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輕重,不能稱。操之幼子名沖,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將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復(fù)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p>
一《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
【譯文】
曹操得到一頭大象,想知道它的體重,但是沒辦法稱出來。曹操的小兒子名叫“曹沖”,他告訴曹操說:“只要把大象放進船里,記錄水痕到達的地方。移去大象,再將其他的物體堆放到船里,使水痕到達原先做記號的地方,最后稱出物體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體重了?!?/p>
【朗讀】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輕重,不能稱。操之幼子/名沖,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將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復(fù)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p>
【解讀】
在曹沖回答之前,哪些人曾想出了辦法?曹操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有一位同學(xué)虛構(gòu)了一個叫作武亦功的將軍,加了這么個情節(jié):
大將武亦功,屠夫出身。其抱拳,出列,朗聲道:“主公,末將有一計。宰之,割之,稱之,則象重可知矣?!辈俾恫粣傊溃骸跋笠阉?,有何用?”武惶然而退。
大將武亦功,原先是個屠夫,他建議把大象宰殺之后,切割成一塊一塊,再稱一稱,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不高興了,他說,一頭死了的大象還有什么用呢?
武將的主意沒有被采納,文官的計謀是否可行呢?請看:
謀士公孫無量,先前乃賬房先生。其拱手作揖道:“主公,屬下有一法。頤養(yǎng)此象,待其老死,切而稱之,則象重可知矣?!辈俾勓?,慍道:“象齡可達百年,待其老死,你我安在否?”公孫汗?jié)裰厣馈?/p>
有個謀士叫作公孫無量,他建議養(yǎng)著這頭大象,等到它老了,死掉了,再切開來稱,就知道重量了。曹操聽了,拉下臉說:“大象的年齡可達一百歲,等到它死的時候,你我還能活在世上嗎?”公孫無量看到曹操不高興了,嚇得衣服都被汗打濕了。
【啟發(fā)】
如果把這兩個片段插入原文,故事就飽滿了,情節(jié)也豐富了,更顯出曹沖的高明了。清代袁枚認為“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文章好比山峰,應(yīng)該奇勢迭出,最忌一覽無余。因此,在揭曉結(jié)局之前,要做足鋪墊,使情節(jié)有起伏。
【寫作小妙招兒】
還有哪些人會給曹操出主意?會出些什么主意呢?曹操聽后,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請你來寫一寫,為曹沖出場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