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融通共進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歷史淵源深厚,兩者互嵌發(fā)展,具有歷史發(fā)展脈絡的共進性及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融通性。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自信自立、開放包容”的原則;在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要以“凝聚民族力量,形成發(fā)展合力”為使命任務,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場域,堅持“兩個結合”的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1]這揭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關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體現著各民族的共同意志,需要各族人民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一種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新文化形態(tài),將增進各民族對新時代文化的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精神和文化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使各族人民保持“思想的統(tǒng)一、意志的堅定、行動的一致”,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之基、動力之源與保障之本。“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一致的精神內涵,也擁有共同的前進方向?!保?]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系密不可分,兩者都是建立在傳承5000多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礎之上;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服務的;都是以各民族為建設主體;都是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以下簡稱“兩個結合”)[3]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關系,是凝心聚力加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思路參考。
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淵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深深寓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實踐之中。”[2]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和歷史根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內容上看,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時代方位來看,是中華文明在中國式現代化上的新樣態(tài);從全球視角來看,是從中華文明升華到人類文明的新形態(tài)。“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潤并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體”[4],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與發(fā)展。
(一)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包括時間上的連續(xù)性與內容上的存續(xù)性,其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連貫性。從時間上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周朝確立“周天子”對各諸侯的“宗主”地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一統(tǒng)理念開始確立,促進了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5],成為保障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強大精神力量以及中華各民族相互依存與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基因。秦并六國后,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標志著中國大一統(tǒng)歷史的開始,之后民族融合發(fā)展,文化認同達到新的高度,成為民族凝聚力的源頭活水與不竭動力。
(二)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與時俱進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但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繼承以往基礎上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就像馬克思指出的要“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6]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與時俱進。
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構筑了精神家園。尤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使了中華民族道德認同的與時俱進。如孔子最早提出“仁”“禮”的道德規(guī)范,孟子進一步發(fā)展為“仁、義、禮、智”,董仲舒繼承并發(fā)揚了儒家倫理思想,確立了“仁義禮智信”的整體,促進認同不斷與時俱進,并成為國家、社會和社會成員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發(fā)展歷經由先秦諸子開啟的中國軸心時代、兩漢的經學時代、宋明理學時代,產生了諸如“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偉大思想以及科學思維方法,并至今都為中華民族所認同與使用。
(三)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性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中華文明“向內凝聚”的統(tǒng)一性追求[7]使“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7],培育了各民族共同的心理認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諧共處,緊密聯系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民眾長期的共同追求與價值認同。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性決定了“國家統(tǒng)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7]?!按笠唤y(tǒng)”創(chuàng)造的安穩(wěn)社會環(huán)境,為百姓生產生活發(fā)展、人口繁衍與社會繁榮提供了保障。著名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都發(fā)生在大一統(tǒng)時代?!皥F結統(tǒng)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7],統(tǒng)一造就了國泰民安,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堅不可摧。
(四)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出特色
中華文明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7],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形成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霸桨荩驮绞堑玫秸J同和維護”[7],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越是牢固。第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在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融合發(fā)展基礎之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生動注解。如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風俗,歷史上主張對邊疆民族“因俗而治”,各民族相互借鑒學習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語言文化習俗等,大家和睦共處、取長補短,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第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立在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基礎之上。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也包括了始終未曾間斷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通過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華文化也不斷獲得賴以發(fā)展壯大的新資源、新動力。如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極大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相互交流既促進了各國文化思想的融通,也為貿易往來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宗旨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宗旨是維護國家和平、團結與統(tǒng)一。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愛好和平,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以和為貴”“化干戈為玉帛”等理念;中華文明“尚和合,求大同”,如“協(xié)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等共同體觀念,重在促進不同民族文明以和平方式交流溝通,維護中華民族和平與統(tǒng)一。歷史上,中原王朝對待邊疆多重視“德澤洽夷”,既尊重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平等性,又注重采取德化感化、推廣儒學教育、和親聯姻等舉措,加強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消融民族文化隔閡,化解沖突,維護各民族之間“和平、和睦、和諧”的民族關系。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也主要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如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等,展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與生俱來的和平因子。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發(fā)展進路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至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歷了“萌芽、探索與開啟”三個階段。
(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萌芽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陷于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無數仁人志士力圖救亡圖存,均以失敗告終,但這也直接激發(fā)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同時由于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強力沖擊,中華傳統(tǒng)文明開始邁向現代化,創(chuàng)建中華現代文明。[8]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萌芽時期。
一是民族危機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喚醒,鏟除民族壓迫、謀求民族平等、團結和進步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早在1917年李大釗就提出要以“新中華民族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更生再造”,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要“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的目標要求,1939年毛澤東第一次對中華民族做出了系統(tǒng)的論述,強調:“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保?]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確認和彰顯。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消除民族壓迫和歧視、實現民族平等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
二是開啟了以文化建設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明向中華現代文明轉型的艱辛探索,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建。[10]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始現代文明的探索,重建新的文化主體。1940年,毛澤東提出“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11]并強調“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保?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重申文化建設主張,指出:“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保?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為我國文化建設與文明發(fā)展指引了方向。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同時注重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就為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也進入探索時期。
鄧小平在1979年指出,既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又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3],并強調:“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保?3]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為各民族的共同任務,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作出《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200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14],并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著力于四大基本制度建設,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們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邊疆地區(qū)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社會建設”寫入報告之中,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上議事日程,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鞏固和發(fā)展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增進了各民族人民的福祉,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互相尊重。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后又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5],以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民族地區(qū)全面發(fā)展,也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建設凝聚了力量。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開啟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現代文明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得到大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正式開啟。
