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磁擾動是一種有效的地震前兆觀測手段。感應式磁力儀作為捕捉電磁擾動的關鍵設備,具有靈敏度高、動態(tài)范圍大、頻帶范圍寬的特點,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各類儀器頻帶不同,觀測頻段不一致,使用的范圍也不同,能滿足地震低頻電磁擾動觀測需求的儀器較少。本文通過對自主研制的感應式磁傳感器和通用數(shù)據(jù)采集器集成設計,組成地震低頻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觀測系統(tǒng)。首先闡述了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的系統(tǒng)組成,介紹了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靈敏度、一致性和噪聲水平的測試方法和結果,結合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在電磁臺站安裝調(diào)試情況和觀測運行資料,對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磁傳感器的靈敏度優(yōu)于50 mV/nT(0.01~10 Hz),一致性測試的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95,噪聲水平測試可達0.15 pT/√Hz@1 Hz,其性能參數(shù)可以滿足地震電磁擾動觀測技術要求,日常觀測可以清晰記錄到各種電磁擾動事件,驗證了其用于臺站觀測的可行性。
[關鍵詞] 電磁擾動; 磁傳感器; 測試方法; 觀測試驗
[DOI] 10.19987/j.dzkxjz.2024-112
基金項目: 江蘇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重點研發(fā)計劃(BE2020116)和江蘇省地震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2205)聯(lián)合資助。
0 引言
地震電磁擾動觀測是捕捉地震短臨異常的較好方法之一,受到國內(nèi)外地震學家的廣泛重視。我國地震電磁擾動觀測起始于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后,在全國各地陸續(xù)建設了200余個觀測臺站,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觀測資料和研究成果,證實了伴隨巖石破裂產(chǎn)生的電磁擾動效應的存在[1-2]。一些觀測實驗和研究報道表明,在低頻頻段電磁異常和地震活動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趙國澤和陸建勛[3]利用人工源超低頻電磁波技術進行地震監(jiān)測的可行性研究,在北京、天津等地通過接收位于俄羅斯科拉半島的超低頻發(fā)射臺信號,在觀測試驗中發(fā)現(xiàn)了地震前后的電磁異?,F(xiàn)象。雍珊珊等[4]基于多分量地震監(jiān)測預測系統(tǒng)(AETA)開展觀測實驗,分析九寨溝 MS7.0地震和宜賓長寧 MS6.0地震等事件,發(fā)現(xiàn)電磁擾動均值異常與地震具有前兆相關性。開展地震電磁擾動觀測,尤其關注低頻頻段,研究地震電磁擾動異常信號的產(chǎn)生和傳播機理,對地震預測,特別是短臨預測具有重要意義。
感應式磁力儀作為捕捉電磁擾動的關鍵設備,其磁傳感器是核心部件,具有靈敏度高、動態(tài)范圍大、頻帶范圍寬的特點,廣泛應用于大地電磁(Magnetotelluric,MT)、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ontrolled-Sours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CSAMT)、瞬變電磁(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TEM)等方法的研究中,在地下資源勘探、空間地球磁場觀測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商用感應式磁傳感器的廠家及型號包括德國Metronix 公司的MFS-06e 、加拿大Pheonix 公司的MTC-80、俄羅斯NORD 公司的IMS-10、烏克蘭LCISR研究所的LEMI-30等,近年來國內(nèi)有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吉林大學、中南大學等單位對感應式磁傳感器開展了諸多研究,傳感器的頻帶寬度、噪聲水平和靈敏度等關鍵指標已達到國外同等水平[5-7]。然而,根據(jù)地震電磁擾動觀測的行業(yè)標準要求,原有電磁擾動臺站觀測設備因設備老化、儀器故障等因素運行狀態(tài)不佳,新研制的用于地震電磁擾動觀測設備種類和型號相對較少。何春舅等[8]開展了多分量地震監(jiān)測系統(tǒng)AETA的感應式磁傳感器磁棒研制,監(jiān)測的磁場強度范圍為1~1000 nT,靈敏度大于20 mV/nT@(0.1 Hz~10 kHz),在云南、四川等地布設并進行連續(xù)觀測,研究地震前后設備記錄電磁信號的異常特征。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chuàng)新研究院研制的基于CAS-10M傳感器的感應式磁力儀應用于子午工程二期項目站點觀測,捕獲地震電磁異常等信息[9]。于向前等[10]基于磁阻傳感器、巨磁感抗傳感器和線圈傳感器研制寬頻地磁波監(jiān)測儀,通過性能測試,實現(xiàn)頻率范圍0.1 mHz~10 kHz的波動磁場探測的能力,并用于子午工程二期地磁監(jiān)測。
