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基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資源提升寫作水平。這包括指導學生運用各類軟件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運用思維導圖來優(yōu)化行文結構,利用互動截圖細化人物描繪,以及通過線上線下混合評價活動促進評價的全面性和深度。如此,不僅能更好地組織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 寫作教學 高中語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設立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guī)律,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yǎng)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因此,本任務群的教學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利用多元媒介進行信息的獲取、整理、分享,并借此契機全面提升讀寫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深入研究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運用媒介工具,收集寫作資料、拓展寫作思路、提升表達能力,并進行科學的寫作評價。本文聚焦《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設計“英雄人物”主題小說創(chuàng)作活動,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
siTnV9cII6tXmG07TCaTMoB5pY706uVJ70FT/sogPSY=一、軟件助力,豐富主題素材
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熟練運用搜索引擎等工具,廣泛搜集與創(chuàng)作主題相關的材料,為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數據庫軟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科學分類與高效管理。此外,鼓勵學生通過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平臺等學習借鑒他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為自己的寫作提供靈感與參考。
素材可細分為文學知識類、好詞好句類及創(chuàng)作經驗類三大類。對于文學知識類素材,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圍繞“英雄人物”主題,搜集如“古代將士服飾”“武術知識”“武器介紹”等方面的資料,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感與生動性。對于好詞好句類素材,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數據庫軟件進行整理歸納,設定關鍵詞標簽,便于快速檢索與引用。例如,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提煉“林沖”“動作描寫”“果敢”等關鍵詞,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這些關鍵詞整理相關詞句。至于創(chuàng)作經驗類素材,教師可鼓勵學生瀏覽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平臺上的寫作心得與名著評論,總結提煉后融入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二、思維導圖,優(yōu)化行文結構
借助軟件工具,學生可以輕松繪制思維導圖,以直觀展現文章結構與構思過程。教師應在學習任務群中設置專項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總結歸納經典作品的文章結構,分析其構思的巧妙之處,并嘗試將所學應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
在創(chuàng)作“英雄人物”主題小說前,教師可先安排學生深入解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并繪制該作品的思維導圖。以時間順序梳理故事的發(fā)展脈絡,并在每個節(jié)點上標注主要人物及其行為。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抽繹出小說常見的行文結構——“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并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嘗試。例如,可引導學生思考在“開端”前增設“引子”以介紹背景信息,或嘗試采用倒敘、插敘等手法來打破常規(guī)結構,增強作品的吸引力與可讀性。通過交流探討與反復調整思維導圖,學生可逐步設計出既新穎又合理的文章結構框架。
三、互動截圖,細繪人物神韻
互動截圖教學是指引導學生跨越媒介界限,通過賞析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片段,捕捉并截取展現人物形象的瞬間,隨后對照文本中的文字描述,深入體會如何將視覺畫面轉化為細膩的文字表達,從而精準描繪人物細節(jié)。此后,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享各自選取的截圖,并嘗試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再現截圖中的場景與人物情態(tài)。
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推送《水滸傳》相關影視片段,要求學生聚焦林沖得知陸虞候密謀內容前后的面部表情變化,探討演員如何通過細微的表情演繹人物內心的波瀾,再與原著文字相對照,分析如何準確展現人物性格的轉變。學生發(fā)現,林沖在得知密謀內容前顯得淡然自若,面容平和;而獲知真相后,則痛苦與憤怒交織,表情逐漸變得兇狠。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找文本中對應的細節(jié)描寫,如“一手拽開廟門,大喝一聲:‘破賊那里去!’”等,讓學生體會“拽”“喝”等動詞如何生動刻畫出林沖的果敢與憤怒,以及語言細節(jié)如何加深這一情感的表達。隨后,鼓勵學生分享各自的人物特寫截圖,通過猜測、描述截圖中的情境與對話,練習細節(jié)描寫的技巧,進而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刻畫出更加鮮活的人物形象。
四、雙線并進,推進縱深評價
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中,教師應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多元評價活動。線上評價鼓勵學生上傳作品,邀請同學、家長及網友進行點評,廣泛收集反饋意見,為作品改進提供方向。線下評價則通過組織作品交流會,讓學生誦讀自己的小說,并接受同學們的即時賞析與點評,促進思想的交流與碰撞。
在學生完成“英雄人物”主題小說創(chuàng)作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將作品上傳至網絡平臺,接受廣泛的評價。針對網友的質疑可選擇有討論價值的話題,總結歸納,進行線下討論,如“這篇小說寫了一個懦弱的人最后成為英雄的故事。但是人的性格真的那么容易改變嗎?這樣的人物設定是否不合理呢?”在線下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探討這個問題,推進縱深評價。先讓學生分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的性格變化——從忍氣吞聲到大膽反抗。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林沖的經典例子說明主人公的性格是可以變化的。那么,為什么網友認為此文的人物不真實呢?該如何調整?”學生互動探討,提出了不少建議,最后統(tǒng)一認為:“該作品人物變化過快,缺乏過渡?!苯處熆芍笇W生從這個角度入手修改。雙線混合的評價模式比較自由,學生可以在線上溝通中接受多元反饋,在線下溝通中碰撞思想,展開辯論探討。這樣的評價方式更靈活自由,教學效果也更好。
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實踐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多種媒介和語言輔助工具的使用方法,還學會了如何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并應用于寫作之中。教師應積極構建跨媒介學習共同體,豐富寫作教學手段,助力學生全面提升讀寫綜合能力。
[作者通聯:江蘇省東海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