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是山西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以及河北省等寒涼地區(qū)的傳統(tǒng)面食,因其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多種微量元素,而且熱量偏低,故也是“糖人”及追求健康的人士偏愛的主食之一。在內(nèi)蒙古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迎風十里莜面香”,其好吃程度可見一斑。莜面可以制成窩窩、魚魚、墩墩、饸烙等多種形式,烹飪手段也不拘一格,蒸、炸、汆、烙、炒都可以。
從古至今,莜面有不少追捧者,唐高祖和康熙帝吃過莜面后都“龍顏大悅”?,F(xiàn)代作家、美食家汪曾祺老先生更是在小說《七里茶坊》里給予了莜面極高的評價:“不大一會,莜面就蒸熟了,屋里彌漫著白蒙蒙的蒸汽,很暖和,叫人懶洋洋的,可熱騰騰的窩窩已經(jīng)端到炕上了……剛出屜的莜面,真香!我一輩子很少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
莜面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其中有一種說法被廣泛流傳。相傳漢武帝時期,漢軍與匈奴交戰(zhàn)頻繁。漢軍深入匈奴領地后,糧食補給經(jīng)常被匈奴士兵切斷。為了保證漢軍沒有后顧之憂,漢武帝便命令就地墾荒,種植農(nóng)作物。不過,士兵們很快發(fā)現(xiàn)中原的大多數(shù)作物都不適應當?shù)貧夂?,無法生長。正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時,一個叫莜司的農(nóng)事管理官員無意間看到山中有一種隨處可見的野生植物,它的秧苗像芨芨草,籽實像小麥。他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把這種植物的籽實磨成面粉后做熟,品嘗后味道還不錯。于是107f8c3f44e1575bd155e34d0b68bb95fddb8c9acfa20644d8c853e53dc59218,他就開始培植這種植物,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這種植物喜寒涼、耐干旱、抗鹽堿,且生長期短,無論是山坡、路旁、草甸,都能生長。實驗成功后,士兵們立刻開始大面積種植。有了充足的糧食補給,大漢的軍隊勝仗連連。后來,為了表彰莜司,這種植物就被命名為“莜麥”,而莜面就是莜麥磨成的粉。
記得我小時候,家里隔三差五就要吃一頓莜面。每當晚上放學回到家,一進門就看見昏黃的燈光下,灶臺上的大鐵鍋里咕嘟咕嘟地燉煮著莜面的蘸湯汁,有時是羊肉蘑菇湯,有時是酸菜土豆湯,不論是葷是素,屋子里都會充滿濃濃的香味。母親則在旁邊忙著搓莜面窩窩、魚魚,有時還會包莜面餃子,此時我的肚子早已咕咕大叫,于是顧不上寫作業(yè)就急切地催促母親快點將已做好的成品蒸熟。當蒸熟的莜面窩窩上桌后,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大快朵頤,不一會兒的功夫就吃完整整一大鍋。腸胃被填滿后,身上暖暖的,心情也變得快樂無比。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作為一個在外地漂泊多年的中年人,飲食習慣早已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可莜面對我來說卻始終難忘。每吃一次莜面,我就會被時間帶回那個灶臺旁,又變成了那個坐等開飯的柔軟而單純的小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