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文解讀
《背影》是現(xiàn)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宛如一幅動人的畫卷,深情地描繪了父親在火車站與兒子依依惜別的場景。在這篇文章中,父愛如山般深沉,對兒子的關懷與呵護溢于言表,而作者心中對父親的感激與懷念之情更是如泉水般涌動。文章筆觸細膩,情感真摯,不僅展現(xiàn)了父子之間那份無法言喻的感情,更體現(xiàn)了作者對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珍視與推崇,讀來令人動容、回味無窮。
二、教學目標
在《背影》教學中,為了緊密貼合語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不同發(fā)展階段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我精心設計并確定了既具體又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領悟朱自清先生如何憑借深厚的藝術造詣和敏銳的生活觀察力,利用動作和語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
2.帶領學生步入朱自清先生筆下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世界,通過集體誦讀、獨立精讀以及互動式的品析討論,全方位、深層次地領悟朱自清散文所展現(xiàn)出的藝術精髓。
3.避免理論灌輸,讓學生從文本中領悟現(xiàn)代散文之魂,并深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及人文關懷精神。
三、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如何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動作描寫和環(huán)境烘托的藝術手法,將對父親的深厚感情融入離別場景的刻畫之中,塑造出一個令人難忘的父親背影形象,營造出一種深沉而感人的情感氛圍。
四、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透過細膩的筆觸感知其中蘊含的深情與意境。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交融,引人入勝——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情境創(chuàng)設與興趣激發(fā)
為了在課程的初始階段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精心設計和制作了一份內容豐富的PPT。課堂伊始,我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一首悠揚的鋼琴曲《童年的回憶》,通過這首曲子營造溫馨、懷舊的氛圍,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音樂的緩緩流淌,我使用動畫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動態(tài)地再現(xiàn)了朱自清在《背影》中所描述的火車站送別場景。動畫中,那座古舊的火車站臺與忙碌的人群形成鮮明對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父親遠去的背影。這一系列的畫面和背景音樂,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讓他們置身于那個充滿情感與揮手告別的時刻,深刻體驗到了父親送別時的不舍與深情。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在他們心中激發(fā)出了對朱自清散文的濃厚興趣以及探索的欲望,為他們之后深入地閱讀與分析奠定堅實的情感和認知基礎。
動畫結束后,我注意到學生的興趣明顯增強,他們熱情洋溢、充滿好奇。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在黑板上板書《背影》這篇文章的標題和作者朱自清的姓名,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和作者身上。隨后,我通過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h(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zhèn)),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他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為了讓學生對朱自清有更全面的了解,我還特意點名讓幾名在課前預習時已經(jīng)做好準備的學生,分享他們搜集到的有關朱自清的更多信息。這些學生紛紛站起來,補充了關于朱自清的學習經(jīng)歷、文學成就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等內容。這樣的互動不但使朱自清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而且使學生對《背影》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進一步解釋了《背影》寫作的背景和意義:這篇文章于1925年創(chuàng)作,通過回憶1922年秋朱自清與父親在浦口車站的離別,展現(xiàn)了父親深沉而微妙的愛——那種在平凡生活中悄然傳遞的情感。我引用了文章中的經(jīng)典句子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對家庭、親情和人生價值深層次思考的種子。通過這一系列的課前準備和課堂導入,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角度、多層次了解《背影》和作者朱自清的機會,不僅增強了他們對文本內容的興趣和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在情感上與文本和作者建立了深厚的聯(lián)系,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批注與整體感知——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線上互動教學
為了促進學生深度參與朱自清散文的解讀與個性化體驗,我積極推動線上互動學習模式的應用。課堂上,我利用在線教育平臺,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默讀時,直接在電子版教材上隨時添加個人注解和隨想心得。當學生讀到自己認為寫得優(yōu)美或觸動心靈的句子時,可以使用高亮、畫線、批注等功能記錄下自己對作者寫景手法的領悟,也可以上傳手寫的批注,分享自己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對“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這句進行了批注,并寫下了自己的認識:“這句細膩地描寫了父親的動作,表現(xiàn)了父親的不易和艱辛。”學生還可以對自己認為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標注,發(fā)送給教師。這種方法可以使教師更加及時清晰地獲得學生在理解本文時遇到的難點,并針對其中的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和引導。例如,很多學生對“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句所隱含的情感感到難以把握,我在課堂上針對這個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這一瞬間的情感爆發(fā)和對父親的深情懷念。
(三)我說你聽——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課堂討論