根據(jù)地震低頻電磁擾動的觀測需求,研究人員對感應式磁傳感器結構、材質(zhì)、信號處理電路等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設計[11-12],并和數(shù)據(jù)采集器集成,研制了JSDC-1型地震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并開展相關測試和試驗研究。本文闡述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的組成、工作原理,分析數(shù)據(jù)的一致性,計算電磁擾動數(shù)據(jù)的噪聲水平。結合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在江蘇連云港、鹽城、蘇州等電磁臺站的觀測資料,對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驗證研制的低頻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用于臺站觀測的可行性。
1 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組成
JSDC-1型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主要由數(shù)據(jù)采集器和三分向感應式磁傳感器組成(圖1)。感應式磁傳感器基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將采集的交變磁場信號轉(zhuǎn)換成電壓信號。3根磁傳感器分別用于東西、南北和垂直方向正交布設,經(jīng)前置信號處理單元和集線盒,最后接入數(shù)據(jù)采集器。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觀測的對象是磁場變化率,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記錄的南北向、東西向、垂直向磁感應強度分別記為Bx、By和Bz。數(shù)據(jù)采集器對輸入的模擬電壓信號進行數(shù)字化,既支持觀測數(shù)據(jù)的本地保存,又支持網(wǎng)絡實時傳輸。
數(shù)據(jù)采集器選用北京港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EDAS-24GN型通用地震數(shù)據(jù)采集器。數(shù)據(jù)采集器的主要參數(shù)設置為:采樣率為100 Hz,量程為±10 V,線性相位,數(shù)據(jù)存儲為MiniSEED格式,輸出數(shù)據(jù)count值經(jīng)過數(shù)據(jù)采集器的轉(zhuǎn)換因子換算成電壓值。
自主研發(fā)的感應式磁傳感器主要參數(shù)為:傳感器長度1000 mm,直徑70 mm;磁芯選用坡莫合金(1J85);主線圈感應線圈匝數(shù)90000,線徑0.19 mm,分段繞制;反饋線圈、標定線圈匝數(shù)分別為54和11,線徑0.38 mm,骨架和外殼采用尼龍加工,外部采用防水套管封裝。關鍵的技術參數(shù)為:①靈敏度:優(yōu)于50 mV/nT(0.01~10 Hz);②噪聲水平:小于0.2 pT/√Hz@1 Hz;③頻帶寬度:0.01~10 Hz平坦。
為了便于野外長期觀測的運維檢修,磁傳感器的前置信號處理單元采用外置形式。前置信號處理單元的作用是將磁傳感器微弱的磁場信號進行調(diào)理,采用斬波放大原理有效抑制了感應線圈的輸出噪聲。此外,基于磁通負反饋的原理,使感應線圈諧振頻率兩側具有平坦的幅頻特性曲線,拓寬了感應式傳感器的響應頻帶。集線盒連接3根磁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經(jīng)主信號線匯聚后接入數(shù)據(jù)采集器的傳感器采集通道,主信號線還為磁傳感器提供供電和標定信號傳輸。
2 傳感器原理及性能測試
2.1 工作原理
磁感應線圈在交變磁場中的感應電動勢e(t)和磁感應強度B的關系可表示為:
(1)
式中,N是線圈匝數(shù),S是磁芯的截面積,μa表示磁芯的有效磁導率。
當磁感應強度B是角頻率為ω的正弦波時,線圈的等效電路如圖2所示,輸出電壓和磁感應強度的傳遞函數(shù)可表示為:
(2)
式中,RL、C、LP分別是感應線圈的電阻、分布電容和等效電感;Rf是反饋線圈的電阻;G是放大電路的增益;M為感應線圈和反饋線圈之間的互感,二者完全耦合時。
因此,根據(jù)式(2)可以得出磁傳感器的幅頻特性、相頻特性,可以表示為:
(3)
(4)
