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是京劇藝術大師、海派京劇杰出代表、麒派創(chuàng)始人周信芳誕辰130周年。2024年12月11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任指導單位,上海藝術研究中心聯合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京劇院、周信芳藝術研究會、上海圖書館共同主辦的“與時麒鳴—紀念周信芳誕辰130周年展”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隆重開幕。同時,該展也拉開了上海市“紀念周信芳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周信芳七歲登臺,十二歲以“麒麟童”藝名先后上演于南京、上海。在他一生的舞臺生涯中,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內涵豐富的藝術形象。他開創(chuàng)的麒派藝術博采眾長、守正創(chuàng)新,文武兼?zhèn)?、風格剛健豪邁,是京劇藝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他的表演以渾厚的人民性、深沉的思想性、精湛的藝術性和廣泛的市場性,對中國民族戲曲表演體系的建構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近代化的進程。這種敢于突破傳統(tǒng)戲曲的程式局限,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不斷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精神,亦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追求卓越之海派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幟。
周信芳一生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位極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大師,他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他塑造的角色,承載著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喚起民眾的愛國意識和家國情懷,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被稱為人民的藝術家。在當今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紀念周信芳和弘揚麒派藝術,對于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守住文化陣地、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作為本次紀念展的牽頭單位,延續(xù)了一貫的策展思路,在內容上重視學術性和史料性,在形式上突出傳統(tǒng)藝術的當代表達。展覽匯集各類型展品共283件,其中實物77件、照片圖片185件、戲服2件、音視頻19個,帶領參觀者穿越時空,跟著周信芳的腳步走南闖北,一睹他從拜師學藝到自成一派,再到流芳百世的藝術人生,向觀眾講述一個真實、生動、可愛、可敬的周信芳。
展覽共分四大板塊,全方位展現周信芳與時共鳴的藝術人生。 “身臨麒境”,追溯大師求藝南北、轉益多師的求索之路,完整呈現麒派誕生、成熟及發(fā)展的過程。
“麒開藝境”,聚焦周信芳深沉的愛國之情與人民藝術家的光輝形象,通過1949年前與1949年后不同階段的對比,展現他關注社會和民情,同時代共鳴的藝術追求。該板塊結合史料和展品,呈現了周信芳在抗戰(zhàn)期間通過演出《滿清三百年》等劇目喚起同胞愛國救亡之情,和積極投入新中國文化事業(yè)建設的心路歷程,重點突出他整理傳統(tǒng)劇目,創(chuàng)排新戲,以及他在話劇、電影等領域的“跨界”探索等非凡的藝術經歷。
“麒光熠彩”,重點突出周信芳守正創(chuàng)新的藝術實踐。對麒派藝術巔峰之作《徐策跑城》和連臺本戲《封神榜》的創(chuàng)新特點運用數字技術進行當代展示,彰顯周信芳海派、時尚的特點。周信芳身處上海這一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廣泛吸收并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將多種表演藝術的精華融入到傳統(tǒng)京劇的唱功、做功及服裝設計中,形成了獨特的麒派藝術風格?!镑韫忪诓省睂B臺本戲《封神榜》做了重點介紹。同時對麒派藝術巔峰之作《徐策跑城》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新特點做了詳細分析。同時,觀眾還可以欣賞到《四進士》《清風亭》《追韓信》等麒派經典唱段的原聲錄音。
“麒藝流芳”,講述了周信芳在其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同諸多藝術界人士締結的深厚友誼。周信芳所開創(chuàng)的麒派表演藝術的傳承,對京劇及其他舞臺藝術,乃至電影等藝術門類產生的重要影響。最后,周信芳創(chuàng)演的600多個劇目形成的劇目墻與綿延不斷的劇目雨,是對其藝術生涯的一次致敬和回顧,更是對京劇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一次生動展現。
展覽還在序廳繪制了“周信芳演藝地圖”,圖文并茂地介紹周信芳在上海的演劇足跡。從中,觀眾也可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包容開放的城市精神與麒派藝術守正創(chuàng)新的藝術追求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的關系。
二
展覽中還有不少珍貴展品是首次公開亮相,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1.現存最早的周信芳手稿:《周信芳戲目》
1911年,周信芳在海參崴演出期間親自整理并手抄的《周信芳戲目》,包含《三字經》《惡虎關》《徐策跑城》《八大錘》的人物單本劇本,是目前現存的最早的周信芳手稿。本次展覽展出的內頁內容是《八大錘》的王佐單本,可以看到周信芳遒勁工整的字體。周信芳年幼失學,但熱愛讀書、自學成才,他一生親自編導創(chuàng)作了百余出劇目。他未及弱冠就潛心整理抄寫劇本,晚年又將自己的經典劇目重新加工、出版劇本集。周信芳對于戲劇文本的重視可見一斑。
