內散文翻譯研究逐漸發(fā)展起來。此外,鄧菲分析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散文翻譯中的應用。她認為在散文翻譯中如果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結構,就能更好地再現(xiàn)原文的情境,保留其美學價值。然而,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類型和不同的閱讀群體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并且盡力發(fā)揮信息傳遞的功能。唐萍從文化介入的角度為中國散文英譯提供了標準參考。她認為散文大多飽含深情,藝術構思獨特。散文翻譯對于理解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孫靜和潘艷芳從闡釋學的角度對散文《民族危機與英雄民族》的翻譯進行了研究。陳慧玲指出,中國文化中有許多不同形式的成語和一些專有名詞。譯者應在譯文中表達出原文的內涵和特點,使外國讀者更了解中國文化。
目前對現(xiàn)代散文的研究多從翻譯美學、功能對等理論和闡釋學的角度進行。但在國內,從目的論理論角度對現(xiàn)代散文翻譯策略的研究還很少。因此,國內學者對現(xiàn)代散文翻譯的研究是有限的,也是需要創(chuàng)新和拓展的。
目的論概述
一、目的論理論的定義
目的論理論被定義為一種新的翻譯理論模式,用來表述功能翻譯理論學派的翻譯實踐。目的論理論的定義闡釋: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過程,文本的預期目的會對譯者的翻譯策略產(chǎn)生影響。通過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譯文的趨勢會受到影響。
目的論理論是由外國學者Vermeer提出的。他認為翻譯過程不應盲目追求內容形式和語言模式與原文的對等,最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實現(xiàn)整體的翻譯效果。在連貫原則方面,他指出翻譯應該在語境中進行,符合讀者的習慣。目的論理論家認為翻譯是在閱讀和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向外界傳遞文化信息的交際活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譯中起關鍵作用的不是原文,而是譯者的期望和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交際需求。原文只是作為一種信息源而存在。同時也有人認為,目標文本并不一定要機械地模仿原文。
總的來說,目的論理論包含了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這三個原則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這一理論的啟發(fā)下,譯者應該認識到譯文并不是機械地模仿原文,而是通過對句子的恰當處理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二、目的論的三原則
目的性原則是所有翻譯活動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譯者的目的、目標文本的交際目的。只有明確了這些目的,譯者才能正確使用策略從而達到預期目的。在這一原則下,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目標文本的思想以及整個翻譯過程。
連貫性原則是指譯文要符合文本的內在連貫性,但并非要求譯文必須與原文絕對一致,因為譯文需要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以及與原文意思的偏差。連貫性原則確保讀者能夠理解譯文中所隱含的文化。該原則認為,所翻譯的文本應該符合內容連貫性,從而使讀者通過上下文能夠快速讀懂譯文,并通過譯文為他們提供特定的背景知識和場景。
Christiane在目的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忠實性原則,這是對目的論理論的補充。她強調了譯者要忠實于原文,指出遵循忠實性原則、不使譯文偏離原作者的意圖是譯者的基本素養(yǎng)。所謂忠實性原則是指目標文本的目的必須與原作者的目的一致,這一原則并不要求語言形式完全對等,而是要求意思表達的一致性。忠實原則彌補了目的論理論的局限性,避免了任意翻譯和將翻譯視為目標語言寫作的傾向。
遵守和貫徹忠實性原則的前提是譯文也要符合連貫性原則的內容。同時,忠實原則和連貫原則以目的性原則為最高目的。換句話說,目的性原則處于最高地位,翻譯的最終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忠于原文、易于讀者理解的語言和文化,譯文中不包含任何與原文相矛盾的內容。如果原文和目標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忠實性原則將不適用于翻譯過程。如果譯文語言與內部連貫性不一致,那么連貫性原則與此無關。目的性概念是一般性準則,但連貫性和忠實性原則更為具體。
文本分析
一、基于目的性原則的翻譯策略分析
在目的性原則的指導下,采用歸化翻譯策略處理譯文中的特殊句子。所謂歸化策略就是用熟悉的、流暢的方式來減少源文本的陌生感。
例1:母親的回憶
譯文:Loving memories of mother.
當譯者看到“回憶”時,大多數(shù)都會簡單地將兩個詞對應的英文翻譯出來。但在這個英譯版本中譯者在名詞前面加上了形容詞loving。因為散文《母親的回憶》中流露出母親對子女的關愛和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愛,為了讓讀者感受到這種真摯的情感,譯者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
例2: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
譯文: ……tear myself away from mother.
