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上的淮海路辟筑于1900年,初名為“西江路”,后又稱“寶昌路”“霞飛路”“泰山路”“林森中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被命名為“淮海路”,以紀念中國共產黨在淮海戰(zhàn)役中取得的重大勝利。說起淮海路上的紅色印記,人們熟知的是淮海中路567弄6號(原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那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其實,淮海路上更早的紅色印記,是淮海中路(原林森中路)114弄鼎吉里內人稱“夏寓”的4號,為中國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所在地。
中國同盟會全稱“中國革命同盟會”(以下簡稱“同盟會”),為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巴藭氖脑~寫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場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清朝政府,而這個政府已經是帝國主義列強用來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因此這場革命實質上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保ā吨袊伯a黨的七十年》)
同盟會本部在東京,國內設東、西、南、北、中5支部,國外設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支部,各省區(qū)設分會。同盟會執(zhí)行部書記田桐在《同盟會成立記》中記下了分會長名單,“江蘇高劍公、繼章梓、繼陳劍虹、繼張魯”?!敖K高劍公”,即為字天梅、號劍公的高旭,金山張堰秦望村人。1903年,其創(chuàng)辦中國早期宣揚革命的雜志《覺民》。1904年秋,高旭赴東京法政大學留學,結識了宋教仁等成好友。他是同盟會第一批會員,也是同盟會中第一位上海籍會員。入會后,高旭與田桐、雷鐵崖等創(chuàng)辦《醒獅》月刊,成為《民報》創(chuàng)刊前的革命傳播陣地。
1905年11月2日,日本頒布《關于準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guī)程》,兩千多名留日學生回國,高旭也在其中?;販?,高旭等人先在上海市的虹口開辦中國公學。1906年2月,在西門外寧康里(今上海市方斜支路35弄)小菜場對門辦健行公學,并在《申報》上刊登招生廣告:設“倫理、國文(今為‘語文’)、體操、歷史、地理、英文、算學、博物、理化、圖畫、法治經濟、音樂”等學科,使學生達“預備直進專門學校并養(yǎng)成中學教育之資格”。據主持學校日常工作的朱少屏之子朱桐生說,其父“與高旭(天梅)、柳棄疾(亞子)、陳陶遺、沈礪(道非)、陳去?。ㄅ迦蹋┑冉匀沃v師”。他們借學校掩護傳播革命思想,發(fā)展組織;并與中國公學馬君武等、湘學社寧調元等、暴城學社秋瑾等建立聯系,使健行公學成為東南地區(qū)的革命活動中心。
據《盧灣區(qū)志》記載:“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同盟會上海分會主盟員蔡元培欲赴德留學。3月,江蘇、上海兩分匯合為江蘇分會……分會秘密機關初設距健行公學百步,原松江夏昕榘養(yǎng)病處,遂名‘夏寓’?!绷鴣喿踊貞浀溃骸拔覀冊趯W校后面租了一所房子,名曰‘夏寓’,是貯藏秘密文件的地方,也曾秘密地召集過會議。”此時,原本放秘密文件和開會的夏寓便成了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所在地。
