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領域,“雙差”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即“學困生”與“教學資源匱乏”的雙重劣勢。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qū),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而教師面臨教學資源的局限性。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難以破解“雙差”難點,本文探討用小學學科融合教學方法來化解這一困局。
小學教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成長的重要時期,但“雙差”學生普遍在傳統(tǒng)單一學科教學中表現(xiàn)乏力。這類學生常因學科界限過于明顯,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導致學習興趣和成效均較低。學科融合通過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有機整合,突破了單一學科的限制,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關聯(lián)和應用中理解知識,提升學習興趣。
主題教學是學科融合的常見形式,通過一個跨學科的主題引領學生學習。例如,可以圍繞“家鄉(xiāng)的四季”這一主題,將語文、數(shù)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在語文課上,學生通過寫作表達對家鄉(xiāng)四季變化的感受;在數(shù)學課上,學生計算不同季節(jié)的氣溫變化趨勢;在科學課上,他們可以討論氣候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幫助學生從不同視角理解知識的多樣性與連貫性。
項目制學習是一種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將多個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個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例如,在“建造一個節(jié)能小屋”項目中,學生需要運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預算,運用科學知識選擇合適的材料,運用美術設計出小屋的外觀。通過這種動手實踐的方式,學生在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中,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還學會了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
情境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他們在實際問題中運用多學科知識。例如,在“超市購物”這一模擬情境中,學生需要計算商品的價格與折扣(數(shù)學),分析營養(yǎng)成分表(科學),并用語言進行表達(語文)。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并讓他們體驗到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學科融合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有更多的協(xié)作與創(chuàng)新。通過打破傳統(tǒng)學科分工的壁壘,語文、數(shù)學、科學、美術等不同學科的教師可以共同設計教學內容,確保各學科知識有機融合。這種合作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還能豐富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參與感。
學科融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他們在不同學科間遷移知識的能力。比如,在一個融合了數(shù)學和科學的課題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驗方法、分析數(shù)據(jù),從而發(fā)展獨立思考與綜合運用能力。這一過程使學生不僅學會了單一知識點,更掌握了如何在復雜情境中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雙差”背景下,教學資源匱乏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引入課堂,彌補教材的局限。例如,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學生可以在數(shù)學課上觀看自然科學的相關視頻,從而在更廣泛的視角下理解問題。此外,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教師制作跨學科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使學生在互動中更好地理解知識。
為了確保學科融合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及時進行教學效果評估,既要關注學生對具體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在“雙差”背景下,學科融合教學為小學教育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隨著教師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與技術手段的引入,學科融合教學將成為幫助“雙差”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涼霧鄉(xiāng)官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