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交替季節(jié),有一個到東北出差的機會。此時的北京“秋老虎”還在肆虐,空氣里充斥著熱浪,一動就是一身汗。在這樣的天氣里,即便是最精致的美食,也難以勾起人們的食欲。
當飛機穿越云層,降落在東北的廣袤土地上,那股子秋高氣爽的氣息,便如同一股清流,瞬間讓人精神一振,也打開了我的胃口。一下飛機,就迫不及待地去體驗地道的東北美食。
東北的火是持續(xù)的,這一年來更是持續(xù)出圈。無論是歡迎各地“小土豆”到哈爾濱旅游,還是在圈內(nèi)引發(fā)討論的吉林鍋包肉大賽,都讓我們見識到東北人的熱情和對美食的熱愛。
在北京,東北菜很是普及,但形象較為刻板,通常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字——硬。這里的“硬”,是東北菜豪邁的分量和質(zhì)樸的風味。盡管北京東北菜不乏米其林星級餐廳,卻總是不慍不火——東北人對那些精致小盤嗤之以鼻,認為不夠豪邁;外地食客則發(fā)現(xiàn)菜單上還是那些常見的名字,期待中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并未出現(xiàn)。讓米其林東北菜成為一場精致的誤會。
早聽說有家餐廳在沈陽本地開得風生水起,不禁想去看看黑土地上孕育的品質(zhì)餐飲是怎么成功俘獲本地人的。
這家餐廳開在沈陽一家高端商場的四層,從電梯上去就看到寬大的牌匾。除此之外,很難看出這是一家東北菜館。沒有大紅大綠的喜慶裝潢,整個餐廳用黑色的花崗巖貼面、灑金的線條裝飾、柔和的燈光營造出西餐廳的氛圍,就連服務員的旗袍也是黑白水墨風格。只有當服務員一開口:“您幾位,現(xiàn)在點不?”才一下被拉回到東三省的地界。
菜單是厚厚一本,跨頁的精美圖片,自豪地展示著東北當家菜,每一樣又都添加了一些高傲的資本:麻醬“手工”大拉皮、鐵鍋燉“有機”魚頭、奉天“老式”鍋包肉、“大興安嶺榛蘑”飯、“草莓”雪綿豆沙……菜譜看起來非常誘人,但是看看周邊幾桌的菜量,那可是一點沒為“精致”打折扣,每一道菜都分量滿滿。我們只有兩個人,選來選去,終于點了三道菜:風頭正盛的鍋包肉、每桌都有的豆角烀餅,還有同行的女士一進門就鎖定了的雪綿豆沙。
最先端上來的是排骨豆角烀餅,不得不說,這道菜完全沒有讓我失望。服務員沿著黑色的墻壁遠遠走來,就能看到從盤子上冒出的熱氣一路跟隨。菜品上桌,先看到的是一整塊烀餅,由一長條面盤旋而成。服務員用餐刀把烀餅一切為二,翻開疊到一起,更多的熱氣撲面而來,露出下面一整鍋的豆角和排骨。
烀,是一種烹調(diào)技法,介于煮和燉之間,通過將面餅覆蓋在菜肴之上,保持水分不外溢,讓豆角在水和蒸汽的溫柔包圍中慢慢變軟,釋放出自然的香味。面餅的制作是關鍵,需要耐心和技巧,面團要揉得恰到好處,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這樣才能在烀餅的過程中,既不失其形,又能充分吸收豆角的香氣。
品嘗一下,烀餅是奶香味的,柔軟而有嚼勁;豆角選用了東北特色的寬豆角和架豆角混合使用,散發(fā)著黑土地的清香;排骨也是優(yōu)選的小排,每一塊都帶著脆骨。這一道菜,制作得規(guī)規(guī)矩矩,每種食材的特色都發(fā)揮得恰到好處,充分展現(xiàn)了東北人對食材,當然還有對分量的尊重。
