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議論文,想讓觀點更鮮明,論證更有力,不僅需要擁有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見解,還需熟練掌握并運用各種寫作技巧。下面介紹幾種實用的段落寫作技巧:
一、深挖意義,錘煉文章靈魂
很多人寫議論文時常陷入一個誤區(qū),即熱衷于羅列事實和數(shù)據(jù),忽略對其內(nèi)在意義的深入挖掘和剖析。這種寫作方式看似內(nèi)容豐富,實際難以觸動讀者的內(nèi)心,因為文章缺少深度和說服力。那么,如何才能擺脫這一困境,讓寫作更引人入勝呢?
要擺脫這一困境,要及時深入分析所列舉的事實,探尋其背后所蘊含的深遠意義。這需要我們不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擁有深刻的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表面的事實中洞察到其內(nèi)在本質(zhì),從而揭示更加深刻的道理。
以眾所周知的故事“孔融讓梨”為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孔融在年幼時,在分梨時主動選擇了最小的。家人問及原因,他回答道:“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惫适码m然簡單,其中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兹诘倪@一舉動,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謙遜有禮,更彰顯了對家庭和睦的珍視和對兄長的尊重。在孔融看來,家庭和諧比個人享受更重要,因此他愿意主動放棄大梨,維護家庭的團結(jié)友愛。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對今天的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如果能像分析“孔融讓梨”一樣,深入挖掘事實背后的意義,那議論會更加出彩。意義分析法不僅可以讓寫作更有深度,還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為通過深入挖掘事實的內(nèi)在意義,可更加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從而讓讀者產(chǎn)生更強烈的共鳴和思考。
二、探究因果,讓文章事理明晰
在寫作中,常會遇到需要分析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情況。如果能注意到這一點,合理運用因果分析法,文章會更加清晰明了。具體來說,當事例帶有結(jié)論性時,應深入探究其產(chǎn)生的根源,即進行由果溯因的分析;而當事例中帶有原因時,則應推導出其可能帶來的結(jié)果,即進行由因求果的分析。
以“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故事為例。愛迪生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失敗,最終成功發(fā)明了電燈,這一偉大成就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原因?可深入分析因果。首先,愛迪生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他相信總有一天能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不斷嘗試、不斷進步。其次,愛迪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實驗技能,他能從眾多材料中選出最合適的進行實驗,從而不斷接近成功。最后,愛迪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也不可忽視,他的團隊成員們共同努力、互相支持,為發(fā)明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過這個例子,可看到因果分析法在寫作中的實際應用。先呈現(xiàn)愛迪生發(fā)明電燈這一“果”,然后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因”,即信念、觀察力、實驗技能以及團隊協(xié)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這樣的分析不僅使文章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而且能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產(chǎn)生共鳴。
寫作過程中應注重因果分析法的運用,通過深入挖掘事例背后的因果關系,讓文章更有說服力、更具啟發(fā)性。記住,“由果溯因”和“由因求果”是兩種重要的分析方法,合理運用它們,文章會越寫越好!
三、巧設假設,增強文章說服力
在寫作過程中,要會利用假設分析法來加強論證。這種方法通過提出與論據(jù)或論點相反的情況,進一步推導出不同的結(jié)論,從而凸顯原論點的正確性。
以“田忌賽馬”為例,展示假設分析法的運用。田忌賽馬的故事中,田忌通過巧妙安排馬匹的出場順序,以劣馬對陣齊威王的上等馬,再以上等馬和中等馬分別對陣齊威王的中等馬和下等馬,最終贏得了比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智慧和策略往往能在關鍵時刻扭轉(zhuǎn)乾坤。如果,運用假設分析法來改寫這個故事。試想,如果田忌沒有采用這種巧妙的策略,而是按照常規(guī)方式,用同等馬力的馬匹與齊威王對決,那么結(jié)果會怎樣呢?顯然,田忌很可能輸?shù)舯荣?,因為他的馬匹在總體上并不占優(yōu)勢。
通過這個假設分析,可清晰地看到田忌智慧的閃光點。正是他敢于打破常規(guī),運用策略和智慧應對挑戰(zhàn),才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種假設分析法不僅讓讀者對田忌的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原論點“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更加鮮明有力。
同學們在寫作過程中可嘗試運用假設分析法。通過提出與論據(jù)相反的假設,推導出不同結(jié)論,從而證明觀點。這樣的寫法既能吸引讀者的興趣,又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文章更有深度和邏輯性。
四、剖析條件,夯實文章邏輯基礎
在寫作過程中,為了增強論點的說服力,有時會提及論點得以成立的特定條件。這時,可采用條件分析法,即對這些條件進行深入剖析,或者在列舉事實論據(jù)后,對其成功的條件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揭示論據(jù)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以“王羲之練字”的故事為例。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其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哪些條件呢?首先,他擁有極高的天賦和悟性,這是成為一名杰出書法家不可或缺的基礎。其次,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勤奮,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不斷錘煉技藝。此外,他還得到了名師的指點和傳授,這使得他能在書法的道路上更快地成長和進步。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條件分析法在寫作中的實際應用。在引述王羲之練字這一事實論據(jù)后,我們對其成功的條件進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天賦、努力以及名師的指點等。這樣的分析不僅使論據(jù)更加充實有力,而且清晰地揭示了論據(jù)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即只有在具備這些條件的基礎上,王羲之才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書法成就。
