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協(xié)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科學》雜志原副主編,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張存浩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4年7月12日13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6歲。
本文是對張存浩先生的緬懷和追思。作者楊學明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師從張存浩先生學習和研究。
張存浩先生是我一生都非常尊敬和仰慕的老師和學者。在我的心目中,張先生卓越的學術(shù)成就和高尚的品格情操,永遠都是一座令人敬仰的豐碑。張先生獻身祖國科技事業(yè),為了國家需求數(shù)次“改行”,在每一個領域都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足以讓我們終身受用和學習。
我與張先生的結(jié)緣,始于改革開放時代。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后,我進入浙江師范學院(現(xiàn)浙江師范大學)物理系學習。大學畢業(yè)時,成為一名研究生是我追求的目標。由于中學時代對化學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在尋找未來轉(zhuǎn)向化學相關方向的機會。查看研究生招生簡章時,我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的招生簡章中看到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專業(yè):化學激光模型計算,導師是張存浩院士。由于我大學物理學習的背景,我感覺這特別符合我的興趣和基礎,于是就毅然報考這個專業(yè)的研究生。很幸運,我順利地被大連化物所錄取,就這樣成了張先生的學生。這使我和張先生結(jié)下了一段美好的不解之緣。
雖然在大連化物所讀研究生期間,我并沒有直接學習化學激光專業(yè)方向,但我攻讀的分子光譜學也與化學激光專業(yè)密切相關。從此,我走上了分子光譜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科研道路。張先生和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國這一領域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領域也成了我一生為之著迷和奮斗的事業(yè)。
回顧張先生的整個學術(shù)生涯,我們能深刻感受到張先生獻身科學事業(yè)、勇于為國家解決科技難題的堅定信念,同時也能看到張先生急國家之所急、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品德。
張存浩先生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毅然回到祖國的。他曾于1948—1950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當時,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張先生敏銳地意識到,美國可能會很快阻止中國留學生歸國,而他的科技報國夢將會遭到延誤。于是,他毅然放棄了繼續(xù)攻讀博士的計劃以及國外多家單位的工作機遇,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用張先生自己的話說,“我寧可回去跟著毛主席吃小米,也要參加新中國建設!”
回國后的張先生,在時任所長張大煜的邀請下,來到東北科研所大連分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開展科研工作。也就是在這里,張先生開啟了他傳奇而又輝煌的科學生涯。
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研究
張先生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十年做的是合成石油,也就是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1950年代,我們國家的石油資源非常匱乏,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進行了非常嚴厲的封鎖。當時國際上也普遍認為世界石油礦藏開采不了多久了,美、英、德、蘇等國都正在花大力氣,研究開發(fā)從煤或天然氣出發(fā)、經(jīng)合成氣合成石油的新方法。張存浩接受了張大煜所長的安排,投身于這項有意義的研究工作中。
據(jù)張先生自己回憶,熔鐵催化劑流化床方法是當時西方世界的主流方法,世界上所有大石油公司都在進行中試開發(fā)。但是他們遇到了共同的難題,即催化劑積碳粉碎,運行周期太短。然而,張先生和所內(nèi)的一批青年科學家就是不信邪,在催化劑性能、氣相色譜、流化床中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不僅油產(chǎn)率超過了美國,而且運行周期長達兩三個月,建立起了流化床水煤氣合成油工藝體系,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盡管后來由于大慶油田的開采,合成石油在經(jīng)濟性上無法與天然石油相比,但張先生卻得到了一個非常寶貴的啟示,那就是:在科研上,我們中國人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走自己的道路,絕不應完全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火箭推進劑研究
到了1950年代末、60年代初,國際局勢風云突變,新中國迫切需要獨立自主地發(fā)展國防前沿技術(shù),張存浩隨即轉(zhuǎn)向火箭推進劑和燃速理論研究。他率領團隊冒著生命危險,在火箭試車臺上做固液型火箭發(fā)動機實驗,經(jīng)過數(shù)千次實驗,先后研制出液體氧化劑噴注器等關鍵部件。張先生后來回憶道,當時任務時間很緊,大家都以沖天的熱情在工作,其中讓他最為難忘的是新參加工作的年輕復員軍人,他們?yōu)榱酥浦咕o急事故,多次冒著爆炸和中毒的危險,沖進現(xiàn)場。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直震撼著張先生的心靈。
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張存浩先生和同事們一起,開展了推進劑燃燒的基礎研究,提出了固體推進劑的多層火焰燃燒模型和理論,比較全面地闡明了固體推進劑的表面火焰結(jié)構(gòu)以及對燃速和侵蝕燃燒規(guī)律的影響。1968年,張先生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樣機,并解決了燃燒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由于“文革”時期的計劃變動,這項研究沒有堅持做完,但是張先生和同事們對于很多關鍵部件和材料的研究經(jīng)驗,后來對我國其他新型發(fā)動機的研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開創(chuàng)我國化學激光研究
