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指導學生閱讀經典,要厘清經典的內涵,明確其文化奠基功能。教師應根據教育教學目標選擇經典閱讀的內容,使之成為良好的對話載體,以促進學生共同基礎的形成和個性特征的發(fā)展。教師需要樹立進階指導的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重讀的習慣,立足認知根基實現(xiàn)認知拓展與升級。
【關鍵詞】經典閱讀 文化奠基 進階指導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由于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深度和廣度為后世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盵1]經典能夠穿越它們源起的地域和時間,以獨特的方式,提出人類必須面對而且經常發(fā)生的基本問題并嘗試做出回答,提供具有普遍性與歷時性的探索方向。立足經典的特征,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經典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經典閱讀的奠基功能
經典不僅展現(xiàn)精彩紛呈的時空世界,還通過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等基本問題的回應,表達了人類長久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具有文化奠基功能。認識并實現(xiàn)經典閱讀的文化奠基功能,是教師科學制訂經典閱讀目標的前提。
發(fā)揮經典閱讀的文化奠基功能,首先要了解具有奠基作用的經典作品,借助這些作品明確核心的思想文化觀念,有的放矢。春秋戰(zhàn)國在繼承總結夏、商和西周文化的基礎上,各種思想百家爭鳴,成為中華文化基因的集中創(chuàng)制期,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典籍,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要素長期影響著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已經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經典閱讀的關注點和落腳點。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精神,認為人是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追求現(xiàn)實生活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意大利是人文主義文學的發(fā)源地,作為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討論歐洲乃至西方經典文學文化作品,應關注文藝復興倡導的思想理念。
“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2]1,閱讀經典作品,最先觸及時空世界中的人物、事件、場景,最先體驗作者傳遞的情感、思想;在此基礎上,探析作者對基本問題做出的回答,辨析其思想認識的價值和貢獻;再深入一步,揭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作者思想意識的文化意義與奠基作用。如此,經典作品的核心價值得以展現(xiàn),奠基功能得以實現(xiàn)。
二、經典閱讀的內容選擇
根據傳統(tǒng)書目的收錄情況,傳統(tǒng)經典可以分為八類:(1)四書五經;(2)前四史與《資治通鑒》;(3)先秦諸子;(4)其他子部書,如《論衡》《壇經》《顏氏家訓》《明夷待訪錄》等;(5)唐宋詩文;(6)其他詩文,如《楚辭》《文選》《陶淵明集》等;(7)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8)其他,如《左傳》《說文解字》等[3]。朱自清認為“經典”的廣義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2]2,這與傳統(tǒng)經典涉及的范圍大體一致。
從當代教育要求來看,上述“廣義cdb052a99258e87678071667f7013b8b57e7e22471faa7c9a220cf2fc83fd552”是在文學、文化范疇內的“廣義”,指向當代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經典閱讀有拓展范疇的必要。《朗文當代英語詞典》解釋“經典”的意涵,使用了typical、admired、distinguished、traditional四個詞語,即典型性、權威性、影響力、傳承性,從釋義角度來看,經典應該能夠對學科發(fā)揮持續(xù)引領作用,代表學科思想基礎或研究范式,受到專業(yè)學者的普遍認可,在某個專業(yè)領域產生廣泛影響力,其學術思想具有傳承價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4]11,“在指定范圍內閱讀一部學術著作”[4]12,“選擇閱讀簡明易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論文、著作(節(jié)選)”[4]25,“選擇適宜的學術著作深入研討”[4]31,基本明確了經典閱讀的選擇范圍,包括文學、歷史、科學、藝術、哲學等門類。
