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事物如同璀璨的星辰,不僅從未黯淡,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fā)閃耀?!皻v久彌新”,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詞語,它更像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于時間的長短,更在于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持續(xù)影響力和生命力。
歷久彌新,顧名思義,即事物經(jīng)歷長時間的淬煉后,發(fā)揮了新的作用,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達到“歷久彌新”,若事物本身沒有意義可言,一潭死水,如何彌新?若事物沒有悠久的歷史,未曾歷久,如何彌新?在中華文化中,倘若沒有幾千年前深刻的道家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如何能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思想改造后用于今日?倘若沒有幾千年前祖先不斷探索產(chǎn)生的研究成果,屠呦呦如何能提取出青蒿素治療瘧疾?中國文化的璀璨與悠久,成為“歷久彌新”的堅實基礎。
然而,人們或許會疑惑,既然中華文化已如此璀璨,為何不直接沿用,而要隨時代演變不斷賦予其新面貌?原因在于,文化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時代在變,社會需求和意識形態(tài)亦隨之變遷,因此,文化亦需隨時代而調(diào)整,以更好地契合人民之所需。敦煌文化便是如此,面對歲月對壁畫的侵蝕,敦煌研究院通過研發(fā)電子壁畫和敦煌文創(chuàng),以現(xiàn)代方式讓敦煌文化重煥生機,進入公眾生活。
“歷久彌新”并非事物自然演變的結果,而是人們基于客觀事物進行的能動改造。這一過程需要人們既具備創(chuàng)造力,又心懷包容,樂于接受新事物,而非故步自封。18世紀,咖啡傳入上海,經(jīng)過上海人與上海文化的改造,喝咖啡逐漸成為一種社交方式,咖啡館既保留了西式裝飾,又融入了中式的熱鬧與煙火氣。這種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包容與融合,使上海文化在發(fā)展中不斷迸發(fā)出新的活力。
在當今時代,科技成為推動文化“歷久彌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只此青綠”的火爆,還是各大文化景點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抑或博物館推出的“線上展覽”,都體現(xiàn)了科技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歷久彌新”并非單純追求變化與新穎,而是在深刻體察社會與民情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溫度的改造??萍茧m冷,人心卻暖,只有融入人心的溫度,文化的新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歷久彌新,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體現(xiàn),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月其邁,歲律更新,讓我們共同傳承這份寶貴的財富,以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推動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評點
文章立意高遠,緊扣“歷久彌新”主題,從文化價值、歷史傳承、時代需求及科技推動等多維度進行了全面剖析,展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時代觸感。論證過程中,作者巧妙運用舉例、反問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語言流暢,引用恰當,邏輯嚴密,既展現(xiàn)了作者扎實的文字功底,又彰顯了其獨特的思考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