根據(jù)式(3)和式(4)代入傳感器的主要參數(shù),對幅頻、相頻特性進行仿真分析(圖3)。通過采用磁通負反饋結構,感應式磁傳感器輸出在諧振頻率處幅度平坦,改善了相位突變的問題。
2.2 靈敏度測試
靈敏度測試是將感應式磁傳感器放在標定螺線管中,其中標定螺線管的電流-磁場轉(zhuǎn)換系數(shù)已知,采用精密電流源輸出頻率可調(diào)的正弦波電流信號,根據(jù)輸入電流計算出標定螺線管產(chǎn)生的磁場強度,同時測量感應式磁傳感器的輸出電壓。計算給定頻率fi時磁傳感器靈敏度Si,可表示為:
(5)
式中,Ui是測量的輸出電壓,Ii是輸出電流,K表示標定螺線管的電流-磁場轉(zhuǎn)換系數(shù)。
靈敏度測試在電磁屏蔽室中進行,標定螺線管放在電磁屏蔽室內(nèi),將感應式磁場傳感器放入標定螺線管中心位置(圖4)。為了降低環(huán)境對磁場干擾的影響,包括抑制工頻干擾,電磁屏蔽室外殼接地。精密電流源選用吉時利Keithley 6221,標定螺線管的轉(zhuǎn)換系數(shù)為350 nT/mA,分別對無前置信號處理單元(測試頻率范圍0.01~1000 Hz)和有前置信號處理單元(測試頻率范圍0.001~30 Hz)時測量對應頻點的輸出電壓。在測試過程中,精密電流源輸出電流大小根據(jù)被測磁傳感器的輸出電壓情況,選取適當數(shù)量的頻率點進行測量,電流幅度峰峰值設置可選擇10、1 、0.5 mA等,使磁傳感器輸出電壓在量程范圍內(nèi)(圖5)。在不接前置放大器時,磁傳感器諧振頻率在135 Hz左右。接前置信號處理單元時,通過換算計算對應的靈敏度,頻率在0.01~10 Hz 范圍內(nèi),靈敏度為54 mV/nT。
2.3 一致性測試
為了研究磁傳感器的一致性,將3根感應式磁傳感器平行布設于實驗室內(nèi),接入數(shù)據(jù)采集器,分別記為ch1、ch2和ch3通道,磁傳感器間隔為2 m,連續(xù)觀測24 h。計算各個通道之間(ch1和ch2、ch1和ch3、ch2和ch3)每小時數(shù)據(jù)的相關系數(shù)。由于實驗室位于南京軌道交通2號線沿線附近,周圍電磁場環(huán)境較為復雜,外部的磁場信號相當于激勵信號,如圖6所示,相關系數(shù)均高于0.98,其中白天時段相關系數(shù)稍高于晚上。由此表明,觀測系統(tǒng)3根磁傳感器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其中,磁傳感器兩兩之間也存在較小差異,造成的因素可能包括磁傳感器加工制造誤差(骨架的尺寸誤差、線圈繞制方式等)、前置信號處理單元的放大倍數(shù)差異、測試布設的位置不同等。
2.4 噪聲水平測試
噪聲水平測試應在零磁空間測試或是在性能優(yōu)良的磁屏蔽室,將感應式磁傳感器的標定線圈輸入端短路,采集傳感器輸出信號,取數(shù)據(jù)穩(wěn)定輸出后的數(shù)據(jù),計算其功率譜密度,再除以對應頻率點的靈敏度,得到磁傳感器的自噪聲。由于噪聲測試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較為苛刻,為了研究如何將外界環(huán)境噪聲和傳感器本底噪聲有效分離,相關學者提出平行噪聲測試方法以及信號差分處理技術[13-14]。Sleeman等提出3臺地震計同址比測完成地震計自噪聲測試[15],該方法在地震計自噪聲水平分析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16]。結合上述方法,在合適的實驗場地進行測試,取3個磁傳感器同一方向平行放置,假定觀測的背景電磁信號為同一信號源,傳感器自噪聲是隨機白噪聲,背景電磁信號和傳感器自噪聲互不相關。在時域上,傳感器觀測數(shù)據(jù)可表示為:
(6)
式中,i = 1,2,3,yi(t)和ni分別是第i個磁傳感器的觀測數(shù)據(jù)和自噪聲;S(t)是背景電磁信號源。
根據(jù)上述公式,同時假設3個磁傳感器具有相同的頻響特性,且觀測環(huán)境在傳感器頻帶內(nèi)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因此磁傳感器的自噪聲計算可表示為:
(7)
式中,i ≠ j ≠ k ,i,j,k = 1,2,3;Nii是第i個磁傳感器自噪聲功率譜密度;Pii是第i個磁傳感器記錄的背景電磁信號的自功率譜密度;Pji、Pik、 Pjk分別為不同磁傳感器兩兩之間記錄的背景電磁信號互功率譜密度。
選取平行觀測的數(shù)據(jù)樣本并對其進行分段,每段樣本長度262144個數(shù)據(jù),根據(jù)公式(7)計算樣本的自功率譜密度和互功率譜密度。經(jīng)測試分析發(fā)現(xiàn),計算結果受測試場地環(huán)境、磁傳感器平行放置間距等因素影響,需要和實驗室測試結果進行進一步對照分析。當平行放置間距為1.5 m時,測試結果如圖7所示。由圖可知,噪聲水平為0.15 pT/√Hz@1 Hz,符合電磁擾動觀測的技術要求。
3 設備安裝調(diào)試
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的數(shù)據(jù)采集器安裝在臺站的標準機柜內(nèi),感應式磁傳感器安裝在觀測室外的磁坑內(nèi),其中磁坑距離觀測室5 m以上。為了便于磁傳感器的安裝和日常運維,在臺站觀測區(qū)域內(nèi)選擇合適的場地,如圖8所示,建2個正交的水平向磁坑和1個垂直向磁坑,磁坑之間間隔2 m以上。此外,需建檢查井用于安裝前置信號處理單元和集線盒。傳感器的信號線通過各磁坑預埋PVC管連接到檢查井,最終引入觀測室內(nèi)。同時,每個磁坑和檢查井的上部均需配備相應尺寸的大理石蓋板進行防護。
