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說文解字》中“阪”字釋義為:“坡者曰阪,一曰澤障,一曰山脅也?!薄吧矫{”釋義為各辭書所收錄?!皾烧稀痹凇稘h語大字典》中作為“阪”的訓(xùn)釋詞,其義未得到解釋,且未見其他辭書對其進(jìn)行解釋,“澤障”意義不明。研究認(rèn)為,“澤障”的含義為“陂與池的分界線”,它未能被各辭書解釋的原因在于“陂”字字義的分化與同義他字的代替。
[關(guān) 鍵 詞] 詞義訓(xùn)詁;《漢語大字典》;阪;澤障;山脅
一、“澤障”的含義
第二版《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中阪字第二個義項為:“澤障?!墩f文解字·阜部》(以下簡稱《說文》):‘阪,澤障。’”而《大字典》未完整說明“澤障”一詞的含義,故試以此文進(jìn)行補(bǔ)充說明。
“澤障”一詞在傳世文獻(xiàn)中最早見于《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薄睹珎鳌罚骸摆?,澤障也?!笨追f達(dá)將“澤障”釋為池岸,孔疏:“正義曰:‘澤障,謂澤畔障水之岸?!薄皾烧稀笔加跐h代,通過查閱其在漢代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澤障”之義當(dāng)為池塘,包括池塘的濕地與周圍坡地,而非只是指代池岸。依據(jù)《毛傳》,將“陂”字在漢代以前的相關(guān)語料羅列如下:
①《子夏易傳》卷一:“平陂則險矣,有往則復(fù)矣”又卷十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p>
②《晏子春秋》卷七:“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陂池之魚以利貧民?!?/p>
③《通玄真經(jīng)》卷八:“水用舟涉用?,泥用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因下為池?!?/p>
④《呂氏春秋》卷二十六:“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p>
⑤《國語·越語》:“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
⑥《韓非子·有度》:“伺其危險之陂以恐其主。”
從上可見“陂”字的四個義項:傾斜∕險峻(例①);斜坡(例②);壅塞(例③④);邊際(例⑤⑥)。從“陂”的字形上看,其本義是第一個義項——傾斜,延伸出斜坡義后,因常以斜坡阻水,故“陂”可與“岸”重合,進(jìn)而產(chǎn)生“岸邊”義(例⑤)和邊際義(例⑥)。漢代釋例如《史記·高祖本紀(jì)》:“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笨追f達(dá)蓋因此將“澤障”釋為池岸??渍f雖不誤,但釋為“池塘”則更貼合“彼澤之陂,有蒲與荷”之本意。原因在于池中水量會不斷變化,舊時濕地可為今日坡地,殘留在土壤中的水分供蒲、荷等水草生長。
漢時“陂”的字義范圍擴(kuò)大,具體表現(xiàn)為“險峻”義與“水利工程”義的使用頻率增加。前者如:《戰(zhàn)國策》卷十七:“高陂北陵乎?!薄俄n詩外傳》卷一:“令苛則民亂,城峭則崩,岸峭則陂(一說陂作阤)?!薄兑琢帧肪硭模骸案吒飞搅辏ň殛e顛崩。”此義的出現(xiàn)源于“陂”傾斜義的發(fā)生地點由池澤擴(kuò)遷至山丘,如《釋名·釋山》第三:“山旁曰陂,言陂陁也。”《馮曲陽集》:“陂山谷而問處兮?!薄陡邓抉R集》:“悠悠隔山陂?!倍紝ⅰ摆椤迸c山丘聯(lián)系在一起。
后者表現(xiàn)為以“陂”的“斜坡”義來命名蓄水池,如“陂池”?!墩f文·阜部》:“陂,阪也。一曰沱也?!倍斡癫谜J(rèn)為“沱”當(dāng)為“池”,陂池二字互訓(xùn),兼言池塘內(nèi)外。
