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原文呈現
以問題之心,辟探索之路
(從標題上看,問題之心是開辟探索之路的方法或途徑,與文章內容不符。)
□山東北鎮(zhèn)中學 劉智博
近年來,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領域迎來井噴式發(fā)展。(“井噴式發(fā)展”不嚴謹。)在這種大背景下,關于人類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的問題(此“問題”和材料中的“問題”內涵不一致)逐漸更多地被人們考量。面對人工智能這種強有力到近乎“萬能”的工具,我們不禁會問: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引述材料,提出疑問,從開頭看,問題的背景界定是準確的,但其語境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答案是否定的?!皢栴}”的本質是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此句非常關鍵,可視為文眼。)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不會停止,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能阻擋這一趨勢。因而,隨著探索的加深,我們的問題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此句對原因的剖析略顯淺顯,建議進行更為深入地探討,并與后文兩段內容形成對應關系,以提升論述的完整性與連貫性。)
笛卡爾曾言:“我思故我在?!比祟愂菚伎嫉膭游?,思考外化于行動之中,便是對世界的探索。世界的未知無窮無盡,一代代人就在這樣的探索中耗盡了畢生心血。兩千多年前,孔子說出的那句“朝聞道,夕死可矣”(引用不恰當),正反映著人類對于探索的不懈追求,也反映著社會古往今來的發(fā)展趨勢。整個人類社會史,是一部不斷探索和進步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個問題被解答,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個新問題的產生。(人類的探索之所以永無止境,并非單純的論斷或公理,需要輔以詳盡論證。)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產生,“一切問題都會被解決”的聲音甚囂塵上。(這不是事實。)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在哲學領域中,有著名的芝諾悖論:已知的越多,未知的就越多。如同探索溶洞,隨著向前不斷勘測,會發(fā)現越來越多的支路與地下暗河。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大大加速我們對未知的探索,幫助我們發(fā)現更多未知,產生更多的問題。(強調人工智能的工具性,但要注意整段話的中心。)
然而,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產物,隱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是一行行的代碼,一個個的邏輯門,一次次的脈沖信號。任何一個哲學迷思,在它的體內都會被轉化為“01”代碼,用造物者飼喂給它的東西加工后,再反饋出去。這樣給出的答案,即使在邏輯上是正確的,但是仍然缺乏人性與自我意識,也沒有經過人類價值觀的考量。(這一段展現出思維的層次和深度,主要論述人工智能能力的有限性,與上一段共同論證“人工智能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這一觀點。但要注意其順序和內在的邏輯。)
因此,在未來社會發(fā)展中,人工智能不能被視作解答一切問題的先知,而應被用作探索世界的更好工具,幫助我們發(fā)現更多未知,產生更多問題(前文中并未論述人工智能的作用是幫助產生更多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文明才能永葆生機。否則,就會如同小說《贍養(yǎng)上帝》中所描繪的景象,文明在探索停滯后迅速老化,土崩瓦解。(依舊沒有論述文明為何會不停探索。)
注定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問題,是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的趨勢。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止,才是未來發(fā)展的應有之義。(結尾有些倉促,也沒有照應標題。)
升格指津
文章能夠圍繞“問題與答案”展開自己的寫作,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升格:一是需要思維嚴密,使行文邏輯更加嚴謹;二是需要深入思考,使論證更加深入;三是需要規(guī)范用語,使表達更加準確。
整篇文章在論證上浮于表面,特別是對“文明為何會不停探索”這一觀點的論證,過于草率且缺乏充分展開。為了提升文章的深度和說服力,有必要從邏輯層面或本質意義上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與分析,以全面揭示探索行為對于人類文明的深遠意義及重要價值,從而構建出更為堅實穩(wěn)固的邏輯框架。
升格作文
問題為舵,揚帆探索
□山東北鎮(zhèn)中學 劉智博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浪潮洶涌澎湃,引領著人類社會飛躍前行。當我們沉浸于人工智能帶來的便捷與高效時,一個深刻的問題悄然浮現:在智能的浪潮中,人類的問題是否會隨之消弭?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皢栴}”的本質,根植于人類對世界無盡的好奇與不懈的探索之中。探索,是人類的天性,是文明進步的驅動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份對未知的渴望與追求,都將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隨著探索的深入,我們面臨的問題非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加紛繁復雜,層出不窮。
自古以來,人類始終在探索的道路上堅韌不拔地前行。從神農氏嘗遍百草以辨藥性,到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哥倫布等航海家勇敢啟航,開辟新航路,到馬克思撰寫《資本論》,深刻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每一次探索,都是對未知世界的勇敢觸碰,都是對自我認知邊界的勇敢拓展。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闭麄€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是一部充滿勇氣與智慧的探索史,是一部不斷揭示未知、解決難題的壯麗史詩。
是什么力量驅使著人類不斷探索,即使面臨重重困難也毫不退縮?那便是“問題”。問題,是探索的起點,是思考的源泉。對問題的好奇與對答案的渴望,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人類不斷前行。在探索到認知邊界時,我們所不能解釋的現象又會勾起新的問題,這種“問題-探索-新問題”的循環(huán),正是人類知識體系不斷積累、文明不斷進步的源泉。正如《楚門的世界》中,對世界運行規(guī)律產生疑惑的楚門,不斷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了更多的疑問與未解之謎,最終沖破了桃源島的束縛,走向了更加真實與廣闊的世界。對于起初對真相一無所知的楚門而言,沒有探索,問題的解決便無從談起。而沒有問題,探索就會如同無頭蒼蠅般盲目,甚至可能走入死胡同。
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一切問題都將被解決”的樂觀論調開始盛行。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雖強,卻并非萬能。在哲學領域,芝諾悖論早已揭示了“已知越多,未知越多”的真理。人工智能雖能加速我們對未知的探索,但它缺乏人性、自我意識和情感體驗,無法像人類一樣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和意義。隱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是一行行的代碼、一個個的邏輯門、一次次的脈沖信號。當哲學迷思被轉化為“01”代碼,經過預設邏輯的加工后,所得到的答案即便在邏輯上無誤,也會因缺乏人性與自我意識,以及未經人類價值觀的考量,而難以令人信服。因此,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我們應將人工智能視為探索世界的強大工具,而非解答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在利用人工智能輔助探索的同時,我們更應保持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和深刻洞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問題必將越來越多。面向未來,以問題為舵,以人工智能為帆,勇敢地駛向未知的深海。在探索的征途中,或許會遭遇風雨的洗禮,或許會陷入迷茫的困境,但只要我們保持那份對未知的好奇與渴望,人類文明之舟必將破浪前行,永不止步。
評點:語言是思維的外化,對于新高考Ⅰ卷“問題與答案”的寫作而言,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升格前的作文雖然也展現了思辨能力,但總體來說,其思維是淺顯的,論證不夠深入,個別詞語也使用不恰當。升格后,文章從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引入,深入探討了“問題”與“探索”之間的關系,指出問題不會因科技進步而減少,反而會更加復雜多樣,強調了探索的永恒性和必要性。這一修改,增強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廣度。語言表達流暢自然,富有文采,體現了作者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