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改革中,整本書閱讀教學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全新教學模式。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活躍、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整本書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開展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讀書方法具有積極的作用。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深入分析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和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逐步完善閱讀教學中的漏洞,最終實現(xiàn)以整本書閱讀教學帶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教學目標。
一、閱讀經(jīng)典作品,提升文化自信
經(jīng)典文學作品是歷經(jīng)千年凝練的文化精髓,不僅包含古代文人的心血和智慧,還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可以以我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為素材,引導學生在細讀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優(yōu)秀文化的迷人魅力,從而提升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因此,教師要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精選適合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從而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促進他們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和愛國主義意識。例如,在教學《猴王出世》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開展《西游記》整本書閱讀。這本書是明代吳承恩創(chuàng)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孫悟空跟隨菩提祖師學藝之后大鬧天宮,在如來佛祖指導下與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一起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jīng)的故事。該小說以“玄奘取經(jīng)”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經(jīng)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描繪出明代百姓的社會生活狀況。首先,教師在閱讀開展之前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云宮迅音》音樂來導入名著,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詳細研究名著的作者和相關歷史背景以及故事簡介,讓學生對《西游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了解它在我國文學長河中的意義。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閱讀章節(jié)目錄和序言部分,幫助他們對作品中的故事走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西游記》這部經(jīng)典作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如“猴王出生”“大鬧天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使學生在細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過程中感受古典名著的寫作特點和人物形象刻畫手法。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作品中的精彩語句、理解難點摘抄在記錄卡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文學修養(yǎng)。
二、借助思辨閱讀提升思維品質
思辨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對閱讀文本信息進行深入的思考、辨析并做出合理判斷的閱讀活動。這種閱讀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并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整本書閱讀因其時間周期比較長,學生很難通過自身能力保持閱讀的熱情,教師可以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針對閱讀內容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利用問題幫助學生將不同的主題進行整合,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可以保持對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例如,《海底兩萬里》是法國作家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敘述了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1866年他參加追捕獨角鯨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最后當潛水艇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不同作家對《海底兩萬里》的評價讓他們知道這部名著在世界文學史中的地位,引發(fā)學生對整本書的思考和關注。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海底兩萬里》的航行路線圖并講解這本書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特點。接著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的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艘潛艇是如何建造出來的?鸚鵡螺號的強大動力是什么?它是以什么為原料而制作的呢?書中寫了哪些海洋奇觀?書中經(jīng)典人物形象的特點是什么?”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來輔助學生進行閱讀,使之能夠對整本書的人物、情節(jié)有更加全面的認知。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作品中的主人公尼摩的人格評價,以“我眼中的尼摩船長”為主題開展辯論活動,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刻畫進行深入思考,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這種高強度的思維挑戰(zhàn)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學生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清晰、有力地闡述觀點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三、開展讀書交流會,實現(xiàn)閱讀共享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學習高效的閱讀方法和有益的閱讀內容,但是閱讀并不只是“閉門覓句”,學生需要通過進一步的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并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情感內涵和合作能力。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同時也能實現(xiàn)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的,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文化修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為此,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鼓勵學生分享、探討讀書的體驗和感悟,拓寬讀書的視野和思維角度,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共同成長和思想的迸發(fā)。例如,在教學《蜜蜂》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昆蟲記》整本書閱讀教學。這部作品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創(chuàng)作的長篇生物著作。這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的昆蟲生物著作,記錄了昆蟲的真實生活,以此表現(xiàn)出昆蟲為生存斗爭所表現(xiàn)出的靈性。教師在展開整本書閱讀之前向學生講解法布爾癡迷昆蟲的研究動因,以及他的成就和抱負。在整本書閱讀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會,如針對作者法布爾展開交流,作者為了完成這本書不畏困難地向前人的理論發(fā)起挑戰(zhàn),這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科學探究精神令人贊嘆。再如在文章中有這句話“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教師要求學生對這段話交流心得體會。學生在思考后了解到這段是運用對比的手法強調法布爾與其他科學家對昆蟲研究的不同,突出了他的研究是積極向上的,表達了作者對昆蟲的喜愛和對生命的尊重。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在讀完整本書后說出自己最喜歡作品中的哪種昆蟲并說出理由。如一個學生說他最喜歡的昆蟲是蟬,因為蟬的一生告訴人們生命是脆弱的、短暫的,所以人們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從中明白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陰,讓每一天的生活都要過得充實。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視域下,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受作品的魅力并從中學習有效的閱讀方法,為自己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來促進文學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應挑選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經(jīng)典著作,使他們在體驗其中魅力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教師可以借助思辨閱讀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思辨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讀書交流會,幫助學生完成閱讀體會的共享,實現(xiàn)共同的成長和進步。教師應當立足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深入研究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發(fā)展途徑,從而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