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孫頻,出生于1983年,山西交城人。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出版有小說集《松林夜宴圖》《鮫在水中央》及《疼》《鹽》《裂》三部曲等。2018年10月,孫頻的《松林夜宴圖》獲得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中篇小說提名獎”。2020年9月5日,《鮫在水中央》獲得第五屆華語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獎提名獎。2021年,孫頻榮獲“未來文學家”大獎。
評論精選
《我們騎鯨而去》是孫頻最新的“大中篇”,是思想容量和本身體量都很大的一部小說。這本書涉及今天這個時代里每一個生命的個體,每一個人在生活、生存、生命中所涉及的困境,以及遭遇這樣的困境后,又如何重新設計和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何平(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評論家)
小說指向人生和人性,關乎人在這個世界中怎么和自己相處,又怎么和自然與世界相處。
——木葉(《上海文化》編輯)
意象分析
騎鯨,是從古到今人類所能為自己寄予的一種最優(yōu)美的姿態(tài),可以與高山流水、程門立雪、青松煮白石這些高潔意象相媲美的一種意象。
騎鯨者,他身上既有古代隱士的高雅與淡泊,又有尋仙般的灑脫與自在,還有那種對赴死的通透與堅定。
“騎鯨”二字其實寄予了我本人太多的愿望與渴望。我渴望在這樣一個物質的、快節(jié)奏的、不再傾慕風骨的時代里,依然有著高潔的隱士,依然有著九死不悔的理想主義者,依然有著屬于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風骨。(孫頻)
人物及情節(jié)
中篇小說《我們騎鯨而去》寫的是一座小島上三個人的相遇。一天可以轉數(shù)圈的小島曾經有十幾個礦工的采礦業(yè),說不上繁華,至多算一個小作坊,但這個小作坊給未來的島民留下電力和通訊這兩筆重要的遺產。老周,一個前導演;“我”,一個落魄潦倒的詩人,一個離婚的孤家寡人,謀得一份守礦的差事,寄希望于離群索居的寫作,用以療傷;王文蘭,經歷過失婚、喪子、殺人、坐牢、被騙巨款。三個人無一例外都是如散落海洋的小島一樣的零余人和失敗者,卻是不同命運的樣本。
小編讀書心得精選
(1)讀而思
如果我在這座島上……
賈 "雅
首先,我要給王文蘭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希望她能在我面前大哭一場,因為她承受的悲傷實在太大了,我希望她能與自己和解,更加開心快樂地實現(xiàn)她在島上的宏偉目標。
如果我在這座島上,我要對小說中的“我”說:這座孤島對你來說不是終點,而是你人生的一個中轉,在這里完成了你內心的自我救贖,它會成為你重新出發(fā)的起點。
如果我在這座島上,我一定要看一場老周的木偶戲表演。結束后,我會為他送上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我要告訴他:愿你騎鯨而去,不是仙游也不是遁世,而是對一切的釋懷!
如果我在這座島上……
清 "揚
一定要帶一樣東西,讓我有事可做的一件東西。這樣東西其實很重要,往大了說,它應該是能安放你的靈魂的東西。像書中的三個主人公,老周有話劇,“我”有詩,王文蘭有兒子的照片、手機、化妝品、裙子等等。他們選的東西都安放了他們各自的期盼和愛好。
人性是復雜的,每個人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地活著,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內心秩序。感性地活著,也可以很單純,但從王文蘭的境遇中,我很想說,人還是需要一點運氣的。三個人中,王文蘭具有天真而強大的粗暴的生命力,也是命運最曲折的,所以她更執(zhí)拗、更虛妄,也更堅韌。
擁抱他們,也要擁抱自己,對抗生活的不幸,也抵御文明的侵蝕。在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中尋找人生的支點,活下去吧。
2.異想天開式
如果我在這座島上……
彭怡雯
第一天,我坐著船,帶著我的手機,我的響鈴卷,我的羊肉串,我的狗,還有在上島前一天才到的網購?;晟?,上島了。
第二天,我精心布置我的房間,布置成我喜歡的東南亞海島風。我找尋各種島上的貝殼、玻璃瓶子、樹枝、木頭,我可能會像《我們騎鯨而去》那本書里的王文蘭一樣亢奮,感到新奇。我丟掉所有跟現(xiàn)代有關的物品,我想用樹葉編成衣服穿,徹底成為野人。
