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的河流中,有各種魚兒;在人體內流淌的生命之河中,有各類血細胞。除了熟知的紅細胞和白細胞,還有一種不可或缺的血細胞——血小板。血小板是血管的“修理工”,主要職責是參與凝血和止血的過程,在血管受損時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封堵傷口,防止血液過度流失,肩負著維護血管完整、預防出血的重任。受傷出血通常是意外,血小板好似發(fā)揮作用的機會也不多,但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卻不能少,否則可能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癥狀。血小板數量減少本身也是一種疾病,被稱為血小板減少癥,本文將全面介紹這種隱匿的疾病,幫助讀者了解血小板減少癥,關注血液健康。
● 認識血小板
1.血小板的前世今生
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多功能造血干細胞分化而來,通過骨髓造血組織中的血竇進入血液循環(huán),誕生過程需要8—10天。血小板長大后體積非常小,直徑只有2—3微米,沒有細胞核,只有細胞質和細胞膜,形狀各異,可以變形,還可以伸出偽足,壽命只有7—14天,在脾臟中或被免疫系統(tǒng)清除,進行“更新?lián)Q代”。
2. 血小板的功能
(1)黏附功能:在血管受傷處,血小板的受體與受損血管壁上的特定分子結合,可契合地黏附于血管內皮下組織或其他組織表面。
(2)聚集功能:出血時人體內會釋放一種叫作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物質,通知血小板迅速前來聚集,通過與其他血小板和血液中蛋白質的結合,形成穩(wěn)定的血栓,有效地堵住出血部位。
(3)收縮功能:血小板可使血凝塊收縮,并加固血凝塊,這樣有利于傷口的縮小和愈合。
3.血小板的數量
在血常規(guī)的檢查報告中,就有血小板數量這個指標,健康情況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計數參考范圍為(100—300)×109/升,當血小板計數低于100×109/升時,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癥。血小板減少意味著血液的凝固能力減弱,增加了出血的風險,這種風險隨著血小板計數的降低而加劇,當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升時,皮膚、黏膜出血的風險顯著增加;低于20×109/升時,可出現(xiàn)自發(fā)性出血;低于10×109/升時,有高度內臟出血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
● 微觀世界的警報
1.出血是最直觀的表現(xiàn)
(1)皮膚出血:血小板減少癥常見的癥狀是皮膚上出現(xiàn)出血點、瘀斑或紫癜,這些出血的點、斑多為紫紅色,形態(tài)不規(guī)則,可出現(xiàn)在面部、四肢和軀干的任何部位。
(2)黏膜出血:黏膜處血管脆弱,血小板數量減少時血管容易受損出血。鼻腔、牙齦等黏膜出血也是血小板減少癥的常見癥狀。
(3)內臟出血: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癥可導致消化道出血(表現(xiàn)為嘔血、黑便)、泌尿道出血(血尿),甚至顱內出血。顱內出血尤其危險,可導致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是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常見的死亡原因。
2.伴隨其他全身癥狀
除了出血傾向,血小板減少癥患者通常伴有發(fā)熱、乏力等癥狀,發(fā)熱一般伴隨出血出現(xiàn),發(fā)熱程度不一;乏力感則持續(xù)存在,休息后也難以緩解。當血小板減少到一定程度,或長期減少,顯性或隱性出血會導致人體貧血,影響血液的運輸功能。各組織所需的營養(yǎng)和氧氣依賴血液輸送,在貧血狀態(tài)下,人體各組織代謝不足,可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容易疲勞等癥狀,老年人各方面功能減退,疲勞、乏力癥狀尤其明顯。
● 正確應對血小板減少癥
1. 減少原因復雜
(1)血小板生成不足: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細胞生成不足,包括血小板。
(2)免疫功能異常:免疫系統(tǒng)過度“敏感”,將血液中的血小板當作外來抗原,產生抗血小板的抗體,導致血小板被破壞,數量減少,如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3)感染與炎癥:炎癥介質和炎癥細胞增多,激活凝血系統(tǒng),使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和抗凝血機制被抑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
(4)藥物因素: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抗凝血藥、抗腫瘤藥)可導致血小板減少,如惡性腫瘤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血小板減少。
2.明確診斷需檢查
雖然我們可以從血常規(guī)檢查報告單中看到血小板計數,但確診血小板減少癥,還需進行一系列檢查以明確病因,包括肝功能檢查、凝血功能檢查、自身抗體檢查以及骨髓檢查等。很多患者聽到骨髓檢查感到恐懼,但這是明確是否為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關鍵步驟,也是許多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病因診斷的重要依據。
3.個性化治療
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治療方案也不同??傮w而言,治療原則包括去除病因、補充血小板支持治療,以及針對病因的特異性治療。
(1)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首選糖皮質激素治療,大部分患者通過治療可取得較好效果。病情嚴重或激素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輸注丙種球蛋白、脾切除,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等。
(2)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治療,感染引起者積極控制感染;藥物引起者停用相關藥物;脾功能亢進者可考慮脾切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或白血病患者可進行化療或造血干細胞移植等。
(3)一般治療:對于血小板計數略低于參考范圍并且無明顯出血傾向的患者,可暫不治療,定期復查即可。但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劇烈運動或高風險活動以減少意外傷害導致的出血。
4.預防為先護健康
預防血小板減少癥需保證均衡飲食,攝入足夠的鐵元素、維生素B12和葉酸以促進血小板生成;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規(guī)律運動促進新陳代謝,不斷“更新”血小板;積極治療相關疾病減少其對血小板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