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余華英拐賣兒童發(fā)回重審案一審宣判,判處余華英死刑。記者采訪多名受害人及家屬、律師和辦案人員,起底拐賣貴州、重慶等地12個家庭17名兒童的余華英。
拐賣12個家庭17名兒童
61歲的余華英戶籍重慶大足,小學文化。她的犯罪是從販賣親生骨肉開始的。
1984年,余華英結識重慶大足籍男子王某文,兩人結婚后育有一女。1992年,余華英在重慶一家面館打工時認識了龔顯良,在未與王某文解除婚姻關系的情況下,與龔顯良同居并產下一名男嬰。由于關系不合法,余華英和龔顯良便將男嬰賣掉,從此開始了瘋狂的犯罪之路。
1993年正月初七,千家萬戶沉浸在闔家團圓的歡喜氛圍中。在貴州省遵義市火車站站臺上,余華英拐走6歲男孩蔡小平(化名),使其與家人骨肉分離30年。
1995年,余華英伙同龔顯良在貴陽市南明區(qū)將5歲的楊妞花拐帶至河北省邯鄲市,經人介紹,以3500元賣給一戶聾啞人家庭。
1996年7月,貴州省都勻市西園村小河邊,8歲的小蘭、6歲的小北(均為化名)被余華英、龔顯良拐賣。
這一年,兩人先后拐賣4名兒童。
原審一審、二審法院均審理查明:除拐賣小蘭、小北外,余華英還于同年10月在貴陽市東山仙人洞路口附近將5歲的小龍(化名)拐走,以12500元賣至邯鄲;隨后,兩人回到重慶大足將5歲的小友(化名)拐走,以12000元賣至邯鄲。
2022年,尋親成功的楊妞花在貴州報案,警方將余華英抓獲。
2023年9月,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被告人余華英拐賣兒童罪一案。法院經審理查明,余華英于1993-1996年期間共拐賣兒童11名。一審判處余華英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余華英不服判決,向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貴州省高院認為,原判遺漏了余華英其他拐賣兒童的犯罪事實,部分事實不清楚,為查清全部犯罪事實,應予重審。
2024年10月11日上午,余華英拐賣兒童發(fā)回重審案一審公開開庭。公訴機關指控,余華英在原有查明事實基礎上,另涉新的拐賣兒童案件,其拐賣的兒童人數從11名增至17名。
12個家庭、17名兒童,原本幸福的生活都中止在余華英的黑手伸出的那一刻。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實施犯罪過程中,余華英往往早有預謀。她物色有兒童的家庭,通過租房成為其鄰居,關系熟絡后再通過買糖、買玩具的手法拐走兒童。
蔡小平便是被余華英“跟我一起走,買糖給你吃”的說法騙走的。
在遵義市火車站站臺上,6歲男孩蔡小平和哥哥一起撿酒瓶。這時,余華英帶著一個小女孩出現。在毫無防備的蔡小平面前,余華英使出慣用伎倆。“(我)在火車站附近到處尋找目標,看他在撿酒瓶子,我過去騙他說帶他去買糖,然后就帶上了火車,直接坐車到河北邯鄲。有一家要買去做孫子,當時大概賣了4000元?!庇嗳A英供述。
同年8月,遵義市發(fā)生另一起案件,兩名男孩被余華英和同伙拐賣至邯鄲。“我們租房后發(fā)現有一家,兩個男娃娃,大的5歲多,小的3歲左右。有一天,孩子媽媽出門去掃馬路,我就和龔顯良帶孩子跑了。這一次和之前一樣,我們連衣服和行李都沒帶?!庇嗳A英供述。
1996年7月,小蘭、小北也被余華英以類似方法拐賣。
小蘭的陳述還原了當時的情況:有一個小女孩來我們家,叫我和弟弟一起去她家玩,有一男一女兩個大人在家,拿零食給我們吃,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睡著了,醒來之后發(fā)現在車上……
姐弟倆失蹤后,他們的母親一直在“丟孩子”的地方苦守,希望孩子能回到身邊。27年后,她已頭發(fā)花白。孩子被拐后,一家人四處尋找,廣東、福建、湖南、云南、四川……但令人失落的是,兩個孩子始終杳無音訊。直到2023年6月,司法機關利用圖像比對技術偵破案件,小蘭、小北這才有了下落。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10月25日上午,法庭宣判被告人余華英死刑時,楊妞花的淚水奪眶而出,庭審現場的受害人及家屬泣不成聲。楊妞花在庭審后說:“正義不會缺席,這是余華英應該受到的處罰?!?/p>
楊妞花的代理律師、河北十力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文廣表示,隨著幾次庭審的進行,余華英的犯罪事實越來越清晰?!熬S持死刑判決意義非常重大,既給受害人和家屬心靈以撫慰,也對人販子起到巨大震懾作用?!?作為刑法體系中最高處罰,死刑是法治社會對抗野蠻犯罪的最后防線。揭開所有罪孽,判得明明白白,不僅是對所有受害家庭的交代,更體現出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統一。
莊嚴判決懲治犯罪,同時修復被害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需要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彭新林分析,被拐賣的兒童在重新回到原生家庭后,通常會有心理創(chuàng)傷。他們在被拐賣期間可能遭受身體和心理上的虐待,也失去了與家人相處的寶貴時光。這些家庭需要穩(wěn)定、可靠的支持系統,幫助其重建生活秩序。
打拐仍在路上
余華英案也是一起面向社會的法治宣示。長期以來,拐賣兒童是最為沉痛的社會話題之一。喪盡天良的人販子改變了多少孩子的命運軌跡,摧毀了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很多父母未能等到團聚的一天便抱憾而終。正因如此,我國一直對拐賣犯罪保持高壓嚴打態(tài)勢。
從2021年開始,公安機關開展“團圓行動”,對歷年未破的拐賣積案全部重新梳理、逐案研判,一批批被拐多年的受害人回到家鄉(xiāng)。2023年,全國拐賣案件數較2019年下降66.6%。隨著技術手段發(fā)展,DNA比對、數據庫建設、跨年齡段人臉識別技術、虹膜技術等運用,也為全國范圍內尋找比對拐賣人口、尋求案件突破點提供了助益。
以更大視野來看,從網友在社交媒體接力擴散尋親信息,到相關題材影視作品引發(fā)強烈反響……多方力量不斷匯入,“寶貝回家”正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呼喚。
專家也呼吁依法從嚴、從重打擊販賣兒童行為,鏟除犯罪土壤,從根本上預防販賣兒童犯罪。貴州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員表示,保護孩子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社會、學校、家庭應聯防聯動,防止此類悲劇發(fā)生。
天理昭昭,正義不會缺席,打拐仍在路上。
要看到,相比其他形式的犯罪,拐賣大多數沒有犯罪現場,線索比較少,要偵破早年案件難上加難。眼下,網絡平臺因匿名性、跨地域性等特性,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藏匿和交易的空間,可能讓拐賣犯罪行為有更隱蔽的生存土壤。相關方面仍要健全常態(tài)化機制,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全面推動反拐防騙宣傳。更重要的是,要繼續(xù)對拐賣犯罪施以重典,以更多案例宣揚“惡有惡報”的世道觀念,讓人販子受到更大震懾,不敢再將手伸向孩子。
“個人之勇是孤膽,社會之勇稱其為群英,國家之勇就是法治中國?!边@是楊妞花在法庭之外援引的某媒體評論。那些泯滅人性的罪惡,受害人記得,社會記得,法律更會記得!
(本刊據《新華每日電訊》《北京日報》等媒體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