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早期的賈樟柯作品中還有著具體的主角,那發(fā)展到后來,他作品中的主角早就演變成了蒼茫的時間本身,人物角色紛紛后退,成為了時間的人質、奴仆和囚徒。時間悄然無聲,卻大張旗鼓,漫不經(jīng)心,也氣吞山河。所謂命運,無非就是人被置于時間之中,被時間的颶風催迫、推動、卷起、放逐,最終成為塵埃中的一粒,與無數(shù)同類一起消散于不為人知的深處。只不過在此之前的那些電影里,故事是聚焦的,起承轉合的情節(jié)成為了幌子,分散著觀看者的注意力,讓人們流連于表層的敘事、個體的表演與戲劇的沖突,從而忽略了時間這個真正主角所呈現(xiàn)出的殘酷。但在《風流一代》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敘事消失了,露出了時間本身的嶙峋骨骼。時間是萬物尺度、龐然大物,從不顯形又無處不在,像神佛如邪魔,溫柔又猙獰,讓人想要拼死掙脫又想束手就擒,《風流一代》中的巧巧也好,斌哥也罷,無非都是與時間交手的敗將,可誰又是勝利者呢?這故事里沒有勝利者,而故事之外也同樣沒有,那些得逞的、得勢的、得意的,無非只是一瞬的狀態(tài),在更長的時間尺度里,同樣注定是時間的敗將。時間默默無語,只馴服萬物。
如果非要按照傳統(tǒng)的觀影習慣去提煉一些什么的話,那《風流一代》的主線當然關于尋找,巧巧尋找斌哥,一個女人尋找一個男人,尋路上下,孤獨求索。但實際上,是否要給故事排定先后的坐標,確認準確的邏輯,并不重要,這故事重要的在于呈現(xiàn)一種人與人的境遇,關于相遇與失散,重逢與告別。山西的城墻、三峽的水位、南方的溽熱,這些確定無疑的地理坐標之外,還有更漫長的時間坐標,穿越千禧年之后的22年,從而,這個故事肯定不再只關于巧巧和斌哥兩個具體的人,變成了一種關于人類境遇的統(tǒng)稱與指涉。
作者電影的一個巨大的特征在于作者的無處躲藏,這是作者的幸運也是巨大的不幸,即便作者隱身幕后,也會欲蓋彌彰,那些故事是與作者自己無法切割的,彼此鑲嵌,彼此加固。所以說,如果從早期作品里能照出賈樟柯的青年,那么從《風流一代》中就能看出時間作用于他自己身上的刻度。這是一部故事片嗎?這是一部紀錄片嗎?這種區(qū)分在這部電影面前是無效的。它更像是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或者說,這跨度極大的對素材的累積、遺忘、重拾、拼接、補綴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漫長的行為藝術展演。更有趣的是,或許連藝術家本人都未曾確定,這作品最終的樣貌,只是在遺忘和偶然想起的空當里,在試圖聯(lián)結巨變的針腳里,作者自己跟作品里的人一樣,同樣成為了時間的俘虜,然后被時間吞吐。
《風流一代》像一份被隨手歸攏起的夢境檔案,當所有為虛構而生的片段連綴在一起,突然生成了巨大的真實。那真實是可怖的,貫穿戲里戲外,不再可能區(qū)分虛構與真實的界限。從本質上說,如果這是一場意外所得的行為藝術,那么觀眾也被導演卷入了其中,共同構成作品的一部分,虛構敘事中的真實背景,變成了招魂的幡,讓觀眾在凝視巧巧與斌哥面容和身體變化的同時,也在觀看自己被時間擠壓的結局。
在看過《風流一代》之后,人們樂于探討賈樟柯對音樂的使用,慣用的港樂、新晉的五條人或者被網(wǎng)絡用濫的萬能青年旅店,也樂于探討他與短視頻混剪風潮的互動,更樂于探討這電影到底是藝術還是騙局,但有人關注過他的鏡頭變化嗎?在那些早期殘存下來的畫面中,鏡頭慢慢地橫向移動,從左向右又從右向左,粘滯、不舍,像充滿好奇的勘察,我們?nèi)粘τ谌说挠^看,只能一暼和掠過,但賈樟柯用鏡頭完成了凝視,那鏡頭像一種撫摸,人臉的風霜、皺紋、冷漠、熱切、復雜、躲閃、投入、猶疑都被捕捉、鎖定、放大,一張張面孔彼此極相似,又迥異,合成洪流,又散成個體。而鏡頭前后的人們也在互相打量,凝視是相對的,探究是彼此的,一個好奇的時代。后來,在那些晚近的故事線里,鏡頭突然就變了,或許是因為技術變遷,或許是因為心態(tài)迥異,下意識或者有意識,造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一切變得準確,溫柔消失了。那些舊影像中毛茸茸的東西,那些明明涌動著但又難以訴諸言詞的東西,都已荒蕪。那些曾經(jīng)變動不居的、暫時的、晃動的,都固定下來。
其實沒有必要在《風流一代》中檢索此前各部作品的影子,在22年的跨度里,與其說這電影是被拍攝的,不如說是被生活榨取的,是時間的殘留,近似一些底片、一些遺物。所以,它通篇彌漫著悲傷、悲涼、悲情和悲愴,但它表面上卻又是熱鬧的。開篇中那些害羞地互相推搡著唱歌的婦女,那些歌舞廳里的紋著眉的姑娘,那些慶祝申奧成功的小伙子,那些搶著酒喝的中年男人,他們說笑、打鬧、蹦跳。20年之后的故事中,最后一幕,巧巧融入了跑步的人流,那如同行軍般的踏步無比雄渾,那些腿上手上纏著的熒光環(huán)五彩斑斕,但這些聲浪和色彩越是絢爛,背后那時間顯出的原形就更令人驚懼。在這個安靜的、極淡的故事里,哪個鏡頭最驚心動魄?一個是斌哥在飛機上歪斜的背影,一個是斌哥在超市里面對巧巧拽下了口罩,隱形的時間突然被賦形,像被濃霧遮蔽的怪物,突然閃現(xiàn)一幀真身。
這是賈樟柯最松散的一部作品吧,如果說最初的那些作品是沒有儲備和包袱時的輕盈之作,那么現(xiàn)在,在經(jīng)過那些被籌備和被考量的作品之后,這算是完成了一次對最初的銜接。就像20年后,斌哥站在街頭對巧巧說,我又搬回來了,這里還有一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