接下來,我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展了“我說你聽”的課堂討論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深入解析《背影》的語言美。為探討文章的情感深度,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師生共同確定將核心主題設定為“父愛之深”。我們通過電子白板共同構建了魚骨圖,下設分支包括動作描寫(如父親攀爬的動作)、環(huán)境描寫(如火車站的場景)、內心獨白(如作者的情感變化)等。然后,我運用在線頭腦風暴平臺,讓學生分享各自的獨特閱讀體驗和審美感悟,可以選擇的方式為直接引用文句加以解讀或抒發(fā)個人聯(lián)想,將學生的回答逐漸填充到魚骨圖中。有的學生認為,父親攀爬的動作生動刻畫了父親的艱辛和不易。有的學生認為,火車站的環(huán)境描寫營造了離別的傷感氛圍。還有的學生認為,作者的內心獨白表達了深厚的父子情感。
隨著魚骨圖上面各分支的內容越補越多,學生對《背影》一文語言美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此類實時互動工具的使用,使我能夠立刻記錄每位學生的觀點,形成可視化的學習軌跡報告,以便針對性地評估每個學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并給予個性化的反饋。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強化了學生對《背影》具體情境的討論,也鍛煉了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四)你說我寫——合作學習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深度融合
接著,我利用多媒體平臺開展了名為“你說我寫”的活動。按照強弱搭配的原則,將全班學生分為8個小組,每組5~6人。各小組內部角色分工明確:朗讀者由普通話標準、語言流暢的學生擔任,借助錄音設備朗誦文章中的關鍵段落,要求朗讀時情感與意境兼?zhèn)?;記錄者與創(chuàng)作者則利用電子設備接入在線協(xié)作平臺同步創(chuàng)作,將所聽轉化為細膩的文字描繪。我運用教學軟件實現(xiàn)實時監(jiān)控,針對不同小組的表現(xiàn)適時給予個性化點評指導。整個實踐過程中,各小組成員不僅現(xiàn)場轉譯聽到的敘述,還將其上傳云端共享,促進班級間對比學習和多樣解讀。這一教學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背影》一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貼切的比喻、感人的情節(jié)的理解,也提升了他們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并培養(yǎng)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交流能力。
(五)修辭手法的歸類與分析——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下的學習體驗深化
《背影》一文雖然以白描為主,但是作者也采用了幾種相對少見的修辭手法。在課堂上,我首先指名學生回答幾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然后提問:“《背影》全文以白描為主,但是其中也采用了一些修辭手法,大家能找出來嗎?”學生經(jīng)過討論后,指出有反問和反語。我利用在線協(xié)作平臺,投影《背影》的關鍵描繪段落,組織學生按照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每組負責一種修辭手法,分析這些段落里面哪些語句采用了哪種修辭手法,確定后親手拖拽相關語句到互動白板上劃定的不同修辭手法的區(qū)域,并用不同的顏色顯示,進行歸類總結,直觀展現(xiàn)作者如何運用藝術手法構建父親的形象和情感的深度。在活動中,負責反問修辭的小組找到了文章中的“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指出這樣寫起著加強語氣的作用,意即“我這樣大年紀的人能料理自己”。負責反語修辭的小組,找到了“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指出句中的“聰明”不是指真正的聰明,而是反語,“聰明”即“不聰明”,帶有一點自嘲的口吻,表現(xiàn)作者對自己之前想法和行為的極度懊喪。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對反問、反語等修辭手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了解了在散文中應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好處。
(六)課后作業(y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作文訓練
課后要求學生自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進行仿寫,要求應用文中的修辭手法,尤其是必須應用反問和反語,并且要做成PPT,配上在網(wǎng)絡上搜索到的與自己仿寫片段相關的圖片和音樂。下節(jié)課進行朗誦,分享自己的作品。通過這樣的作業(yè)訓練,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背影》的理解,還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多媒體制作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
六、教學反思
(一)在線批注互動
課堂上,學生在默讀文章時,通過電子版教材添加個人批注和隨想心得,對于難以理解的段落也進行了標注。這種方式使我能夠實時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特別是對于文中父親形象的描繪和情感變化的把握,學生的批注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反饋。
(二)在線歸集互動
利用在線協(xié)作平臺,我們師生對文中的動作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進行了歸納。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快速定位了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點。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對一些細節(jié)描寫理解不夠深入,課后我安排了相關的強化訓練。
(三)多媒體情境創(chuàng)設
通過播放與文章背景相關的歷史影像和音頻材料,我成功營造了20世紀初期的車站離別場景,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和情感氛圍。然而,由于時間控制不當,未能充分討論這些多媒體材料對理解文章的幫助,這一點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四)思維導圖繪制
學生通過協(xié)作繪制思維導圖,梳理了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但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者情感變化方面,我覺得還有改進的空間。
總之,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和方法的運用確實為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通過實時反饋、針對性任務設計和多媒體輔助,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背影》的理解,還鍛煉了分析和協(xié)作能力。然而,在時間分配和情感分析的深度上還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以確保學生能更全面地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日照第三實驗中學)
編輯:張俐麗
作者簡介:鄭利(1971—),男,漢族,山東日照人,大專,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