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萬榮縣漢薛鎮(zhèn)柳林莊村東2000米,有一山峰,名曰“稷王山”。相傳,后稷教民稼穡于此,故而得名。
稷王山系峨嵋?guī)X上一座構造山峰,與西邊火成巖的孤峰山遙相對應,周圍峰嶺連綿起伏、溝壑縱橫,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少雨,常有不同程度伏旱,年降雨量500毫升左右。植被有蒿草、野棗樹等,野生動物有灰鶴、野兔等。
稷王山峰之巔,屹立一座古塔,名曰“稷王山塔”。如果從百里之外遙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古塔,因其形狀呈棒槌狀,所以當?shù)赜址Q其為“棒槌塔”。
萬榮稷王山塔西北方向一百多米處,為后稷廟遺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毀,現(xiàn)遺址已建為運城市廣播電視差轉臺。
塔內有一石碑,碑文記載,該塔在宋至和三年(1056年)農歷閏三月十四日稷山縣稷山鄉(xiāng)望囑村張守議起意發(fā)愿心修此塔,至宋嘉佑二年(1057年)農歷四月八日起塔留傳。說明在宋至和三年開始修建稷王山塔,與宋嘉佑二年修建完成。
據(jù)《萬榮縣志》第631頁記載:“原有兩塔,對峙而立,故名‘雌雄塔’。又因形似棒槌,俗名棒槌塔。”20世紀60年代,倒塌一塔,今存一座塔,即目前的稷王山塔。
1961年10月被確定為萬榮縣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與環(huán)境受到重視和保護。
20世紀90年代初,稷王山塔被盜,塔體一層南面被開口,塔內地面以上的所有文物被盜走,只剩放在塔底層的一口石棺。
1993年夏季稷王山發(fā)射中心派人補添新磚并對一層塔身四周進行了加固修葺。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稷王山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7月14日運城市電視差轉臺出資,由董貽寬、李灶愛、董世紅、田小剛進行了萬榮稷王山塔體一層缺失部位的修補。
2013年3月5日萬榮稷王山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型:古建筑,序號773,時代:宋,編號7-0773-3-071。保護范圍以地基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5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0米。保護檔案:有部分文字、電子檔案記錄。
稷山王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現(xiàn)狀塔身殘高16.315米(自地基南面地面最低處至坍塌頂部殘高),塔體頂部塌毀嚴重,原形制不詳。
塔基為巖石,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
塔身直接坐立于巖石上。塔身表面砌筑方式為“層層錯縫長身砌法”。通體為磚質,八邊八角七級密檐式結構,塔心為中空,邊長1.99米。
塔身一層塔檐仿木構磚雕鋪作,鋪作為把頭絞項造,其余各級均系疊檐式樣。一層鋪作依位置可分為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轉角鋪作形制同補間鋪作。每面施補間鋪作2朵,形式為外轉一斗三升;轉角鋪作8朵,正、側兩面結構與補間鋪作相同。
塔身二層南向辟磚券拱龕,并設石質券洞門,辟方形門洞。每層出花磚、菱角檐、仿木磚枋子、椽子、磚雕瓦壟疊澀磚出檐,其上用反疊澀磚收頂,收至上層塔身。
二層以上塔檐,仿木磚椽子下層角部出磚質角梁,梁頭掛置金屬風鐸。
四層以上塔檐無磚雕瓦壟,僅設磚砌直檐兩層,上層直檐磨成斜面楞。每層疊澀及反疊澀磚層數(shù)如下表:
歷史價值:稷王山塔為七層密檐式空心磚塔,一層塔身較高,具備我國磚塔中的典型密檐式形制。該塔是我國現(xiàn)存宋代建筑中年代較早的,在建筑結構上較多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同時萬榮稷王山塔的平面形式為八邊形,也為研究我國宋代古塔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例證。
稷王山塔歷經了千余年屹立不倒,體現(xiàn)了文物古跡的自身發(fā)展變化,反映了多層次的時代特征,對于考證塔廟以及萬榮縣的歷史發(fā)展有重要價值。
藝術價值:稷王山塔一層塔檐下出磚雕仿木鋪作,二層以上疊澀出檐,逐層收回。塔體上下收分較小,每層塔身很短,有穩(wěn)定華麗壯觀之感。在空間形態(tài)、造型工藝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同時反映了當?shù)厮未鐣陌l(fā)展水平、建造工藝、創(chuàng)造構思和民眾的精神追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信息,體現(xiàn)了地方建筑的藝術特色。
科學價值:稷王山塔為遺存的宋代磚塔之一,對于探索研究我國宋金時期祭祀建筑的類型及形制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塔體結構科學,比例協(xié)調,展示了宋代磚塔的風貌,是中國古代建筑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結構、抗震方面為同類建筑提供了可貴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