張存浩是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這項工作始于1970年代。當時,面對國外的挑戰(zhàn),高能激光成為我國戰(zhàn)略需要的前沿課題。這是一項全新的前沿高技術(shù),以當時的中國科技水平和科研條件來搞這項研究,難度確實很大。而這項工作又需要集成多個學科的知識,對張先生來說,意味著又一次“改行”。但是,以他的性格,越是新的、難的前沿研究,越是重要的任務,就越不懼怕。很多跟張先生共事的老同志都對張先生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只要是他認準的事情,從來都是“目不斜視”,一定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張先生率領團隊開展了我國第一個重要的化學激光體系氟化氫的研究,解決了化學激光關鍵技術(shù),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連續(xù)波超音速化學激光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化學激光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緊接著,張先生又繼續(xù)帶領團隊轉(zhuǎn)而研制波長更短的氧碘化學激光,并于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放電引發(fā)的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992年,張存浩又領導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連續(xù)波氧碘化學激光器,整體性能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50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張先生開創(chuàng)的氟化氫(氘)和氧碘兩大類化學激光均取得了巨大進展。他為推動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開創(chuàng)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
在研制化學激光的同時,張先生就十分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從1980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率先開展了新的“泵浦”反應和分子碰撞傳能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以此為基礎,他作為奠基人之一開創(chuàng)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
張先生和合作者們一起,在近紅外化學激光能級躍遷、極短壽命分子激發(fā)態(tài)和分子碰撞傳能等研究中取得了多項突破性的基礎研究進展,并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極大興趣。1997年,國際著名科學前沿討論會“分子光譜和動力學戈登會議(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在英國召開,分子碰撞傳能研究工作被列為會議的中心主題,張先生受邀作了“激發(fā)態(tài)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干涉效應”的特邀報告。張先生還應邀就這些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研究成果撰寫了綜述性論文,在《科學》(Science)上發(fā)表,并被該期刊主編評價為“亞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
回首過往,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的研究可謂是張先生的又一次“轉(zhuǎn)行”,也為我國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基礎研究領域。我本人就是在這一領域開始跟隨張先生學習,并一直在這一領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張先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風格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科學生涯。在我的印象中,張先生的記憶力特別好,對新領域、新方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對于實驗科學和新方法的發(fā)展尤為重視。我想,正是由于張先生對實驗科學的高度重視,才使得他一如既往不斷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這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在張先生和老一輩科學家的引領下,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qū)崿F(xiàn)了快速和高水平發(fā)展。1992年,張先生與樓南泉、朱起鶴、何國鐘、沙國河等老一輩科學家一起,共同創(chuàng)建了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實驗室的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乃至國際頂尖的化學動力學研究中心,并且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跨入全國重點實驗室發(fā)展的新時代。這一切都與張先生和老一輩科學家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張先生勇于攻堅的學術(shù)精神和廣闊的學術(shù)視野,為實驗室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輩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張先生十分關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和成長。他在大連化物所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務,始終致力于學科建設和開展基礎研究,合理布局新學科,積極開展廣泛的、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并培養(yǎng)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對于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敢于大膽地提拔并委以重任,竭力為他們的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這為大連化物所的快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我于大連化物所就讀研究生期間,張老師給予我悉心的關懷、幫助和指導。在我的印象中,他一向溫文爾雅,從不對學生發(fā)火,總是在諄諄教導中讓學生體會科研的奧秘。在這期間,我從張老師那里學到了科學研究中很多重要的觀念。在實驗科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科學研究中逐漸拓寬研究視野等方面,他給了我終身受益的建議。張老師關心和支持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只要有好的機會,張老師都會盡最大努力幫助學生去爭取,給予了年輕人溫暖的人文關懷和支持。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張老師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鼓勵,使我能夠克服困難,繼續(xù)前進。后來,在我自己成為導師之后,我便開始將張老師循循善誘、潤物無聲的作風融入我自己的研究生培養(yǎng)當中去。我想,正是因為當初張老師對我的那種關懷和幫助,才使得我在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更加認真和努力。
