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椰雕
2008年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海南椰雕是以椰殼、椰木和椰棕為原料的一種傳統(tǒng)雕刻藝術,主要流傳于海南地區(qū)。海南盛產椰子,產量占全國的99%以上,這種資源優(yōu)勢為海南椰雕藝術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唐代即已出現關于海南椰雕的記載,明清時期椰雕被作為珍品進貢朝廷,贏得“天南貢品”之譽。20世紀中葉以來,椰雕技藝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了極大的提高。
椰雕制品種類很多,其中既有日用品,也有用于觀賞的工藝品,成品上雕有精致的裝飾性圖案,制作技藝十分精良。在椰殼、椰木和椰棕上施刻,成本低廉,可以變廢為寶,物盡其用。椰雕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相關技藝易于普及,很適合作為家庭手工勞動項目進行推廣,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圖為椰雕手藝人正在椰殼上雕刻。
東昌葫蘆雕刻
2008年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明清時期,作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的東昌府是魯西平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樞紐。這里舟車來往,商賈云集,繁榮昌盛達400余年。帶有當地特點的雕刻葫蘆成為運河兩岸農家重要的商貿產品。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昌雕刻葫蘆遠銷全國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保持著良好的發(fā)展勢頭,曾一度興盛。
東昌葫蘆雕刻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其材料的特殊性、題材的廣泛性、技法的獨特性和風格的多樣性在其他傳統(tǒng)工藝中實不多見,可以為傳統(tǒng)民間藝術、山東歷史文化及運河文化等研究提供重要參考。東昌雕刻葫蘆用途廣泛,既可作為日常器具、祭祀用品,又可作為工藝品、生活飾品,還可入藥食用。葫蘆上雕刻的圖案、紋樣充滿吉祥寓意,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圖為東昌葫蘆雕刻代表性傳承人王樹峰,在為村里的幾名年輕人傳授葫蘆雕刻技藝。
錫雕
2008年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錫雕也稱“錫藝”“錫器”,是廣泛流行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錫作藝術。宋代以來,錫器的使用十分普遍,錫茶葉罐、錫“湯婆子”等一批日用器具在民間廣為流行,錫作也因此成為一個熱門行當。傳統(tǒng)錫作以制造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也生產部分供奉用品。錫作工藝自成體系,主要包括熔化、鑄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裝飾、雕刻等工序和技巧,生產時按實用功能構造器物形制。成品錫器造型豐富,裝飾精巧,工藝精湛,充分體現出設計制作者的匠心。圖為錫雕匠人在制作傳統(tǒng)錫器。
濰坊核雕
2008年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濰坊核雕是流行于山東省濰坊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雕鐫藝術,它以桃核為主要材料,發(fā)展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末年。濰坊核雕有佩掛、扇墜、念珠、耳環(huán)、手串、紐扣、印章等諸多品種,創(chuàng)作時多因材施藝,充分利用桃核的自然形態(tài)和紋理來構造物象,其技藝精巧,題材豐富,形象刻畫栩栩如生,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此外,濰坊核雕還與鄉(xiāng)風民俗結合在一起,具有較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社會意義,成為民俗學和山東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對象。圖為山東濰坊工藝美術師王建學在一枚長3.7厘米、高2.3厘米的桃核上以放飛風箏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核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