《說文解字注》:“一曰池也……陂得訓(xùn)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故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謂大澤之旁也。曰叔度汪汪若千頃陂,即謂千頃池也……凡經(jīng)傳云:‘陂池者’兼言其內(nèi)外,或分析言之,或舉一以互見,許池與陂互訓(xùn)?!?/p>
這與以下幾種說法一致:
①《周禮注疏·秋官司寇五》:今云:“陂障之水道,謂障澤為陂之時,于澤通水入陂之道曰池?!?/p>
②《廣雅·釋地》:“澤,池也?!?/p>
③《尚書正義·泰誓上》:“土高曰臺,有木曰榭,澤障曰陂,停水曰池?!?/p>
④《釋文互注禮部韻略》:釋云:“澤障曰陂,蓄水亦曰陂。”
以上材料說明陂、池一體,是池塘中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見圖1,波線下為池,線上為陂)。
《說文》中以“阪”字釋“陂”字。《說文·阜部》:“陂,阪也,一曰沱也?!薄墩f文》對“阪”字的訓(xùn)釋又引用了“澤障”一詞?!墩f文·阜部》:“阪。坡者曰阪,一曰澤障,一曰山脅也。”“阪”“坡”互訓(xùn)?!墩f文·阜部》:“坡,阪也?!惫蕛H論述“阪”字,漢以前“阪”字的相關(guān)語料如下:
①《詩·秦風(fēng)·車鄰》:“阪有漆,隰有栗?!?/p>
②《詩·小雅·正月》:“瞻彼阪田,有莞其特?!?/p>
③《孔子家語·五帝德》:“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
④《六韜》卷六:“左險右易,上陵仰阪者,車之逆地也……左有深水,右峻阪者,車之壞地也?!?/p>
⑤《尉繚子》:“背水陳為絕紀(jì),向阪陳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水濟(jì)而向山阪而陳?!?/p>
⑥《吳子》:“行阪涉險,半隱半出?!?/p>
⑦《呂氏春秋》卷一:“善相丘陵阪險原隰?!本硎骸霸嵊谏搅謩t合乎山林,葬于阪隰則同乎阪隰?!?/p>
據(jù)以上語料可知“阪”字在漢代以前多指代山坡,同“險”“原”“隰”一起指代地形。隨著釋義的進(jìn)一步細(xì)化,“阪”字開始與“險”“隰”二字連用,構(gòu)成“阪險”(斜坡與山澤)①、“阪隰”(坡面與坡底)②。漢代以后,“阪”字仍多指代“山坡”。《戰(zhàn)國策》卷二十六:“西有宜陽、常阪之塞?!薄兑琢帧肪矶骸皟奢啿⑥D(zhuǎn),南上大阪。”
對與“澤障”密切相關(guān)的“陂”“阪”二字進(jìn)行考察,可知“陂”原本多指池澤中的坡地,故“澤障”義為水池中的坡地;“阪”始終指代山坡。兩字蓋在更早時期便可通用,在漢時見于官方字書。故“阪”字一曰澤障,一曰山脅。二者發(fā)生地域不同,但實際上都指代坡地。“澤障”指池塘中的坡地。因池塘中的水量發(fā)生變化,水旱兩地分界線也處于變動之中。池中濕地可在枯水期變成無水坡地,無水坡地也可在豐水期變?yōu)闈竦?。無論池塘水量盈竭,均由“澤障”一言概之,實際上包含池塘的水、旱兩種形態(tài)。
二、“澤障”的性質(zhì)
對于“澤障”性質(zhì)的探討,首先需要確定其是否為詞。從頻率標(biāo)準(zhǔn)來看,筆者根據(jù)“愛如生”數(shù)據(jù)庫對“澤障”在各歷史時期的文獻(xiàn)使用情況整理如表1:
從數(shù)量上看,“澤障”在各歷史時期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從所涉及的文獻(xiàn)類型及文獻(xiàn)內(nèi)容來看,“澤障”多出現(xiàn)在與《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有關(guān)的注疏內(nèi)容以及援引《說文》相關(guān)釋義的各類字書和韻書中。在各歷史時期,其他類型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的用例較少,目前可見兩例。《文苑英華》:“決其澤障,成我井疆。”《毛詩稽古編·小雅》:“蔓草也,而濕生焉,則亦沮洳澤障而已。”至此可將“澤障”初步判定為漢代的化石語料。