水平向磁坑內(nèi)側尺寸≥1500 mm×400 mm×500 mm(長×寬×深)。水平向設有兩個亞克力支撐底座,底座上配有水平氣泡和黃銅材質(zhì)的地腳調(diào)節(jié)螺釘,用于調(diào)整磁傳感器的水平,通過激光筆調(diào)整兩個底座使之同一高度。安裝時,先通過羅盤確定正南北、正東西的方向,將磁傳感器放置到支撐底座上,確保定向誤差小于1°。定義磁傳感器上遠離信號線端為正方向,水平向磁傳感器安裝的正方向分別為地理北和地理東。
垂直向磁坑采用直徑不小于150 mm,長度不小于1500 mm的PVC管垂直地面埋設,其中PVC管封底,上部開口。通過水泥澆筑使得PVC管和周圍地面耦合。安裝時,垂直向磁傳感器通過尼龍材料的抱箍和拉線懸掛到銅棒,其中銅棒水平安裝在PVC管口處。垂直向磁傳感器的正方向垂直向下。
4 臺站觀測試驗
4.1 臺站觀測日常數(shù)據(jù)
JSDC-1型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已在江蘇鹽城、蘇州、連云港等地震臺站安裝布設,開展試驗研究,實時采集觀測數(shù)據(jù)。以連云港東海黑龍?zhí)兜卣鹋_為例,分析儀器采集的數(shù)據(jù)。取2024年6月13日白天(12:00—15:00)、夜晚(00:00—3:00)以及擾動事件的事件段(21:00—次日00:00),每個時間段取連續(xù)3個小時,繪制原始時序波形,并計算功率譜密度(PSD),如圖9所示。時域上,觀測數(shù)據(jù)記錄的地磁脈動幅度為±0.25 nT。頻域上,信號分布在0.001~0.1 Hz幅值較大。白天高頻信號稍多于晚上時間段,幅值增大。對于產(chǎn)生干擾事件時,三分向通道受擾動幅值不相同,時域和頻域上均有顯著的表現(xiàn)。
4.2 磁暴電離層擾動監(jiān)測
磁暴是由于太陽能量經(jīng)過行星際空間后,通過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短暫而強烈的擾動。這些擾動導致了地球磁層和電離層中電流系統(tǒng)的形成,進而引起地面磁場的劇烈變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時性的特征。以2024年5月10—13日發(fā)生的超大地磁暴事件為例,峰值Dst= ?412 nT,Kp=9,Ap=271。取鹽城東臺弶港臺和大豐臺的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和附近地磁臺站FHD質(zhì)子磁力儀進行對比(圖10)。結果表明,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水平分向Bx和By受干擾明顯,擾動幅度有±20 nT,垂直向Bz影響較小,影響的時間段和其他地磁儀器觀測數(shù)據(jù)一致。分別取東臺弶港臺無磁暴影響和有磁暴影響的時間段觀測數(shù)據(jù)(圖11),并計算其功率譜密度,結果可知,在0.001~0.01 Hz頻段磁暴影響對水平向觀測影響顯著,水平分向By在0.004 Hz左右時能量最大,水平分向Bx在0.002 Hz附近能量最大。
4.3 城市軌道交通電磁干擾
吳江地震臺位于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肖甸湖森林公園內(nèi),距離蘇州軌道交通4號線15 km左右,地鐵運營時間段為5:40—23:30。臺站觀測設備記錄的數(shù)據(jù)從每日4:30至次日00:00,地鐵運行時產(chǎn)生的電磁信號對吳江地震臺電磁擾動觀測影響顯著,擾動幅度約為±10 nT(圖12)。分別取吳江地震臺地鐵非運營時間段和地鐵運營時間段的觀測數(shù)據(jù),并計算其功率譜密度(圖13),結果顯示地鐵運行對3個方向電磁擾動觀測均有影響,水平方向上頻段在0.006~0.08 Hz左右干擾信號的能量較大。由此表明,一方面通過電磁擾動觀測方法對電磁臺站勘選和建設提供依據(jù);另一方面,加強電磁擾動臺站抗干擾措施的研究,研制新技術新方法消除城市軌道交通對電磁擾動觀測數(shù)據(jù)的影響,提取出地震電磁擾動的有效信號。
5 結論
借鑒大地電磁測深法的感應式磁傳感器相關技術,結合磁通負反饋原理和斬波放大方法,在理論計算和仿真分析的基礎上,研制出以高磁導率坡莫合金為磁芯材料的感應式磁傳感器,觀測頻帶向低頻段擴展,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降低噪聲水平。采用成熟的數(shù)據(jù)采集器,保證數(shù)據(jù)傳輸?shù)姆€(wěn)定性和可靠性。為了便于臺站日常運行維護,設計磁傳感器安裝固定方法,形成完整的地震低頻電磁擾動觀測裝置系統(tǒng)。
