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省體育與健康課程“四化”轉型中,“教法學法問題化”是在教學中確定“關鍵問題”和“設置問題”,是對“教什么”的總結和“怎么教”的展開。“關鍵問題”要根據(jù)運動項目的特征、運動技術的功能以及大單元教學等具體確定;“設置問題”是在了解學生運動經(jīng)驗和認知的基礎上,圍繞“關鍵問題”,借助“真情景”層層追問,讓學生思考學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從而逐步提升學生對運動技能的認知。
關鍵詞:四化;問題化;關鍵問題;設置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10-0036-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理念中提出要落實“教會、勤練、常賽”[1]。浙江省教育廳體育教研室提出“四化”課堂轉型,即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評價精準化。其中,“教法學法問題化”中的“問題”有兩層含義:一是“教法問題化”是指在教學中確定“關鍵問題”,即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術中的關鍵點,這是“教什么”的具體核心內容;二是“學法問題化”是指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練情景,在小組合作和探究中以問題任務的形式,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運動技術“為什么學”“怎么用”。因此,“問題化”既是每節(jié)課“教什么”的核心,又是學生“怎么學”的具體過程,是評價精準化的前提,在“四化”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四化”課堂轉型的關鍵點。本文嘗試對“關鍵問題”和“設置問題”如何確定進行探討,以期為一線體育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一、“關鍵問題”確定的策略
學習運動技術的目的是要在比賽中進行運用,來發(fā)揮運動技術的功能?!瓣P鍵問題”是在大單元、結構化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確定的每節(jié)課教授的關鍵技術要點和知識,是“教什么”的聚焦點。因此,要從運動項目的特性、運動技術的功能以及大單元教學安排確定具體“關鍵問題”。
(一)運動項目的特征是確定“關鍵問題”的前提
教師對運動項目特征的認識和理解是教授運動技術的前提,是確定“關鍵問題”的基礎。如在足球、籃球等同場對抗的運動項目中,進攻技術、戰(zhàn)術的運用大多是為了在防守的情況下和隊友形成局部多打少場面,從而創(chuàng)造出得分空間。運動員要根據(jù)場上隊友和對手不斷變化的情況,瞬間做出合理的運動技術或行為。因此,開放性運動項目的特征總結為以下幾點:1.運動員的行為或運動技術的使用是根據(jù)臨場情況而定,不是事先決定好的;2.運動員在使用某種運動技術前有多種選擇;3.做出某種運動技術或行動決定的速度至關重要;4.相比封閉式運動項目,開放式運動項目更強調運動結果的準確性而非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性。因此,在教授技術動作時,要充分考慮到運動項目的特征,才能將學到的運動技術運用到具體比賽中。而“關鍵問題”是在大單元的結構化教學中確定所教授的運動技術使用的關鍵知識點或技術環(huán)節(jié)。對運動項目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師分析運動技術價值功能,更加準確地結合運動技術關鍵環(huán)節(jié)確定“關鍵問題”。
(二)運動技術的功能是確定“關鍵問題”的基礎
運動技術的學習應指向運動技術的功能,圍繞運動技術的功能確定“關鍵問題”。如,籃球運球大多是在對手防守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進攻空間,其功能有以下幾種:1.運球后創(chuàng)造投籃空間;2.吸引防守人,為隊友創(chuàng)造空間;3.在擺脫不了防守的情況下尋找傳球角度。在教授運球技術時,根據(jù)運球技術功能確定的“關鍵問題”,能讓學生學會在不同防守情況下使用不同的運球技術達到創(chuàng)造空間的目的,既讓學生知道學的“是什么”“為什么”,又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怎么用”,才能在比賽中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運動技術,真正地掌握運動技術。
如,“創(chuàng)造投籃空間”和“吸引防守人員為隊友創(chuàng)造空間”兩種不同功能的運球“關鍵問題”是不同的:前者需要不同運球組合快速變化,讓防守人的變向跟不上運球速度,不論是過人后的急停跳投還是探步運球后跳投,“關鍵問題”是運球的急起急停;而后者則需要一定節(jié)奏,當防守人員過來包夾時及時將球傳給切入的隊友,其“關鍵問題”是如何吸引對手和及時傳球。
(三)大單元教學是確定“關鍵問題”的落腳點
運動技術從學習到運用需要一段較長的持續(xù)學習時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學習時期的“關鍵問題”也會不同。大單元教學從內容和結構上對課時和單元進行“學、練、賽”構建,不僅從時間上滿足了運動技術持續(xù)學習的需求,也從“學、練、賽”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上保障學生運動技術的學習,是運動技術從學習到運用的必要措施。因此,運動技術的“關鍵問題”落腳在“學、練、賽”的大單元教學中,才能使運動技術在比賽中得以運用。