從意義標(biāo)準(zhǔn)來看,“澤障”蓋源于上文提到的“陂障”。事實上,“陂”“澤”二字在先秦時已開始連用。
①《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p>
②《晏子春秋》卷七:“征山林陂澤不專其利?!?/p>
③《呂氏春秋》卷十三:“空中之無澤陂也,井中之無大魚也?!?/p>
④《漢武帝內(nèi)傳》:“踐赤縣而游五岳,行陂澤而息名山?!?/p>
⑤《鹽鐵論》卷四:“夫?qū)こV疀A不能溉陂澤,丘阜之木不能成宮室。”
⑥《易林》卷四:“露宿澤陂,亡其襦袴?!?/p>
“陂澤”(或是澤陂)與“陂池”都指代蓄水池,且“澤”與“池”互訓(xùn)?!稄V雅·釋地》:“澤,池也。”所以“澤”當(dāng)為陂塘中的濕地?!摆椤庇执刚麄€蓄水池,所以在無特別幫助的情況下,“澤障”與“陂障”是在漢代的用法是相同的。而許慎注意到二者的細(xì)微差別,故選用“澤障”而非“陂障”。
“陂障”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國語·周語中》:“澤不陂障,川不舟梁?!薄秶Z·周語下》:“決汨九川,陂障九澤。”依據(jù)文意,此時的“陂障”為一個詞組?!摆椤薄罢稀倍诌B用蓋為同義所致,“障”字本義為“阻隔”?!墩f文·阜部》:“障,隔也?!薄摆椤北旧韼в行逼?、傾斜義,面對水時自然具有“壅塞”義(見“陂”字在漢代以前的相關(guān)語料的③④),如《尚書·禹貢》:“九川滌源,九澤既陂?!痹谶@一義項上的“陂”與阻隔義的“障”重合,因此連用。此用法沿用至漢代,同許慎生活年代相近的王延壽所著《孫叔敖廟碑記》中記載:“宣導(dǎo)川谷,陂障源泉?!睆耐x詞的角度來講,可進(jìn)一步將“澤障”判定為一個詞組。
三、“澤障”未被收錄的原因
通過在“愛如生”電子語料庫中對“澤障”及“山脅”二詞分別檢索,針對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文獻(xiàn)的使用情況,制作表2:
“山脅”在多數(shù)歷史時期的文獻(xiàn)使用頻率遠(yuǎn)大于“澤障”;運用“山脅”的文獻(xiàn)不限于《說文》等字書和韻書,還包括佛經(jīng)、詩歌、方志三類文獻(xiàn)。
①《漢書·六王傳》:“漢注作報山山脅石一枚,轉(zhuǎn)側(cè)起立高九尺六寸。”
②《華陽國志·蜀志》:“時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會江南安,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
③《大唐開元占經(jīng)·彗星占上》:“滿天下有知之士就高而居之也,無知之士流為糞土,耕于山脅?!?/p>
④《大毗婆沙論》:“命中乘彼中之有身往彼天處。至秒高山脅多聞王宮邊。”
⑤《兩宋多賢小集村·李方叔遺稿》:“云起山脅連檣去?!?/p>
⑥宋陸游《梅市暮歸》:“白云橫谷口,綠篠穿山脅?!?/p>
⑦《吳郡志·郭外寺》:“一曰歸省而至,是山有息焉之志,因放錫禪坐于山脅石室?!?/p>
⑧《游金陵雨花臺》:“微云泊山脅”“連檣去遲回”。
⑨《周文忠集》:“嘗鑿泉于山脅,號聰明泉?!?/p>