譯文對離開的處理更加突出了離別的傷感,可以讓讀者不自覺地想象離別的場景,達到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傷感之情并且產(chǎn)生共鳴的目的。
例3: 吸點旱煙。
譯文: smoke a long-stemmed Chinese pipe.
吸旱煙用的煙斗是長柄的,考慮到文化差異,這里將中文吸旱煙譯為用煙斗吸煙,既忠實于原文,又能為讀者所理解。
通過使用歸化翻譯策略,讀者熟悉了譯文,也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義和情感。歸化翻譯策略有助于整個翻譯過程達到交流的目的,促進情感的表達。
二、基于連貫性原則的翻譯策略分析
意譯策略是指內容與原文一致,但不受原文內容和形式的限制。它常用于翻譯句子以及短語或較大的意群,在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化差異較大的情況下最常用。
例4:母親現(xiàn)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悲哀是無法補救的。
譯文: ……This is an everlasting sorrow.
“這個悲哀是無法補救的”不能按照中文習慣翻譯,而是要按照英語翻譯習慣轉換說法,因為悲哀一詞在英語中無法物化為對象,它是一種抽象的事物。因此,譯文對“這個悲哀是無法補救的”這句話的翻譯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符合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遵循連貫性原則。同時,悲傷兩字前邊加入形容詞“永久的”,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因母親的離去而產(chǎn)生的內心悲痛,這種悲痛是永久的且無法釋懷的。因此,這就達到了抒發(fā)感情的效果。
例5: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床燒火做飯去了。
譯文: ……Mother would be the first to get up before daybreak.
在翻譯這句話時,譯者省略了燒火做飯。因為文中已經(jīng)提到,母親每當天不亮就會起床做飯,做各種活兒,此處無須贅述。意譯策略的正確運用避免了句子雜亂無章的問題,符合語意連貫性的原則。
意譯策略允許翻譯者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言和文化的習慣表達方式,使譯文更貼近目標讀者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其運用使英譯文更加流暢自然,增加了譯文的可讀性,符合外國朋友的閱讀習慣,又不影響閱讀體驗。
三、基于忠實性原則的翻譯策略分析
首先,意譯翻譯策略。
例6: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
譯文: Mother is a hard-working woman……
中文好勞動的意思是母親是個勤勞的女人,但是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譯,否則就會違背作者的真實意圖,失去原文的原意。譯者采用了意譯的策略,在遵循忠實性原則的前提下表達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同樣,在本文的另一篇譯文中,譯者運用意譯策略將原文中的“勞動的家庭”翻譯為“勤勞的家庭”。這兩個例子的翻譯遵循了忠實和連貫的原則。在這句話的字里行間,還有作者對母親為這個家庭默默奉獻以及辛勤勞作的贊美。經(jīng)過意譯策略的處理,這句話成功地將這種感情和實際內容傳達給了讀者。意譯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意圖和情感,即使在語言形式上發(fā)生變化,也能更好地傳達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
例7: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下來還穿不爛。
譯文: after the eldest brother had grown out of the home-spun garment……
在中文句子“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里,作者想表達的是這件衣服非常耐穿,以至于當老大穿不下這件家紡的衣服時,老二和老三還可以輪流穿,不會穿破。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成“一套衣服被老大穿過幾次以后”,那么就曲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使讀者誤解,也就失去了忠實的含義。
其次,直譯翻譯策略。
直譯是一種逐字翻譯策略,既保留原文內容,又保留原文形式。下面是一個根據(jù)忠實性原則采用直譯策略的譯文示例。
例8: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作家織布。
譯文: ……h(huán)ome-spun fabric.
中文名詞“家織布”由譯者直譯,在忠實性原則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文的內容和形式,使得翻譯更加忠實于原文的風格、情感和意境,從而將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語言文化傳遞給讀者。
靈活運用直譯和意譯策略,可以在譯文中貫徹忠實性原則。一方面,直譯相對客觀,避免了譯者個人主觀意愿的過多介入,從而使原文的內容可以不加修飾地準確表達出來,另一方面,讀者也更容易理解譯文。
通過本文的初步研究,可以看出目的論為現(xiàn)代散文的英譯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翻譯現(xiàn)代散文時,可以根據(jù)語言功能和社會文化背景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包括歸化翻譯策略、直譯策略和意譯策略等。運用這些翻譯策略,讀者可以更好地欣賞現(xiàn)代散文譯本,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富有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這些翻譯策略還可以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他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