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個子不高,花白的頭發(fā)經(jīng)常在腦后梳一個發(fā)髻,臉上溝溝壑壑,寫滿了歲月的痕跡,一雙眼睛雖然不大,但很慈祥。那雙裹著的小腳伴著姥姥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
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跟著母親去姥姥家,有時在姥姥家住上三五天。姥姥家的村子種了很多蘆葦,所以這個村就叫“葦子園”。姥姥家有個大園子,里邊種了很多樹木,其中有棵粗壯的梨樹,我伸出雙手都摟不過來,樹冠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每年我都會吃上又甜又脆的大鴨梨。每次去姥姥家,我都會去園子里玩,這里是我童年的樂園。
當年姥姥家境殷實。姥爺曾經(jīng)在大連工作,回山東老家后,姥爺病逝,兩個舅舅在外地工作,姥姥一個人勉強度日。姥姥上了年紀后,不愿跟舅舅去外地生活,于是母親把她接到我家居住。
姥姥是個閑不住的人。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白天,我的父母都去地里干活掙工分,姥姥除了幫著料理家務外,有空就幫著母親紡線織布。紡車在姥姥的手里不停地轉呀轉,嗡嗡的紡線聲仿佛是一首搖籃曲,夜夜伴我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看著那些棉絮在姥姥的手里變成長長的棉線,一會兒就結成一個大穗子,我好生羨慕,也要學著紡線。姥姥卻說:“小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念好書,長大了才有出息?!辈蛔R字的姥姥講不出大道理,但她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姥姥非常疼愛我。母親是個很孝順的人,只要手頭寬裕一點兒,就給姥姥買好吃的,比如餅干、糖果,但是姥姥自己舍不得吃,總是偷偷地省給我吃,希望我快快長大。
夏天酷暑難耐,在沒有電扇和空調(diào)的年代,姥姥的手里總有一把蒲扇。吃過晚飯,姥姥常常會陪我到屋外乘涼,我們坐在涼席上,姥姥邊扇扇子驅蚊,邊給我講故事。聽著《牛郎織女》《天仙配》《孟姜女哭長城》,我會在陣陣涼風中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
冬天寒氣襲人,每天晚自習放學回到家,姥姥早已給我暖好了被窩。那個年代早自習上得比較早,而家里又沒有鬧鐘,姥姥就給我當“鬧鐘”,每天都是姥姥把我從夢中叫醒。
姥姥雖然沒文化,但她性格豁達,什么事情都看得開。當我的父母因為瑣事鬧矛盾,或面對生活的壓力唉聲嘆氣時,她從不偏袒母親,總是從中調(diào)和,鼓勵父母積極地面對生活。姥姥常說的話是:家和萬事興,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姥姥在我們家住了20多年,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勤勞、豁達的姥姥在她93歲那年,也就是1991年的夏天不幸離世。當我有能力想更好地孝敬姥姥的時候,她不在了。我忘不了姥姥做的可口飯菜,忘不了姥姥做的暖和棉衣,更忘不了姥姥講的做人道理……姥姥對我的愛如春風般溫暖,如大地般厚重。子欲孝而親不待,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遺憾。
多少次午夜夢回,姥姥家附近的那片蘆葦,那個美麗的園子,那棵粗壯的大梨樹,還有姥姥和我在一起的那些溫馨的畫面,已融入我的生命,成為我最溫馨的回憶。姥姥的忌日又快到了,謹以這篇小文紀念我最親愛的姥姥。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