夏寓主人夏允麐,字昕渠;原籍周浦,后遷松江;留學日本,接觸革命。1906年1月25日,夏昕渠由高旭介紹入同盟會,為江蘇分會主盟人。這位富商在健行公學任教,據《上海成人教育志》:“1906年2月13日,松江縣商界人士夏昕渠獨資創(chuàng)設商會惜余夜塾,專收各商鋪戶學徒就學,不收學費。”夏寓是夏昕渠租的房子,在健行公學后面。柳亞子詩《海上哭夏昕渠》從一側面提供了夏寓方位:“回車不為西州慟,鬼叫狐鳴萬勝橋?!背霎敃r的上??h城西門,沿肇嘉浜由東向西第一橋是萬勝橋,夏寓在萬勝橋畔,今滬上萬生橋路、方斜路處。據史料記載,“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填肇嘉浜筑路”。(《南市區(qū)地名志》)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秋日的一天,“夏寓”兩字貼在鼎吉里4號大門上,中國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秘密遷入此處。鼎吉里始建于19世紀80年代,是早期的老式石庫門里弄。弄堂不大,從淮海路進來的總弄南北縱向,連接兩條東西向橫弄;弄內石庫門住宅為三上三下或二上二下。
那么,當時原在南市華界老城廂的中國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怎么會搬至法租界呢?起因是,當時附近的健行公學因已暴露明顯的反清革命色彩而被清政府暗探盯上。風聞清政府要封查健行公學,并可能危及離學?!皟H百步之遙”(《上海名街志》)的夏寓,影響江蘇分會機關安全。據柳亞子回憶:“后來有人主張,和學校地址太近,有被一網打盡的危險,于是把‘夏寓’搬到八仙橋鼎吉里四號”。為安全,仍把“夏寓”貼門上。
當時,鼎吉里一帶是法租界黃金地,向北不遠過愛多亞路(今上海市延安東路)是公共租界,往南沒多少路是華界民國路(今上海市人民路);三界相交,活動出入方便。雖位于八仙橋鬧市圈,但鬧中取靜。鼎吉里前碎石路面的寶昌路(今上海市淮海中路)1906年新筑不久,人少車?。粚γ媸蔷G樹蔭濃的外國墳山八仙橋公墓(今上海市淮海公園);冷清僻靜。那時,弄堂斜對面還沒建巡捕房;寶昌路巡捕房(上海市淮海中路235號)要到1912年才建。
據《盧灣區(qū)志》,鼎吉里的夏寓“常住者為高旭、柳亞子和陳陶遺”。吾輩對其中柳亞子并不陌生,那是通過毛澤東所寫的詞而得知的。筆者念中學時的《語文》課本里,有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和《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其實,毛澤東另一首《沁園春·雪》也與柳亞子有關,正是他“索句渝州”。
柳亞子為江蘇吳江人,參加同盟會由高旭介紹,他叫“亞子”也因高旭常這樣稱他。他初名慰高,字安如,號亞廬;因崇拜盧梭和辛棄疾,先后改字“人權”和“稼軒”,后統(tǒng)一用“亞子”。1904年柳亞子到上海,入愛國學社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接觸革命。兩年后,入理化速成班學實用化學,想自制炸彈殺清廷大員。因患傷寒,令其赴日學陸軍未成,后入健行公學。柳亞子說:“此時高天梅先生是中國同盟會江蘇分會的會長,他在健行公學教國文,就把這學校當作了革命的機關。我加入同盟會,就在這個時候?!?/p>
高旭還介紹金山老鄉(xiāng)陳陶遺入同盟會,成其助手。陳陶遺,名公瑤,號道一;章太炎為他改名“陶遺”,意為“陶唐氏之遺民”。他曾在松江融齋師范學堂讀書,后欲留學日本但無經費。據陳陶遺后裔記述是得夏昕渠資助,陳陶遺才于1905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走上革命道路。
在鼎吉里,高旭將原在日本出版的《復報》遷到上海,與柳亞子共同編輯。陳陶遺將《復報》《民報》和《漢幟》等革命書刊拿到福州路奇芳茶樓,借喝茶出售散發(fā)。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秋,陳陶遺第二次赴日;接辦《民報》和《醒獅》。
“蘇曼殊、劉光漢也一度駐會。健行公學朱葆康、沈礪、陳去病、吳修源、瞿鉞等,中國公學梁喬山、譚心休、馬君武等,常聚此分析時局、研究發(fā)展組織、開展革命宣傳和兩校校務,分會出版《復報》,發(fā)行有《民報》等多種報刊?!保ā侗R灣區(qū)志》)
一度住過夏寓的有蘇曼殊、劉光漢等,其中蘇曼殊名噪清末民初中國文壇。他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法號曼殊;1884年(清光緒十年)生于日本橫濱,廣東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人。他集才、情、膽于一身,人稱“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1906年春,在蕪湖執(zhí)教皖江中學的蘇曼殊,假期與同事游滬杭等地,到滬時住夏寓,與高旭、柳亞子、朱少屏等相談甚歡。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在廣慈醫(yī)院(今瑞金醫(yī)院)病逝。半僧半俗三十四年,留下“一切有情,都無掛礙”八字;他所欠的醫(yī)藥費及喪葬費都由革命黨人負擔,葬于杭州孤山。