以上為由漢至宋時期的相關(guān)用例。明清時“山脅”常見于各方志文獻(xiàn),在戲曲中也偶見使用,如孟稱舜《死里逃生》:“捱過這山脅,前途少周折?!庇纱丝芍吧矫{”的使用范圍不限于字書及注疏類作品,它在諸釋例中的含義穩(wěn)定,均指向“山峽”。既然同為“陂”的訓(xùn)釋詞,為何“山脅”一詞能沿用至近代,而“澤障”則未見于各辭書呢?有如下幾個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阪(陂)”字字義的分化。依據(jù)前文,至少在許慎時期,澤障與山脅均指代坡地,其細(xì)微區(qū)別在于兩者的發(fā)生地點不同。首先,山脅指代的峽谷義為“山峽”所繼承。“山脅”兼有“山旁”與“兩山之間”兩義,同“峽”字的含義重疊;其次,“脅”與“峽”自上古起便讀音相近:二字同為葉部?!皪{”為喉音匣母,“脅”為喉音曉母,發(fā)音部位一致①。最后,由于“山脅”的含義指向“兩山所夾之物”,“峽”字指代“峽谷”的用法古已有之,西漢揚(yáng)雄《蜀都賦》:“經(jīng)三峽之崢嶸,躡五屼之蹇浐?!倍吆x重疊?!摆椤钡摹吧矫{”義分化出來專指“峽谷”,“陂”字“澤障”義的指代對象主要為“池塘”。呂叔湘在1963年針對現(xiàn)代漢語詞匯雙音化指出:“非單字?jǐn)U充的雙音詞,在組合之內(nèi)也常常被壓縮成一個字?!倍摆椤北旧肀阌小摆槌?、陂塘、陂埭、陂堰”等說法。當(dāng)單字“陂”已能完整表達(dá)“斜坡、水池”之義,出于經(jīng)濟(jì)原則的考慮,與之同義的“澤障”便逐漸被代替,成為化石語料存在各文獻(xiàn)中。
其次,是同義他字的代替作用。澤障的主要含義是隔絕池水,后來“陂”字的語義發(fā)展為專指“斜坡”或“水池”,“隔絕”義指代對象的范圍不斷擴(kuò)大,與“際、畔”兩字互訓(xùn)。因此,釋義詞“澤障”和它的語義重點“障”字可為其他同義字(詞)代替,如“湖畔、池畔、隄(堤)障、水際、邊際”。同義他字的出現(xiàn),增強(qiáng)了語義的精確性,同時對“澤障”的出現(xiàn)頻率產(chǎn)生影響。
四、結(jié)束語
《說文》中“阪”的訓(xùn)釋詞“澤障”義為池塘,包括池塘中的有水濕地與無水坡地。古代陂、池一體,往往合稱。兩者實際上是同一物體的兩種狀態(tài):有水之地為池,無水之地為陂。因“陂”字存在“邊際”義,“澤障”也可以指代岸邊。鑒于此,可將《大字典》中“阪”字的第二條義項“澤障”解釋為:“池塘中的濕地與旱地以及池岸?!?/p>
“澤障”一詞未能同“山脅”一樣流傳至今的原因在于“阪(陂)”字字義的分化。首先,由于其“兩山所夾之物”的峽谷義由“山峽”一詞所繼承,進(jìn)而“阪”字僅專指“陂池、池塘”。而當(dāng)單音詞已能完整表義后,便會減少同義雙聲詞的使用;其次,“阪(陂)”的使用對象范圍擴(kuò)大后,其含義指向“岸邊、邊際”。該義又可被“際、畔”等字所代替,進(jìn)一步影響“澤障”的使用。導(dǎo)致如今“山脅”釋義可見于各類辭書,但“澤障”僅見于各類注疏類作品、韻書及字書中,作為對“阪”字進(jìn)行解釋的化石語料而存在。
參考文獻(xiàn):
[1]王云路,胡彥.釋峽、岬、(山)脅:兼論核心義與詞義的走向[J].漢語史學(xué)報,2021(2):136-145.
[2]邵則遂,唐磊.論坡義地名詞“阪”[J].長江學(xué)術(shù),2017(1):121-128.
[3]魯洪生.詩經(jīng)集校集注集評.[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4.
[4]伍宗文.先秦漢語復(fù)音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
[5]漢語大字典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M].武漢:崇文書局,2010.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
作者簡介:鄧義超(1998—),男,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古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