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得體,是每個人一生都得努力追求、不斷實踐的事。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說,人生不就是力求話語得體的過程嗎?做到了話語得體,差不多就可以擁有“開掛”的人生了。
話語得體,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場景、態(tài)度、方式、自我、對象、話題、視點(diǎn)等因素的得體。任何一個因素的不得體,都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災(zāi)禍,輕則造成交際的困難與失敗,重則造成人生挫折,乃至有性命之虞。因此,切不可掉以輕心,率性而為。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薄顿浲魝悺纺嗽娙思磁d之作。就客觀事實而言,除首句外,其余三句全是虛言:且行且歌,且歌且行,還有比這更浪漫的嗎?桃花潭水很深不假,可再怎么深,能深千尺嗎?汪倫對詩人的感情很深也不假,可感情的深淺是可以用尺子來量的嗎?然而,站在文化及心理的角度講,這又極為得體。踏歌乃傳統(tǒng)群眾歌舞活動,腳踏節(jié)拍,邊走邊歌,表示不辜負(fù)美好時光,一心向往光明。詩中踏歌則是人未到而聲先達(dá),人未至而情先傳。以踏歌送別,顯示不拘禮節(jié)、率真自由的本性。“將”,欲行又止,將行未行,依依不舍?!昂雎劇?,汪倫送別出乎詩人意料,飽含喜出望外。詩人情之所至,情不自禁,將眼前潭水之深與心中情意之深比較,仍覺“不及”,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情真意切??梢姡柡媲閷嵏?,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上的得體,就無足輕重了。此種情形,古今詩文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從文化心理角度講,真話也不見得都是好事、都受人歡迎,比如犯忌,比如哪壺不開提哪壺。也就是說,符合客觀事實的得體(真話),如果在文化心理層面上不得體,那終究還是不得體。反之,客觀事實上不得體(假話),而在文化心理層面上得體,它便是得體。換句話說,話語是否得體,最終取決于文化及心理層面是否得體。
活到老,學(xué)到老。不論你從事哪個行業(yè),關(guān)注話語得體,并且力求話語得體,都是畢生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