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項目圓鋼管柱L型鋼框架結構進行設計,而后通過有限元專業(yè)軟件SAP2000對其進行數值仿真模擬,從結構設計方案、自振周期及振型、結構位移、鋼構件應力比等方面對鋼框架結構進行了強度和變形分析。由分析的結果可知:結構的第一振型周期為0.45 s,絕大多數位置構件的應力比控制不超過0.7,受力最大位置處應力比約為0.754;在恒荷載及活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的最大豎向位移為19.6 mm,約為跨度的1/612,小于規(guī)范容許值1/400。結構的強度和撓度均滿足要求,結構設計合理。
L型鋼框架結構; 數值模擬; 圓鋼管柱; 設計與分析
TU392.3A
[定稿日期]2023-03-23
[基金項目]黔東南州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黔東南科合J字[2022]61號)、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黔科合基礎[2019]1288號)、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黔教科[2022]372號)
[作者簡介]邵建華(1979—),男,博士,教授,從事鋼結構理論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王振田(1984—),男,本科,高級工程師,從事土木工程施工工作。
0 引言
鋼框架結構是以鋼材為主要構件的結構,是重要的建筑類型。鋼材具有幾點特點:①鋼材質量輕,方便吊裝施工;②鋼材可塑性強,可以適應多種不同環(huán)境而靈活組裝;③鋼材強度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④鋼結構建筑在施工過程中安裝方便,施工效率高。因此,鋼框架結構廣泛應用于在多層民用建筑[1-2]。
1 項目背景
本工程為圓鋼管柱L型鋼框架結構,此設計不僅要滿足結構剛度高、整體性強,又要有較高的抗震性能,可以承受各種不同類型的荷載。
通過對圓鋼管柱L型鋼框架結構進行方案設計,利用有限元專業(yè)仿真軟件SAP2000對其精準數值建模和仿真計算,從結構設計、自振周期及振型、結構位移、構件應力比、典型連接節(jié)點驗算等五個方面對鋼結構框架進行強度與變形分析。
2 計算模型
該工程占地面積為351.5 m2,長50.088 m,寬31.279 m,最大距地面高度為9.38 m,圓鋼管柱L型鋼框架結構的平面布置如圖1所示。
通過SAP2000數值分析軟件,建立項目模型并設置邊界約束條件,進行結構數值仿真計算與分析,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設計荷載是結構設計的關鍵,荷載計算的準確性將直接影響結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3]。本項目有較高的抗震性能要求,需要考慮各種不同設計荷載的荷載效應組合,如表1所示[4-6]。
3 數值模擬分析
3.1 自振周期與振型
利用有限元軟件對結構進行數值計算與分析,可得到結構模型的自振周期和振型模態(tài)。結構的前6階自振周期見表2。
3.2 構件應力比
在各種荷載工況組合條件下,進行結構計算模型的構件設計承載力能力驗算后,構件整體的應力比如圖3所示。
使用SAP2000進行受力分析,結果表明,結構構件能夠滿足最大承載力要求,其中絕大多數位置應力比控制不超過0.7,受力最大位置處應力比約為0.754,滿足強度要求。
3.3 結構位移
3.3.1 豎向位移
整個框架在恒載和活載作用下框架梁的豎向最大位移分別為15.4 mm和6.3 mm,為其跨度的1/779和1/1904;恒載及活載作用下的最大位移為19.6 mm,為跨度的1/612,小于規(guī)范容許值1/400,滿足撓度要求。結構在恒載和活載下的結構位移如圖4所示。
3.3.2 水平位移
結構設計水平荷載主要為風荷載和地震荷載。通過整體結構的有限元計算分析可知,在X向和Y向風荷載作用下,柱頂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結構高度的1/1142和1/779;在X向和Y向地震荷載作用下,結構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層高的1/714和1/536,表明結構在風荷載和多遇地震作用下彈性層間位移均小于規(guī)范的容許變形值1/250,滿足撓度要求。結構的整體變形分別如圖5和圖6所示。
3.4 梁柱節(jié)點強度驗算
連接螺栓選用10.9級摩擦型高強度螺栓,螺栓直徑為M22,預拉力P=190 kN,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數μ=0.35,腹板連接板為雙面。
單個高強螺栓的抗剪承載力設計值為:
Nbv=0.9 nfμP=0.9×2×0.35×190=119.7 kN
選取典型的梁柱連接節(jié)點,如圖7所示。最不利內力組合下該節(jié)點所受的彎矩為Mmax=178 kN·m,剪力為Vmax=91 kN。
設計時,為了結構安全考慮,梁柱連接節(jié)點所受的剪力僅由梁腹板處的螺栓承擔,則高強螺栓的抗剪承載力驗算為:
Nv=119.7×8=957.6 kNgt;91 kN,滿足要求。
雙面連接板凈截面抗剪承載力驗算:
V=(325-24×4)×24×175×10-3=961.8 kNgt;91 kN,滿足要求。
設計時,為了結構安全考慮,梁柱連接節(jié)點所受的彎矩僅由梁上、下翼緣處的對接焊縫承擔,則梁翼緣處焊縫的抗彎承載力驗算:
M=12×200×305×(450-12)×10-6=320.6 kN·mgt;178 kN·m,滿足要求。
4 結論
本文對L型鋼框架結構進行設計與有限元軟件數值建模分析之后,得到結論:
(1)絕大多數位置構件的應力比控制不超過0.7,最大的應力比約0.754。在恒荷載及活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的最大豎向位移為19.6 mm,約為跨度的1/612,小于規(guī)范容許值1/400。結構受荷載作用下的強度和變形均能滿足相關規(guī)范設計要求,說明該異型鋼結構框架安全可靠。
(2)本項目為L型異型結構,采用圓鋼管柱梁節(jié)點不僅連接方便和外形美觀,還能有效滿足整體框架的力學性能需求,可為同類型異型鋼框架結構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曹萬林,武海鵬,周建龍.鋼-混凝土組合巨型框架柱抗震研究進展[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9,51(12):1-12.
[2] 鄭毅敏,孫華華,趙昕,等.大跨度高空鋼結構連廊的有限元模型修正[J].振動工程學報,2009,22(1):105-110.
[3] 常瀚,郭正興,胡明坡,等.30m跨鋼連廊整體提升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09,38(10):18-20.
[4] 工程結構通用規(guī)范:GB 55001-2021[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21.
[5]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10[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6] 鋼結構設計標準:GB 50017-2017[S].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