具體到經典閱讀的內容選擇,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共同基礎和個性發(fā)展兩個方面。共同基礎方面,閱讀目的側重于認識經典,獲得不同學科、專業(yè)領域的基本常識,了解原創(chuàng)性知識被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過程,感受作者情感的豐盈、認識的高度、思想的境界。這類閱讀內容需要教師根據區(qū)域特點、學校文化特質和學生群體發(fā)展需求,整體規(guī)劃,為學生形成穩(wěn)固的認識基礎做準備。個性發(fā)展方面,閱讀目的偏重樹立榜樣,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未來努力的方向,確立人生目標。高中統(tǒng)編教材選篇《人應當堅持正義》表現(xiàn)了蘇格拉底理性精神的全面與徹底,學生可能因此感受到理性精神的魅力,產生閱讀其他哲學著作的需求,進而持續(xù)閱讀指向同一內容領域的經典,這樣的經典閱讀有助于學生看到自己的特質,并努力將其發(fā)展為志趣。
教師應根據教育目標、課程目標確定經典閱讀的內容范疇,合理組合閱讀內容,能夠為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建立高質量的對話載體,助力經典閱讀目標的達成。
三、經典閱讀的進階歷程
基于經典閱讀的奠基功能和內容選擇,教師的經典閱讀指導應凸顯學生閱讀進階的歷程,引導學生在經典中找到“人生之書”,使其在成長過程中發(fā)揮陪伴和指導作用。
1. 梳理·提煉·概括
經典文學作品通常觸及普遍的、深刻的人性,經典科學文化論著通常揭示世界的一般規(guī)律,呈現(xiàn)觀察世界的基本思想方法。理解經典的基礎是透過信息層、感受層,抵達思想層,梳理事實、提煉觀點、概括經典成為經典的獨特價值。
《小王子》記錄了小王子與飛行員的交往、對玫瑰花的情感變化、被狐貍馴養(yǎng)的過程、走訪六顆小行星的見聞。經由基本信息的梳理,可以提煉出兒童視角下世界的美好、愛與責任對于世界的意義,“成人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如何在成人世界的生活中保有真善美等多個議題?;谶@些議題,作者引導我們思考“本真”及“堅守本真”的意義?!氨菊妗敝溉恕⑹?、物、理的本源、真相、本來面貌,葆有“本真”的人,勇于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敢于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對于需要承擔的責任、背負的風險,無所畏懼。未受到社會影響的兒童處于“本真”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尚未了解需要擔負的責任和風險。進入成人世界,了解且不想承擔責任和風險的時候,跟隨“眾人”,按照集體標準要求自己,用“眾人”接受的方式生活,遵守“眾人”制訂的規(guī)則與秩序,一般來說更容易獲得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順應還是堅守?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深刻的洞察,需要借助他人的經驗做出合理的判斷,需要知行合一,在探索中找到平衡。從多個議題中概括出人類面臨的核心問題,經典才能起到引領作用。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在歷史現(xiàn)象描述、歷史解釋方式、歷史規(guī)律闡釋等方面有別于其他的歷史著作,從作者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出發(fā),梳理主要內容—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失敗的原因;提煉主要觀點— “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系國家興亡”“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概括思想方法—擷取典型史實,揭示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fā)展趨勢。
梳理、提煉、概括的內容在不同學段有所不同,經典閱讀屬于長程學習,需要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協(xié)作完成,幫助學生多次走進同一部經典,產生新的閱讀發(fā)現(xiàn),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與見解。
2. 對比·聯(lián)結·互解
經典作品中的人物面對的場景帶有特殊性,能夠帶給讀者新鮮感,讓讀者在陌生的場景中產生新奇的感受。很多看似不同的生活場景與人物事件,背后有著共同的精神探索,一起探尋如何在人類共同的困境中實現(xiàn)突圍,學生較早接觸的經典作品可視為認知根基,以此為基礎對比、鏈接其他作品,互證互解,實現(xiàn)認知拓展和認識升級。
小學階段,《草房子》以油麻地小學為背景塑造了地域文化群像和個性鮮明的形象。小說中的很多形象都曾直面“孤獨”,如杜小康跟隨父親到遠離油麻地的蘆葦蕩放養(yǎng)麻鴨,沒有對話源頭、缺少對話情緒的情境讓杜小康飽受孤獨之苦。學生初步認識到,用強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應對孤獨,如何應對?需要在長期的閱讀進程中追問、求索。
中學階段閱讀《魯濱孫漂流記》,相較于杜小康的蘆葦蕩,魯濱孫的荒島是更為極端的情境;相較于年少的杜小康,魯濱孫采取了更為積極的行動,在孤獨的處境中充分顯現(xiàn)人的力量與價值;相較于杜小康的情緒釋放,魯濱孫的歸屬心理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盡管我目前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但也許比生活在自由快樂的人世間更幸?!?。在《老人與?!分?,學生可以看到另一種孤獨,魯濱孫“戰(zhàn)斗”的對象是自然與自身,桑提亞哥戰(zhàn)斗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相較于《魯濱孫漂流記》的極端情境,《老人與海》刻畫了極端的心境,灣流中獨自在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81天沒有收成,依然有勝利者的激情、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孤獨的“升級”,也是精神力量的升級,為學生展現(xiàn)了更為廣闊的生活經歷、認知視角。