第三天,在這兒待了兩天的我除了和狗說說話,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我家狗也不回應我,因為它是個啞巴。我只能和自己腦子里的小人對話,和它一起思考人生。我把腦子里前二十年的經歷像幻燈片一樣播放了一遍,匯聚成人間真理的兩個字——活著。
第四天,我開始想念與人對話的感覺,響鈴卷也滿足不了我了,好看的草編裙現(xiàn)在也顯得黯淡無光,我撿起我丟掉的現(xiàn)代物品,帶著我的狗準備離開。我給自己的理由是我不想吃掉我的狗,在島上生活久了,我漸漸覺得我本來就已經在島上了,最后我發(fā)現(xiàn)我這個i人也是個需要交流的i人。
兩年后,我又帶著我的手機,我的響鈴卷,我的狗,上島了……
如果我在這座島上……
聶艷宏
我會帶兩本書:《道德經》和《莊子》。為什么帶這兩本書呢?是因為它們展現(xiàn)出對外界事物不私加干預的態(tài)度,并努力展現(xiàn)生而為人的價值?!暗婪ㄗ匀?,無為而治”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的人生態(tài)度?!凹葋碇?,則安之”,作為一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我凡事會想到最壞的結局。因為如此,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反而會做得較為得心應手。既已上島,那最壞的事兒也不過如此了。有這兩本書做伴,島也就變成我的樂園。
3.啟迪心智式
編輯書評
我們必將聯(lián)通心靈之島
■ 肖 堯
主角老周
故事中的“我”代表的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普通人。而老周,這位前導演,代表的是“騎鯨者”,也是小說真正要塑造的“主角”:
首先是他在島上有自己的事業(yè),就是在他的“世界劇場”排話劇。他一共給“我”和王文蘭演了6部話劇。他和他的“世界劇場”是一體存在的。這是這個人物或者說藝術家最鮮明的標簽。
其次,他漠視權力關系并有著透徹認知。老周的口頭禪是什么?小說中出現(xiàn)了至少四五次?!澳氵€是沒有想明白呀!”老周對所有在“我”看來不解、無解的問題都這樣勸解,彰顯或者說揭開了人物原本的精神層次。這句話的反面,就是老周對自己的自信——我是想明白了一切的人,就堅定地這樣過。這樣直擊本質的存在本身很高大,很有生命力。
最后,對人類文明的堅守。人類失去社會性是一個什么概念?就是為了生存,有的人會不擇手段,弱肉強食。小說末尾,因為一場寒潮,補給船遲遲不來,最后王文蘭和“我”為了生存,聞著“奇異而可怖的香味”,“最終求生欲占了上風,我也終于吃了一塊肉,在把那塊肉放進嘴里的一瞬間,恐懼感忽然消失,我感覺自己回到了真正的蠻荒時代……”這個時候,老周是什么選擇呢?“老周始終沒有動筷子,也沒有說話,就那么坐在一旁,安詳?shù)乜粗覀儭??!拔摇焙屯跷奶m代表人類退回到了蠻荒時代,老周則代表文明時代。他代表的是一種風骨,一種經過文明洗禮的氣質,一種“騎鯨而去”的決絕和灑脫。
聯(lián)通“島嶼”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這世上,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離得再近也無法連成一片陸地。”
約翰·多恩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中又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p>
看似矛盾的兩句名言,但各有傳播,聲震山野。在書中,我們既感受到老周、“我”、王文蘭這三個人物,作為三座“孤島”獨立存在,又在他們互相之間的交往、聯(lián)結中體會到“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的深刻內涵。
三座“孤島”,互相不理解。但另一方面,人需要人,所以,人跟人的交往既是需要,也是必要。即使在交往中有矛盾、摩擦,也總會聚攏。“我”最后還是重新融入與老周、王文蘭的交往中,也給出了深陷現(xiàn)實世界中的我們每個人解脫(解決問題)之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聯(lián)通心靈之島,讓人和人某一部分相通,某些行動一致,并不難辦??赐晷≌f,就像是去永生島兜了一圈,而最終能夠想象在文明傳承鏈條上的當代人“騎鯨”而去的優(yōu)雅和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