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持續(xù)深化,將本土資源恰當地融入園本課程建設,已經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且成效顯著的教育實踐。
本土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民俗文化、歷史遺跡、特色物產等,將這些資源融入教育活動,可以設計出多樣化的課程,如自然觀察、文化體驗、歷史探秘等,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茖W合理地開發(fā)與利用本土資源能夠彰顯幼兒園園本課程特色,使園本課程更具適宜性與發(fā)展性。河北省雄安容西興學幼兒園探索將本土資源融入園本課程建設的途徑,以豐富幼兒的學習內容,推動他們快樂成長。
本土資源擁有獨特魅力,將其融入園本課程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豐富幼兒教育資源。真實、豐富、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和課程資源是幼兒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雄安新區(qū)文化積淀十分豐厚,沿著雄安的歷史軸線向前追溯,多元的文化資源在此地交流、碰撞、融合、發(fā)展。雄安新區(qū)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三縣,為幼兒園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幼兒通過預設課程以及本土化的“區(qū)域活動”“集體活動”“親子活動”“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了解雄安建筑、雄安文化等,從而感受到雄安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他們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熱愛家鄉(xiāng)、關心他人的品質,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加快園本課程建設。教師將本土資源融入語言、社會、藝術、健康、科學五大領域,開展富有本土特色的活動,比如“小腳丫走雄安”“雄安風景展”“雄安故事我來講”等。教師將這些帶有家鄉(xiāng)特色的元素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不僅可以提升園本課程的適宜性,還可以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構建具有雄安本土特色的園本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承地區(qū)特色文化。隨著教育理念的持續(xù)深化,將本土資源恰當地融入園本課程建設,已經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且成效顯著的教育實踐。對教師而言,在園本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將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有助于教師真切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領略其豐厚內涵。對幼兒而言,他們通過看圖片、看視頻、講故事、繪畫等多種方式參與“我的家鄉(xiāng)雄安”主題活動,能夠進一步加強與雄安本土文化互動,從而產生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本土資源通過多種途徑融入園本課程建設,可以為幼兒園教育注入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讓教育更富有趣味性。
融合本土文化,打造適宜園所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多數是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幼兒園應結合園所實際打造適合幼兒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讓幼兒與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建立和諧的關系。為了讓幼兒充分感受到雄安文化的魅力,教師積極將雄安文化融入幼兒園環(huán)境。比如,利用走廊、樓梯、公共區(qū)域展示雄安標志性建筑,使幼兒在豐富的環(huán)境中感知雄安文化的內涵及具象表現,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班級環(huán)境圍繞雄安新區(qū)文化主題進行布置,開設編織、蘆葦畫、白洋淀面塑、食育坊等多個特色區(qū)角。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能夠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挖本土資源,充實園本課程內容。幼兒園不僅應追求讓幼兒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成長,還應鼓勵幼兒將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體驗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要求園本課程內容必須扎根于本土資源。首先,提供本土材料,豐富幼兒活動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雄安新區(qū)的特色農產品,包括蘆葦稈、玉米棒等,還可以引入植物資源,包括樹葉、花瓣、荷葉等,然后將這些自然材料制作成各種玩教具,或作為幼兒活動的備用材料,引導幼兒用其參與各類特色活動,從而增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其次,將地標性建筑融入園本課程。雄安新區(qū)擁有眾多標志性建筑,比如容和塔、云溪公園等,教師可以組織“我是小導游”主題活動,讓幼兒扮演小導游的角色,根據自己的游玩經歷和對這些建筑的了解,向同伴介紹游覽過的建筑;還可以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力,討論和描繪雄安新區(qū)的未來發(fā)展藍圖。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最后,將人文資源融入園本課程。民間藝術可聽、可看性較強,教師可以將民間藝術融入園本活動,比如白洋淀面塑、蘆葦畫等,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幼兒園園本課程也得以豐富,有助于逐步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
利用本土場所,豐富園本活動形式。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開展不應僅限于幼兒園、班級,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觀點,即社會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所。借助本土場所拓展幼兒活動空間、豐富園本活動形式,這不僅關乎幼兒對于知識和技能的獲取,還關乎他們作為社會成員所需的各種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雄安新區(qū)的郊野公園、悅容公園、白洋淀等景區(qū),其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是教師開展多樣化主題活動的有利條件,使幼兒得以觀察植物四季的更迭,從而拓寬他們的生活經驗。比如,春天萬物復蘇時,帶領幼兒感受播種的樂趣;秋天果實成熟時,帶領幼兒體驗收獲的樂趣。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實踐活動,包括自然觀察等,以培養(yǎng)幼兒的自然觀察力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社區(qū)。以“我與雄安共成長”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帶領幼兒參觀雄安之眼、商務服務中心等場所,使幼兒感受科技的魅力。參觀后,教師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感,使幼兒加深對雄安新區(qū)的認識。
發(fā)揮家園力量,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在園本課程建設中,幼兒園應強化家園合作,鼓勵家長參與課程構建,打造一個支持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網絡,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資源。比如,在春分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邀請家長一同前往雄安新區(qū)龍泉河畔參與春分踏青活動,通過親子共同繪畫、放風箏,共同探尋春天的氣息,體驗春分文化的魅力。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幼兒家庭內部的互動與溝通,還可以助力家長更自然、科學地參與幼兒的成長過程。此外,幼兒園還應建立家園交流平臺,定期舉辦家長會議和家長半日開放活動,通過分享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的成長,加強家園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提升家長的教育意識和參與度,特別是增強家長對本地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共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域資源,引導和支持幼兒學習。
綜上所述,為了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做好園本課程的建設工作,幼兒園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持續(xù)的探索。面向未來,我們將在做好園本課程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前行,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和有益的學習體驗,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