對照地震電磁擾動觀測技術要求,測量儀器的頻率范圍應包含0.1~10 Hz,靈敏度不小于1 mV/nT(0.1~10 Hz),噪聲不大于0.003 nT/√Hz(0.1~10 Hz),采樣率不小于50次每秒。通過對自研的JSDC-1型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開展性能測試,磁傳感器在0.01~10 Hz頻率范圍內(nèi)的靈敏度優(yōu)于50 mV/nT,噪聲水平測試可達0.15 pT/√Hz@1 Hz,儀器采樣率100 Hz,可實時連續(xù)觀測,滿足地震電磁擾動觀測的需要。通過在臺站觀測試驗,日常觀測可以清晰記錄到各種電磁擾動事件,包括磁暴、城市軌道交通等對觀測系統(tǒng)的影響,驗證了研制的地震低頻電磁擾動監(jiān)測儀用于臺站觀測的可行性。
下一步研究工作應進一步優(yōu)化裝置系統(tǒng)的性能指標,包括拓展頻帶范圍、提高靈敏度和降低噪聲水平,深入開展儀器的室內(nèi)測試、野外對比觀測實驗研究。此外,對地震低頻電磁監(jiān)測儀的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分析,探索電磁擾動信號與地震活動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中國地震局監(jiān)測預報司. 地震電磁學理論基礎與觀測技術[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Department of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Earthquake electromagnetics theory basis and observation technology[M].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2010
[2]錢書清. 地震電磁輻射與地震預報的觀測實驗研究[J]. 國際地震動態(tài),2009(7):57-62"Qian S Q.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on seismologica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2009(7):57-62
[3]趙國澤,陸建勛. 利用人工源超低頻電磁波監(jiān)測地震的試驗與分析[J]. 中國工程科學,2003,5(10):27-33"Zhao G Z,Lu J X. Monitoring amp; analysis of earthquake phenomena by artificial SLF waves[J]. Engineering Science,2003,5(10):27-33
[4]雍珊珊,王新安,郭琴夢,等. 基于AETA的電磁擾動與地震的相關性分析[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5):841-851"Yong S S,Wang X A,Guo Q M,et 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earthquakes based on AETA[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21,57(5):841-851
[5]邵英秋,王言章,程德福,等. 基于磁反饋的寬頻帶磁傳感器的研制[J]. 儀器儀表學報,2010,31(11):2461-2466"Shao Y Q,Wang Y Z,Cheng D F,et al. Development of broad frequency band magnetic field sensor based on flux feedback[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2010,31(11):2461-2466
[6]陳興朋,宋剛,周勝,等. 音頻大地電磁磁場傳感器的研制[J].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2,22(3):922-927"Chen X P,Song G,Zhou S,et al. Development of magnetic sensor in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2012,22(3):922-927
[7]朱萬華,底青云,劉雷松,等. 基于磁通負反饋結構的高靈敏度感應式磁場傳感器研制[J]. 地球物理學報,2013,56(11):3683-3689"Zhu W H,Di Q Y,Liu L S,et al. Development of search coil magnetometer based on magnetic flux negative feedback struc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13,56(11):3683-3689
[8]何春舅,雍珊珊,王新安. AETA電磁擾動傳感探頭系統(tǒng)集成與測試[J].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20,34(4):90-95"He C J,Yong S S,Wang X A.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est of AETA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sensing probe[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ation,2020,34(4):90-95