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百年孤獨(節(jié)選)》,作品著力刻畫馬孔多小鎮(zhèn)和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詳細描述了人們?yōu)榇蚱乒陋氝M行的艱苦努力。彌漫在小鎮(zhèn)和家族的孤獨感,最終成為一種狹隘的思想,阻礙了民族和國家的進步,布恩地亞家族的成員以獨特的方式反抗孤獨,但外來文明以侵略的態(tài)度吞噬著他們,他們的種種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只好在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xù)著“百年孤獨”。馬爾克斯從文化內涵的角度闡釋孤獨感產生的緣由,表達對被排斥在現(xiàn)代文明之外的憤懣。在一部一部經典作品的聯(lián)結中,學生從情境、心境、文化語境等方面,逐層提高對孤獨的認識,深化對孤獨的思考。
每個文本都可能與若干文本有聯(lián)系,文本間的聯(lián)系能夠起到重復、強調、濃縮和深化的作用?!盎ノ男浴卑盐谋疽暈殚_放的網絡,從歷時的維度來看,先后出現(xiàn)的文本可能交匯融合;從文本與當下的文化語境來看,兩者可以互相參照。學生在對比中聯(lián)結文本,在聯(lián)結中互證互解,憑借經典閱讀,實現(xiàn)了認知的拓展與升級。鏈接文本,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的認識;聯(lián)結自身,能夠幫助學生看到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在經典的引導下實現(xiàn)思想發(fā)育和精神成長。
3. 重讀·反思·建構
經典通常達到歷史的高度,上升到理性認識,有長遠的指導意義,經得起重復引用,具有強大的生產力和生命力。經典閱讀需要重復,間隔時間較短的重復閱讀,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更多細節(jié),將注意力從主體內容的梳理轉移到段落結構、遣詞造句的安排上,在持續(xù)的關注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方法及思想方法的呈現(xiàn)方式。間隔時間較長的重復閱讀,學生常能較前次產生新的閱讀發(fā)現(xiàn),建立文本內部的新關聯(lián),感受到經典常讀常新的獨特魅力。此外,間隔時間長,學生的認識水平也在發(fā)生變化,與經典對話的能力提升了,對話的角度拓展了,建立鏈接的向度豐富了,提高了形成新的體驗與感受的可能性。
在重讀的基礎上反思前一次的閱讀,不僅可以優(yōu)化自身的閱讀過程、閱讀策略,還可以看到自己認識上的變化,由此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認知圖式。從第一學段到高中,可以設計五次《論語》閱讀。
第一學段:聽讀,完整聽一遍《論語》朗讀音頻。
第二學段:跟讀,播放一則,跟讀一則,多次重復。
第三學段:朗讀,標注拼音,學生自主朗讀,做到語音正確。
第四學段:譯讀,逐句翻譯《論語》,記錄學習收獲。
高中階段:對比閱讀,在《左傳》《戰(zhàn)國策》中選擇與《論語》思想聯(lián)系緊密的篇目,對比分析主要觀點;互文閱讀,選擇《史記》中儒家思想的典范人物,分析《論語》對他們的影響;專題閱讀,分專題討論《論語》的君子觀、英雄觀、道德觀、教育觀、學習觀,關注《論語》對中華文化觀念產生的影響。
《論語》使用日常經驗的和理性的語言,彰顯以人為中心的儒家倫理范式,其傳承性“源于孔子學派和其承繼者共同崇尚的以‘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與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5]。重讀《論語》能夠幫助學生站穩(wěn)中國文化的腳跟,反復閱讀形成的精神烙印能夠讓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清晰的認識與思考,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建構堅實的文化認知。
“教是為了不教”,重讀、反思、建構,旨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經典的意義和價值,養(yǎng)成重復閱讀的習慣,形成借助經典思考、辨析的自覺意識。閱讀經典有難度,盡管如此,也要閱讀“原典”,盡量不選用改編的版本。學生意識到經典閱讀的難度,在閱讀過程中面對困難、解決問題,錘煉意志品質,這在另一個方面體現(xiàn)出經典閱讀的意義,即促進學生知、情、意均衡協(xié)調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倪文錦.閱讀經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36-40.
[2] 朱自清.經典常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3] 王余光.論閱讀傳統(tǒng)經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110-11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鄭榮,劉煒評.“仁愛”與“神愛”:《論語》與《圣經》核心價值差異比較[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5(3):28-34.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