因此,在寫作時應注重條件分析法的運用,深入挖掘論點成立的條件,讓文章更加嚴謹、有深度。
五、鮮明對比,凸顯文章觀點
對比分析法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技巧,通過對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能夠更鮮明地突出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種對比可以是正反兩個例子的對比,也可以是同一例子中正反兩種因素的對比。
以眾所周知的故事“龜兔賽跑”為例。在這個故事中,烏龜和兔子進行了一場跑步比賽。兔子自恃天生跑得快,對比賽毫不在意,甚至在比賽中途停下來睡覺。烏龜雖然步履緩慢,卻堅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前進,最終贏得了比賽。
這個故事包含了正反兩種因素對比。兔子的驕傲自滿和懈怠是反面因素,烏龜?shù)闹t遜努力和堅持則是正面因素。通過對比這兩者的行為和結(jié)果,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功并不是僅取決于天賦,更在于后天的努力和態(tài)度。
同樣,在寫作中,也可運用類似的對比分析法。比如,可對比一個勤奮學習的學生和一個懶惰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的不同表現(xiàn),或者對比一個善于傾聽他人意見的領導和一個剛愎自用的領導在工作成效上的差距。通過這樣對比,能更直觀地展現(xiàn)論點的正確性,使讀者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觀點。
同學們在寫作中應注重對比分析法的運用,選取恰當?shù)膶Ρ葘ο?,鮮明地突出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記住,對比分析不僅可以用于正反兩個例子的對比,還可以用于同一例子中正反兩種因素的對比,靈活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會更加出彩。
六、辯證思考,展現(xiàn)議論文的深度與廣度
在寫作過程中,常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來分析問題。辯證分析法要求我們看待事物時,既要看到其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分析其本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也要探討它與其他事物的關聯(lián)。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問題,避免片面和偏激的觀點。
以“塞翁失馬”的故事為例。塞翁丟失了一匹馬,這本是一件不幸的事。然而,塞翁卻以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件事。他認為,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轉(zhuǎn)化為好事。果然,不久后,那匹丟失的馬帶著另一匹好馬回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事與壞事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同樣,在寫作中,也可運用辯證分析法來探討問題。比如,在談論網(wǎng)絡的影響時,既要看到網(wǎng)絡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如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交流方式多樣化等;也要看到網(wǎng)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沉迷網(wǎng)絡導致學業(yè)受影響、網(wǎng)絡安全問題等。通過這樣的辯證分析,能更全面地認識網(wǎng)絡的作用,從而提出更合理的觀點和建議。
因此,在寫作時應注重辯證分析法的運用。在分析問題時,要嘗試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同時,還要注意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深度、有見解的文章。
省,醒!
僑聲中學" 賴澤涵
如何醒?省!
毛澤東曾說:“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此謂“省”。
回溯千年,鄒忌之妻私他,其妾畏他,其客欲有求于他,皆以美于徐公。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被夸贊時,心理會變得自信。當徐公來時,鄒忌卻能保持清醒——暮寢之時,鄒忌并未就此沉睡,反而清醒地自我反省,次日朝見威王,分析利害,威王下令,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期年之后,欲言而無可進者,眾國朝見,戰(zhàn)勝于朝廷。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明得失,知利弊。他可以從鏡中接納“丑陋”的自己,整頓衣冠,悟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理,接著勵精圖治,從而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繁華盛世。
如何???醒!
縱觀歷代興衰,每至亡國之時無不沉睡于酒池肉林,靡靡之聲不斷。
拿破侖曾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碑斨腥A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它屹立著發(fā)出了最雄渾的咆哮——它曾不斷地自我省察: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當五四運動的號角響起,它的心臟如戰(zhàn)鼓般轟鳴響起,磅礴的血液在腐朽的血管中摧枯拉朽。直至今日的新冠,它以清醒的姿態(tài)省察自身,以最快的速度挽救著人們,從未放棄。
縱觀某國,當十萬生命消逝,哀鴻遍地,總統(tǒng)卻躲進了白宮,發(fā)出“這兒很安全”的可笑之言。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或許是因為太過傲慢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成吉思汗一怒之下,射殺救命之鷹,得知真相后懊悔不已。由此觀之,圣賢和一代天驕都無法時刻清醒,都要自我省察,何況我們?
省省吧,為了更好的自己,醒醒吧,為自己,為他人,更是為了不留悔恨,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