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
如果知道這句話出自敦煌藝術(shù)館,你會想到誰?大概會想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吧。她一生只做一件事,守護莫高窟60年。她把青春留在大漠,把畢生心血付與敦煌。實際上,樊錦詩只是萬千敦煌守望者中的一顆星。有太多人的生命故事,與敦煌、與莫高窟交織在一起。正因為有了他們,這盞絲綢之路上照亮了千年文明交融的明燈,才得以長亮不熄。
敦煌莫高窟靜臥于河西走廊深處,從4世紀開始,持續(xù)千年營造,現(xiàn)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像2000多身,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結(jié)晶。然而,由于風沙危害、雨水入侵、自然坍塌等,這些藝術(shù)瑰寶沿著時光長河行至今日并非易事。如果你了解發(fā)生在莫高窟那些關(guān)于保護與修復的故事,或許就能深刻體會這種不易。他們守護的是藝術(shù),更是歷史的真實。
“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別忘記來時路,有民族苦難,有國恨家仇?!?/p>
每一次默念這句話,總會有深邃、復雜的悲痛與壓抑于心靈深處蜿蜒潛行,仿佛要穿越無比漫長的黑暗才能伸手觸到光。這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e00d5809f181540f26de4afa86be9651罪證陳列館的講解員在送參觀者離開時的旁白。陳列館的出口還真被設(shè)計成了一條隧道,左右兩邊的墻壁上,是侵華日軍用活人做實驗的認罪陳詞。沿隧道走出陳列館,就仿佛一次出“死”入“生”的過程。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qū),整體建筑像一個從空中掉下來的黑匣子,隱喻陳列館是記載真相的容器,打開黑匣子,就打開了那段被塵封的悲慘歲月。頂棚立著三座方形采光塔,是對場地北部遺址焚尸爐煙囪的類型學轉(zhuǎn)譯。曾經(jīng)的煙囪意味著生命的灰飛煙滅,如今的采光塔則是對真相的眺望、還原與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