[9]王喜珍,馮志生,居海華,等. 子午工程二期感應式磁力儀[J]. 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2024,55(1):31-36"Wang X Z,F(xiàn)eng Z S,Ju H H,et al. The induction magnetometer in the Phase II of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J]. Reviews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2024,55(1):31-36
[10]于向前,和冬華,肖池階,等. 子午工程二期寬頻地磁波監(jiān)測儀研制[J]. 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2024,55(1):6-14"Yu X Q,He D H,Xiao C J,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wideband magnetic field wave monitor for the Phase II of Chinese Meridian Project[J]. Reviews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2024,55(1):6-14
[11]盧永,張敏,王佳,等. 地震電磁擾動感應式磁傳感器研制[J]. 中國地震,2018,34(1):150-156"Lu Y,Zhang M,Wang J,et al. Development of inductive magnetic sensor for earthquak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18,34(1):150-156
[12]劉燕,盧永,劉靜,等. 基于磁負反饋及斬波放大的地震電磁擾動感應式磁傳感器的研制[J]. 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2(3):14-18"Liu Y,Lu Y,Liu J,et al. Development of inductive magnetic sensor for earthquak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based on magnetic flux feedback and chopper amplifier[J].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9,22(3):14-18
[13]Nichols E A,Morrison H F,Clarke J. Signals and noise in measurements of low-frequency geomagnetic field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1988,93(B11):13743-13754
[14]王勇,佴磊,牛建軍,等. 高靈敏度感應式磁傳感器測試研究[J]. 地球物理學報,2019,62(10):3760-3771"Wang Y,Nai L,Niu J J,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high-sensitivity induction magnetometer[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19,62(10):3760-3771
[15]Sleeman R,Van Wettum A,Trampert J. Three-channel correlation analysis:A new technique to measure instrumental noise of digitizers and seismic sensor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6,96(1):258-271
[16]李小軍,謝劍波,楊大克,等. 基于概率統(tǒng)計的甚寬頻帶地震計自噪聲水平分析[J]. 中國地震,2019,35(1):38-52"Li X J,Xie J B,Yang D K,et al. Analysis for self-noise level of the very broadband seismometer using probability statistic[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19,35(1):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