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婆家單元樓下不遠處,曾有一間小小的報刊亭。
這間報刊亭位于公交車站的西側,正對面是單元樓下的一家餐館。從我記事起,這間報刊亭便像士兵一樣,風雨不動地挺立在那里。整個報刊亭由鋁合金和塑料面板搭建而成,朝北是一扇半開的窗,窗口前用木頭支起了一個簡易書架,書架上鋪陳著《讀者》《青年文摘》《知音》《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中國國家地理》等熱門期刊,兩側張開的窗翼上則夾著形形色色的報紙、圖書。報刊亭的上方向外延伸,搭了一個塑料雨棚,既可以讓亭里的報刊書籍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又可以供路過的人們乘涼、避雨。
報刊亭不過四五個平方米大小,但里頭各式各樣的東西卻被人打理得井井有條。窗口的臺面上擺放著礦泉水、飲料,還有孩子們喜歡的零食、玩具。坐在臺面后的,便是經(jīng)營這間報刊亭的攤主——王奶奶。王奶奶六十出頭,卻已滿頭銀發(fā)。也許是生活所迫,這位老人依然朝五晚九地忙碌于狹小的報刊亭之間,工作時間比大多數(shù)上班族都要長。
每年一放寒暑假,我就會像只小候鳥一樣“遷徙”到外婆家。自然而然地,我也成了這間報刊亭的??停河袝r候是去幫外公取他訂閱的《參考消息》,有時候是和單元樓的小伙伴一起興沖沖地求購最新一期的《體壇周報》和《足球周刊》,有時候是回外婆家路過報刊亭順手買一瓶冰鎮(zhèn)飲料……王奶奶很少說話,但她看見每一個人,都會報以慈祥的微笑。
記得有一個冬天的夜晚,我和小伙伴調(diào)皮搗蛋地在單元樓樓道里放了幾顆摔炮,結果被外婆嚴厲地批評教育:“當當,如果因為你們在樓道里放鞭炮而引發(fā)火災,你能承擔起這個后果嗎?我現(xiàn)在就給你媽媽打電話,讓她來把你接走!”我委屈得不得了,心想:不用你打電話,我自己會走!于是我紅著眼睛從外婆家飛奔而出,跑到了不遠的公交車站。凜冽的寒風中,身邊經(jīng)過幾個行色匆匆的路人,我低聲地啜泣,等待下一班公交車的到來。
就在這個時候,王奶奶從報刊亭的窗口探出頭來,和藹地向我招招手:“當當,外面冷,來我這里躲躲風吧。”或許是報刊亭里的燈光太過溫暖,或許是詫異于王奶奶居然知道我的名字,無措的我不假思索地向報刊亭走去。
王奶奶微笑著為我打開側邊的小門,邀請我在她的木椅上坐下,自己則是轉過身去整理物什。這是我第一次以攤主的視角打量起這間報刊亭。只見擁擠的空間里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物品,除了平常要售賣的報刊書籍、飲料零食,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還有電飯煲、碗筷、熱水瓶等生活用品,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我局促不安的打量之間,王奶奶從鋁制飯盒里掏出一瓶用熱水燙過的椰汁遞給我:“天冷,喝點熱的?!蔽彝请p布滿溝壑的手和冒著熱氣的瓶子,遲遲不敢伸手去接。一方面,我因為“離家出走”沒帶現(xiàn)金;另一方面,我也記得父母“不要隨意接受陌生人的食物”的教誨。王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擔憂,連忙將椰汁往我懷里一塞:“拿著,免費的?!蔽遗踔@瓶溫熱的椰汁,像是捧著一份最原始的善意,捧著一種無條件的包容。
那個寒冷的冬夜,我沒有等到回家的公交車,先等到的是氣消以后慌慌張張地出來尋找我的外婆……
后來的兩年寒暑假,我因為學業(yè)壓力輾轉于各個學科的補習班之間,沒有機會“遷徙”到外婆家。今年暑假,我再一次來到熟悉的單元樓前,只是公交車站西側的那間報刊亭已不復存在了。外婆解釋說:“這兩年看報紙、買雜志的人越來越少了,樓下王奶奶的報刊亭生意不好做,只好關門回湖北老家了。”我只覺得有一腔苦澀的情緒在胸口不斷翻滾,第一次有了“時過境遷”的恍惚與悵然。時代的洪流泥沙俱下,自媒體逐漸取代了紙媒,大眾的閱讀方式也從紙質(zhì)化閱讀變成了電子化閱讀,老舊的報刊亭只能面對淘汰、拆除的命運。
有人感慨:“報刊亭猶如昨日世界的守夜人,注定走向黃昏。”可是又有誰記得,這個注定消逝的“守夜人”曾經(jīng)守住了一個無枝可棲的孩童委屈失落時的尊嚴和情感,也守住了一個時代的書香與情懷。
曾經(jīng),在外婆家單元樓下不遠處有一間小小的報刊亭。這間報刊亭有一盞溫暖的燈,它讓我窺見街頭巷尾那一抹屬于文化的亮色,也教會我感恩陌生人的善意和包容。
指導老師:項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