第二道上來的是重頭戲,也是我翹首以盼的鍋包肉。鍋包肉,這道源自遼寧的傳統(tǒng)名菜,以其獨特的酸甜口感和金黃酥脆的外皮,成為東北餐桌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它的做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的烹飪技藝。選用上等的豬里脊肉,切成薄片,裹上面粉和雞蛋液,再經(jīng)過油炸至外皮金黃酥脆。最關鍵的一步是調(diào)制醬汁,將糖、醋、醬油和姜蒜等調(diào)料混合,炒至糖色金黃,再將炸好的肉片迅速翻炒,讓每一片肉都裹上酸甜的醬汁。
前一陣出圈的鍋包肉大賽,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為各家廚師在創(chuàng)新上絞盡腦汁,出現(xiàn)了眾多“畫風清奇”的花式鍋包肉,麻辣、酸辣、咖喱、榴蓮統(tǒng)統(tǒng)整上。說實話,我個人還挺怕這種“創(chuàng)新”,要說改善口味、增加色澤和香氣,最多考慮一些番茄醬和芝麻的運用,可不能“萬物皆可鍋包肉”。
還好,這家做的是“老式”鍋包肉。選材依然上乘,口味上中規(guī)中矩,如我所說,加一些番茄醬增加紅亮的色澤、加入白糖熬制出黏稠的湯汁均勻包裹、再撒一些芝麻點綴,就可以讓這道菜更加精致。畢竟流傳的鍋包肉酸甜口味的來歷,就是為了迎合東三省大量的俄國客人,特別是女士們對甜味的需求。
說到這里,小小跑一下題,東北菜為什么有這么多甜蜜的菜肴?鍋包肉、玉米烙、藍莓山藥、拔絲地瓜,包括即將上桌的雪綿豆沙,在東北,統(tǒng)統(tǒng)被稱為“女士菜”??催^《鄉(xiāng)村愛情》的都知道,東北女人的地位可是相當高,以至于一家人外出吃飯,一定要點一道“女士菜”,上桌之后,也是女士優(yōu)先品嘗。若是有男人先夾了一塊,定是會被說,老爺們怎么能跟女士搶菜吃?
這道鍋包肉,無論多么甜膩,卻是餐餐必點。這道菜,展現(xiàn)的就是大東北的人情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雪綿豆沙,這道只有在東北才流行的甜品,做起來可是比雪媚娘還要復雜和精細。選用優(yōu)質(zhì)的紅豆,經(jīng)過精心挑選、浸泡、煮制、磨碎、過濾、炒制等多道工序,最終制成細膩綿軟的豆沙餡。外皮需要徒手把雞蛋清打發(fā),與浙江臺州人的“蛋清羊尾”的做法類似。據(jù)說,就是當年清朝人到臺州一帶,把當?shù)氐膹N師帶回北方,才誕生了這道別樣精致細膩的“宮廷菜”。
豆沙裹好,下鍋油炸,出鍋后撒一大勺綿白糖,主打一個“甜”。這道菜,在呈現(xiàn)上有足夠發(fā)揮的空間,潑灑的糖粉、三七分的擺盤藝術(shù),雪白蓬松煞是喜人,入口則像是在吃云朵,真正配得上“精致”二字。
這三道菜吃下來,沒有繁文縟節(jié),只有滿足和愉快。也讓我理解了東北“米其林”的妙處:不打折扣的食材呈現(xiàn)、熱鬧好看的人情味、兼容并包的品質(zhì)追求。希望高品質(zhì)的東北菜可以在全國遍地開花,打破傳統(tǒng)東北菜一成不變的“硬漢”形象。
主料:通脊肉,番茄醬,橙汁,芝麻,白糖,白醋,淀粉,蔥,姜,蒜,香菜。
制作方法:
1.通脊肉切大厚片淹入味,掛淀粉糊炸酥脆。
2.制作醬汁:將番茄醬、橙汁、芝麻、白糖、白醋、蔥、姜、蒜等放入碗中,混合均勻。
3.起鍋倒入調(diào)好的醬汁,炒至糖色金黃,濃稠后放入炸好的肉片,均勻包裹上汁液,撒上熟芝麻出鍋即可。
口味特點:色澤金黃,甜酸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