2.“蕭何”最早飾“韓信”:丹桂第一臺戲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周信芳的代表作之一,他飾演的“蕭何”一角也成為麒派弟子必學的經典角色。展出的這張戲單是1922年5月4日丹桂第一臺(今福州路湖北路路口)的戲單,當天上演了《連環(huán)計》《武家坡》《蕭何月下追韓信》等劇目。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戲單上的《蕭何月下追韓信》中,周信芳飾演的竟然是韓信。
其實,《蕭何月下追韓信》是當時周信芳為內弟劉奎童初到上海演出時編創(chuàng)的“打炮戲”(戲曲界俗語,是指戲曲藝人初到某處演出時,最初三天所演的劇目)。當時,周信芳讓劉奎童飾演蕭何,自己則挎刀配演韓信。直至1923年,周信芳才開始在《蕭何月下追韓信》中飾演蕭何。此后,該劇經過不斷打磨,最終成為“百口爭唱蕭相國”的麒派經典。所以,在塑造深入人心的一代賢臣蕭何之前,周信芳飾演的,其實是那個驕傲自負又懷才不遇的韓信。丹桂第一臺在周信芳的演劇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信芳在《蕭何月下追韓信》中“自追自逃”,也成一段趣話,更體現出大師塑造不同人物的功力。
3.舞臺與銀幕的“雙向奔赴”:戲曲電影《斬經堂》
戲曲電影《斬經堂》是1936年由上海華安影片公司攝制的。周信芳出演吳漢,著名電影演員袁美云出演王蘭英,由著名電影導演費穆任藝術指導。京劇名家、電影名角、著名導演的組合,再次成就了一部戲曲電影精品。
影片在拍攝過程中,表演、唱工、服裝、化妝基本上維持京劇程式,但在布景上卻放棄了京劇舞臺的寫意性,采用了真實布景。同時,在表現快騎、出兵等場景時,還拍攝了中景、遠景、特寫等各個角度、景別的鏡頭,這在當時還是創(chuàng)新之舉。也難怪周信芳當時感慨道:“拍電影比上舞臺更難對付討好?!?/p>
《斬經堂》是目前留下來的周信芳最早的影片作品,也是其盛年時代唯一的影像資料,其價值與意義不言而喻。田漢先生評此片為:“銀色的光,給了舊舞臺以新生命”。在本次主題展中,也播放了《斬經堂》的精彩片段。
4.“袖”中有乾坤:文武袖改良
展品中,有一件1940年周信芳演出歷史劇《文天祥》時所穿著的戲服。1940年,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上海淪陷。在中華民族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候,周信芳創(chuàng)演《文天祥》一劇,用藝術與行動表達了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鼓舞著人們的抗戰(zhàn)情緒。
該件戲服的特點在于其擁有設計獨特的袖子,左袖為寬大的蟒袖,為文官常用。右袖為緊口的靠袖,為武將常用。紅蟒與戎裝相融合,突出了文天祥文韜武略的英雄形象。
5.跨越時空的凝望與交流
靜態(tài)與動態(tài)錯落結合、時尚與傳統(tǒng)的高度統(tǒng)一、視覺與聽覺的共同作用是本次展覽的特色。這樣的展陳創(chuàng)新,不僅是對周信芳先生的個人紀念,也是對中華文明“守正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次呈現。
展品中有一張周信芳演出《明末遺恨》后臺留影,但是觀眾在展覽中看到的卻是周信芳憂國憂民的動態(tài)表情。為喚起民眾抗日救國的意識,劇中新的劇情和唱白都著重表現亡國慘痛,影射批評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腐敗。1932年,周信芳組織移風社巡演時,上演了他新編的《明末遺恨》,展覽通過AI技術,使周信芳與當代觀眾與周信芳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凝望與交流。
漫步展廳,珍貴老照片在AI技術“加持”下“活”了起來。連臺本戲《封神榜》中人物精彩亮相;“走馬燈”中老徐策足下生風。微型放映廳內,觀者可欣賞到高清修復版《斬經堂》,彩色戲曲片《清風亭》《徐策跑城》《烏龍院》片段。展覽除了文字圖片介紹外,通過點擊重點展品旁的二維碼,現場參觀者還能獲得更為豐富的衍生知識及互動體驗。同時,還可聆聽周信芳原唱《徐策跑城》《清風亭》等音頻片段,完美地補足了人們對于歷史的想象,觀眾可沉浸于周信芳的藝術世界,而周信芳也似乎從歷史走進了現實。
6.演藝地圖
根據周信芳演劇史料整理設計出的“海上麒麟·周信芳演藝地圖”,特邀海派書畫藝術家程十發(fā)先生哲嗣程多多先生繪制。通過14幅聲情并茂的演劇角色線描畫,勾起參觀者探索周信芳一生600多個劇目、700多個角色的興趣。
展覽期間,地圖將從展廳的“墻頭”變幻到城市的“街頭”—一場名為“周信芳演藝地圖巡游”的CityWalk活動,在2024年12月19日舉行。主辦方邀請城市文化學者帶領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們“按圖索驥”,一同尋訪散落在上海中心城區(qū)的14家劇院(或其舊址)。這些劇院(或其舊址)見證了周信芳從普通演員到一代大師的成長歷程;見證了以周信芳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用文藝作品鼓舞人民抗戰(zhàn)的歷程;見證了百年以來中國戲曲的現代化歷程。游走于這些劇院(或其舊址),參與者們將觸摸到凝固的歷史。
三
本次展覽可觀、可聽、可游、可互動,使觀眾沉浸式徜徉在周信芳的藝術世界。展區(qū)還開設讀書角,陳設周信芳相關書籍,使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在書香中沉淀下來?!镑梓胩恰钡任膭?chuàng)周邊讓不同年齡段的參觀者把對麒派的興趣帶回家。在為期兩個月的展覽過程中,主辦方將通過專題研討會、公益講座等形式,研討“新時代下藝術檔案資料保護利用”“在大眾中普及京劇藝術、麒派藝術”等內容。
“與時麒鳴—紀念周信芳誕辰130周年展”將持續(xù)至2025年2月16日,展期內面向大眾免費開放。期待我們在“周信芳精神”的鼓舞下,將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傳承、弘揚下去。
夏萍"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鄭蕾"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