每節(jié)課的“關鍵問題”還應根據(jù)大單元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具體確定。大單元教學應包含“學、練、賽”三部分,是運動技術的學習、練習和運用三個階段。表1是根據(jù)《課標標準(2022年版)》水平四籃球項目設計的大單元教學,其“關鍵問題”是根據(jù)籃球項目的特性和傳接球的功能以及運動技術學習進度而確定的。
如,學習部分“無球切入”教學的“關鍵問題”是:假動作,突然變向加速是根據(jù)籃球運動需要擺脫防守人往籃下切入創(chuàng)造接球空間所確定的;練習部分“掩護切入”是:掩護人時機、位置、動作;切入人突然加速、角度、路線是和隊友擺脫,創(chuàng)造接球空間;比賽部分“策應下無球掩護”則是三人配合創(chuàng)造接球空間。因此,落腳在“學、練、賽”大單元教學的“關鍵問題”能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運動技術。
二、“設置問題”的路徑
根據(jù)“關鍵問題”創(chuàng)設相應練習情景和“設置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主動的思考、探究,能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良性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設置問題”要根據(jù)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認知水平,再根據(jù)“關鍵問題”創(chuàng)設的練習情景中進行。
(一)圍繞學生的運動經(jīng)驗、認知水平“設置問題”
“設置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帶著問題在“學、練、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小組合作和主動思考。但是問題過于淺顯,達不到目的,而過于深入,若學生沒有相應的運動經(jīng)驗和認知,則難以解決問題,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習的積極性。如,表1“無球切入”教學時,若將問題設定為“不同方式切入運用的場景有何區(qū)別?”則會由于學生缺乏運用經(jīng)驗的學習而無法進行總結、回答。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運動經(jīng)驗和運動認知,設置難度適宜的問題,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又能讓學生運用以往的運動經(jīng)驗和運動認知解決問題,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針對“關鍵問題”,拓展深度思維
針對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逐層深入地“設置問題”,能讓學生明白“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用”。如表2是根據(jù)大單元“無球切入”教學的關鍵問題“假動作、突然加速”設置的問題。“學”的環(huán)節(jié)是:橫切、斜切、縱切不同的切入方式。將問題設置為“切入時怎么做假動作,如何加速擺脫防守?”即“切入是什么”,讓學生明白不同路線如何擺脫防守和怎么加速的動作;“練”的環(huán)節(jié)問題是“如何根據(jù)防守的站位選擇合適的假動作和切入方式?”目的是利用結構化的教學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切”,總結不同切入方式的功能;在“賽”的環(huán)節(jié)是3v2比賽,要求不運球、傳球3次以上才能投籃。“問題”是:“什么時候切入比較容易、切入后沒接到球怎么辦?”目的是讓學生思考“怎么用”切入的問題。從“學”對運動技術概念性的認識,到“練”對技術功能的討論,最后“賽”是對技術怎么用的實踐。在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只有圍繞“關鍵問題”層層“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更加主動、深刻地理解運動技術,進行提升運動技能。
(三)借助“真情景”,探討“真問題”
運動技術的運用是要基于觀察、分析比賽情景,結合運動經(jīng)驗決策,并在有壓力的情景中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學中要借助比賽的“真情景”,設置“真問題”,讓小組帶著“真問題”學練。如在教籃球無球切入時,可以設置不同類型的防守隊員(高大型、敏捷型、力量型)和后衛(wèi)、中鋒等不同類型在球場不同位置的傳球人,模擬從不同球場位置切入等場景,設置如何根據(jù)傳球人選擇切入時機、路線,如何擺脫不同類型的防守隊員、如何配合隊友切入“真問題”。讓學生學會觀察場上隊友、對手,并綜合自己的運動技術掌握情況,快速地做出決定并積極執(zhí)行。因此,只有在“真情景”中設置“真問題”,才能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探尋運動技術在比賽情景中如何運用,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認知。
三、結論
“問題化”是“四化”課堂轉型的關鍵點。在“設置問題”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運動經(jīng)驗,設置難度適宜的問題;其次要根據(jù)“關鍵問題”,逐層深入的“設置問題”,不斷拓展學生思考的深度;最后要根據(jù)真實比賽情景,設置比賽中遇到的“真問題”,學生才能真正地掌握運動技術,在比賽中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