常來夏寓還有一個老外,他是1906年新任的法租界警務處總監(jiān)、上海法軍分隊指揮官麥蘭(P·Mallet);他上班在公館馬路4號(今上海市金陵東路174號)的總巡捕房(即:中央捕房)。法租界當局暗中支持同盟會,麥蘭對夏寓也予庇護。
夏寓在鼎吉里僅半年,風云突變。1907年2月,住過夏寓的楊卓林等3人策劃暗殺兩江總督端方被告密被捕,同案人供出夏寓是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高旭為首。高旭在公共租界被捕,后被麥蘭營救,陳陶遺接任分會長。之后形勢更為惡化?!肮饩w三十三年(1907),徐錫麟、秋瑾事發(fā)。清政府照會兩租界,要求通緝同盟會員,身份較顯者紛避外地。健行公學被迫解散,《復報》???,分會機關撤銷?!保ā侗R灣區(qū)志》)
那么,夏寓主人夏昕渠和高旭、陳陶遺、柳亞子三位夏寓的??椭笥衷鯓恿耍?/p>
夏昕渠:回松江老家辦清華女校,并設當地首創(chuàng)的師范科。與在上海一樣,把同盟會松江支部機關暗設校內。教員沈思齊、衛(wèi)銳鋒、顧稼軒等均為同盟會員。其主編的《醒獅》《女學生》等革命刊物通過女校在松江傳播革命。1912年2月27日,視察清華的孫中山說:“且見貴校發(fā)達情形,心甚喜悅……務望力爭推廣,成松江女學之規(guī)模,中國女學之模范?!?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同年11月6日松江宣告獨立,建松江軍政分府,夏昕渠任財政部科長。革命政權初創(chuàng)拮據,他不僅捐財錢,還發(fā)動各界捐贈。1913年夏昕渠因病去世,年僅30歲。
高旭:獲釋后回故鄉(xiāng)金山張堰辦溪欽明女校,仍以學校為掩護進行革命教育,聯絡同盟會員,引導學生投身革命。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與陳去病、柳亞子等創(chuàng)建南社……1925年8月25日病逝。
陳陶遺: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7月9日,奉命回國刺殺兩江總督端方,因被告密被捕。因證據不足,經張謇等營救,1909年8月獲釋。1912年1月,其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參議院副議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其當選江蘇省支部長。1925年冬其任江蘇省省長,兩年后辭職;任職時得悉孫傳芳將密捕柳亞子,忙派人告其脫險。1933年,其任上海市臨時參議會秘書長。抗戰(zhàn)時,其拒任偽江蘇省省長、上海市市長。1946年,其拒任上海市參議會會長,同年4月27日去世。
柳亞子:1909年與高旭等創(chuàng)建南社,被選為書記員。1911年創(chuàng)辦《警報》,1932年任上海市通志館館長。1948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兼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1949年,毛澤東邀他參加新政協(xié)籌備,出席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任政務院文教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1958年6月21日在京病逝。
1993年11月,鼎吉里等弄堂消失。4年后,上海廣場以淮海中路138號一個門牌號,囊括原淮海中路龍門路口92號到普安路口144號的全部門牌。昨日鼎吉里位置,在今上海廣場南側偏西近普安路。筆者建議:138號門前可立塊銘牌,讓人們知道——百余年前,為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有一批革命者冒著生命危險在這里默默奮斗過……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