一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正式提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并寫入新修訂的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工作的主線,是民族工作的“綱”。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提升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五大文明”框架,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政治基礎、精神基礎、社會基礎、生態(tài)基礎。五大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3]。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首次提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概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有著重要作用。第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兩者的融通共進發(fā)揮著基礎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鞏固和發(fā)展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鑄牢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文化基礎。第二,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兩者的融通共進發(fā)揮引領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7],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提供理論引領、價值引領與實踐引領。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原則堅守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和前提下,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不動搖,以把握好其方向;堅持開放包容的胸懷態(tài)度,以促進其長期融通發(fā)展。
(一)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根本原則,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歷史文化基礎。發(fā)揮中華文化的基礎作用就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根本原則,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賦能。守正,就是要做到“三個不動搖”,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兩個結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的不動搖。創(chuàng)新,即要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創(chuàng)新,架起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橋梁,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新發(fā)展。還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方位,賦予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與現代化的生命力,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二)堅持開放包容的基本原則,加強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tài)、包容的胸懷?!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發(fā)揮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優(yōu)勢。
對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兼收并蓄是源頭活水。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16]由此中華文化展現了新活力、釋放了新動能,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偉大認同,激發(fā)各民族為共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添磚加瓦,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世界優(yōu)秀文明的學習借鑒是活力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17]。中華文明歷來注重同世界其他不同文明間開展更加廣泛的文化交流互鑒,如古代社會的佛教東傳,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等,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持續(xù)不斷的交流互鑒中煥發(fā)新生機。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通過增進世界文明對話交流、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打開了世界之窗。
(三)堅定文化自信的底線原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堅守中華文化立場”[18]。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堅定文化自信的底線原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一是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發(fā)展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培育的。堅定文化自信,要堅持包容性,積極尋求與挖掘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整體的內在關聯性,通過提煉概括各民族文化共同的價值取向,將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融入到中華文化整體中,增進各族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感與文化認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礎,促使各族民眾自覺攜手共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之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延錦不絕,有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經驗。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傳承發(fā)展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中華文明優(yōu)秀因子。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賦予文化力量。
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路徑遵循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在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將“凝聚民族力量,形成發(fā)展合力”作為主要任務,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場域,堅持走“兩個結合”的必由之路,形成“領導力量、使命任務、時代方位、基本途徑”的全方面布局。
(一)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領導力量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15]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繁榮發(fā)展,現代文明舉世矚目,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民族地區(qū)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并且我國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使命任務,這些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
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保?9]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在黨,黨的領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與文化長期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民族地區(qū)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20]在新時代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相互扶持、團結一心,使少數民族地區(qū)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族地區(qū)的生產生活、精神文明建設、醫(yī)療衛(wèi)生等事業(yè)得到極大改善,并積極開展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高漲。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整個過程之中。
(二)凝聚民族力量,形成發(fā)展合力: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主要任務
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把“凝聚民族力量,形成發(fā)展合力”作為主要任務。一是加快以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凝聚起強大物質力量?!耙x予所有改革發(fā)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20],如我國先后印發(f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2005—2010年)》《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15年)》《“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qū)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等重要規(guī)劃,專門支持民族地區(qū)發(fā)展。進入新時代以來,繼續(xù)通過對口支援、完善差別化區(qū)域支持政策、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等行動、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qū)加快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提供強大物質力量。二是樹牢共同體理念,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積極引導各民族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fā)揮各民族在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差異性優(yōu)勢,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活力,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三)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實踐場域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8]是當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時空方位。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實踐決定了要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與實踐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支撐?!叭娼ǔ缮鐣髁x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1]要求我們要積極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引導各民族在精神上與行動上同時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目標。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產生的現代文明,因而其目標與功能直接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同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又需要各民族在精神上、物質上形成強大合力,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民族發(fā)展合力、使各民族能夠精神相依,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
(四)堅持“兩個結合”: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必由之路
一是“兩個結合”打開了創(chuàng)新空間,開辟了創(chuàng)新之路。我國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形成無一例外,均是堅持“兩個結合”的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必然貫穿著“兩個結合”?!皟蓚€結合”有利于我們打開事物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空間,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兩個結合”,第一,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積極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取營養(yǎng),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吸取了中華文明的政治智慧,如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就是承繼了中國文化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順應中華民族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發(fā)展大勢。第二,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在于隨著實踐的變化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踐研究要結合我國的最新發(fā)展實際,不斷適應新形勢、新局面,找到新的結合點。二是“兩個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構筑了根本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構筑了根本依托,并通過“根基、方法、道路”進行體現:第一,這一主體性是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7],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立足中華民族一體化的根基,在中華文明“多元”與“一體”的辯證統(tǒng)一中,不斷增進共同性;第二,這一主體是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弘揚包容性、尊重多元化”的方法;第三,這一主體是通過“兩個結合”建立起來的,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通共進要走“兩個結合”的科學發(fā)展道路。文化主體性“根基、方法、道路”的“三位一體”的布局構筑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通共進的根本依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EB/OL].(2023-10-28)[2024-03-08].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28/c_1129945154.htm.
[2]葉子鵬,楊曼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精神力量[J].思想教育研究,2024(02):24-3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1;10.
[4]潘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EB/OL].(2023-12-16)[2024-03-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12/16/c_1130027814.htm.
[5]方志遠.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思想縱橫)——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N].人民日報,2023-06-21(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7]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8]左玉河.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動力、機制及路徑[J].史學集刊,2023(1):18-22.
[9]中國共產黨史稿(1921~1949):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10]曹一飛.從新文化到新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性的歷史生成與建設進路[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3(4):100-109.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663.
[1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408.
[14]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1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5;194.
[16]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09-27)[2024-0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27/c_1125049000.htm.
[17]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406.
[1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35;17
[19]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1.
[20]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21-08-28)[2024-03-10].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