張先生的愛才惜才還體現(xiàn)在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作的時期。他曾擔任第二、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為了通過基礎研究培養(yǎng)更多的高層次科技人才,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培養(yǎng)青年人才的政策和具體措施。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1994年設立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有5000多位杰出的青年科學家獲得資助。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成長為我國各科技研究領域中的將帥型人才。相當多一部分的兩院院士都是出自這一批青年人才。這項措施的實施為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奠定了科技領軍人才的基礎。在青年科學家看來,這一計劃不只是為他們提供科研經(jīng)費支持,更是對青年人才的一份肯定,也給予了年輕人開展高水平科研的信心和力量。這對高水平青年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張先生還把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獎獎金和在香港等地講學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贈給了大連化物所,用于設立獎學金,以此激勵更多的青年學者發(fā)奮學習、獻身科研、報效祖國。
張先生在他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做出多項重大貢獻,這與他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治學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擔任組長,還是室主任,在提出的許多科學理論和思想取得成果和獲得各種重大獎勵時,他總是把最大的功勞歸于工作在第一線的學生和合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當時就有青年科學人才這樣感慨:“如果換了別人處理這類事,很可能導師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可能也是理所當然的?!?/p>
張先生在大連化物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擔任科技管理工作期間,一貫都是作風民主、為官清廉、嚴于律己。例如,作為基金委主任期間,他參加或者出席項目評審會議時,總是以身作則,每一段發(fā)言或每一張選票,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恪守有關規(guī)章制度和程序規(guī)定,始終做到不搞單位本位主義和學科本位主義,并且對不良風氣嚴厲斥責。以上這些,都體現(xiàn)了張先生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虛懷若谷的高尚情操。
為了更好地開展分子反應動力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張先生非常注重開展和推動國際間的學術(shù)交流與合作。他的核心觀點——基礎研究必須與國際最高水平對標,對于當代我國基礎研究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性意義。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張先生躬體力行,與同時代領域內(nèi)的國際著名學者,如美國斯坦福大學Richard Zare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李遠哲教授等,保持了非常融洽的合作和交流。張先生卓爾不群的學術(shù)成就和與人為善的高尚品格,為我國的科學領域贏得了尊重,提升了國際影響力,也為年輕一代爭取到了難得的學術(shù)發(fā)展機遇。正是在這樣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和學術(shù)氛圍中,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的學者才能披荊斬棘,取得了一批突出的學術(shù)成果,一批學者成為國際這一領域的佼佼者。今天,我們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相關領域能夠擁有這樣良好的學術(shù)氛圍,都應該真心感謝張先生和前輩們的奠基性工作和重要貢獻。
今天,我們深切地致敬和緬懷張存浩先生,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要繼承和發(fā)揚先生的精神,沿著先生的足跡,將我國的科學研究工作不斷推向新的高度,為我國科技強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的科技事業(yè)開始騰飛,新時期的科技工作者擁有的科研環(huán)境和經(jīng)費支持與張先生所處的年代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張先生留給我們的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以及科學精神卻永遠不會過時。張先生當年開創(chuàng)了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方向,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現(xiàn)在,隨著時代和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筆者團隊也努力開拓了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的研究方向。2017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力資助下,團隊成功建設了我國第一臺大型自由電子激光科學用戶裝置——大連相干光源。這也是世界上唯一工作在極紫外波段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這一平臺已經(jīng)成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我們的科學團隊在星際化學、能源環(huán)境、生物醫(yī)藥等領域開展了諸多有意義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推動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需求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成果。我想,這也是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張先生卓越科學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回首跟隨張先生讀書的歲月,驀然發(fā)現(xiàn),張先生當時有很多重要的學術(shù)成就都是在50歲以后取得的。如今,我本人也已經(jīng)過了耳順之年,就更加欽佩張先生為科學事業(yè)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他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一直激勵著我,讓我們繼續(xù)沿著張先生的足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我國的科技事業(yè)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關鍵詞: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 火箭推進劑 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