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地面觀測資料、高空觀測資料、雷達資料及ERA5再分析數(shù)據(jù)對青海省東北部一次典型雷暴大風為主的強對流過程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1)該雷暴大風過程發(fā)生在前期天氣晴好、不穩(wěn)定能量累積、高空短波系統(tǒng)東移引導冷平流疊置在低層暖區(qū)上,且受低層低渦、地面中尺度輻合線觸發(fā)而產生。(2)探空特征:西寧站溫濕廓線呈“喇叭口”結構,且溫度廓線與干絕熱線接近平行,DCAPE顯著增大等特征均對雷暴大風有明顯指示意義。(3)物理量特征:水汽通量散度及垂直速度的大值區(qū)與衛(wèi)星云圖的新生對流相匹配,雷暴大風出現(xiàn)在水汽通量大值區(qū)的擴展方向。(4)干冷平流特征:此次過程干冷空氣層結深厚,干冷空氣受槽后偏北氣流引導,向東南方向移動,15:00西寧市、海東市最高氣溫>26 ℃,地面比濕>10 g/kg,干冷空氣進入前側暖濕區(qū)域配合地面輻合線觸發(fā)對流天氣生成。
關鍵詞:雷暴大風;干濕平流;陣風鋒
中圖分類號:P45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7–0-03
2023年6月27日12:00~20:00,青海省東北部自西向東出現(xiàn)了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瞬時極大風速出現(xiàn)在西寧城西植物園,風力為10級(25.5 m/s)。有4個站累計降水量≥25 mm,最大降水量為46.3 mm,出現(xiàn)在互助林川鄉(xiāng)政府。有4個站小時降水量≥20 mm,最大小時雨強為35.4 mm,出現(xiàn)在西寧市城北大堡子鎮(zhèn)。
1 研究數(shù)據(jù)與研究方法
1.1 數(shù)據(jù)
常規(guī)地面、高空觀測資料、探空資料、雷達資料及ERA5再分析數(shù)據(jù)。
1.2 研究方法
使用ERA5再分析數(shù)據(jù)對此次雷暴大風為主的強對流天氣過程進行分析,主要通過計算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干濕平流和溫度平流等物理量,分析其時空變化特征。
2 結果與分析
2.1 環(huán)流背景和影響系統(tǒng)
500 hPa,6月26日20:00,副高位于華南沿海地區(qū),584 dagpm位于青海省青南地區(qū),青海省東部處于脊前西北氣流中,天氣晴好,氣溫上升,6月26日西寧海東最高氣溫≥25 ℃,不穩(wěn)定能量累積。6月27日08:00,500 hPa青海省上游中緯度環(huán)流較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部至青海省海西西部一線存在短波槽,配合有冷平流輸送。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河西走廊中部有短波擾動。在高空系統(tǒng)作用下,底層系統(tǒng)加強,槽后偏北風進一步加強。584 dagpm較前一時次南落,青南地區(qū)處于584 dagpm外圍西南風中,西南風北界位于西寧市附近。青海省東北部處于西北風與西南風風向輻合區(qū)。
700 hPa,河西走廊西部有短波槽擾動,同時配合有溫度槽。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河西走廊中部有低渦發(fā)展,與500 hPa短波擾動位置相近,低渦后部偏北風(≥8 m/s)將上游冷平流向東南方向輸送。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甘肅省南部—青海省東北部處于暖脊中,且該區(qū)域T700~T400≥30 ℃,存在上冷下暖的不穩(wěn)定層結。在地面圖上,6月27日15:00,海北地區(qū)有一雷暴云團觸發(fā),西寧、海東市受負變壓控制,后期雷暴高壓沿變壓梯度向東南方向移動影響西寧、海東市,雷暴云團的移動與地面輻合線的移動相對應。
上述分析表明,高空低槽、低層低渦和地面中尺度輻合線是此次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tǒng)。高空冷平流疊置于低層暖區(qū),為強天氣發(fā)生提供了不穩(wěn)定條件。500 hPa西南氣流有利于水汽輸送和補充,利于強對流的發(fā)展和維持。
2.2 雷暴大風成因
2.2.1 大氣不穩(wěn)定性
6月26日20:00西寧站探空顯示(圖略),CAPE達261 J/kg,600 hPa起始DCAPE達559 J/kg,DCAPE較大利于地面極大陣風的出現(xiàn)。0~6 km存在中等強度垂直風切變,利于對流的組織化和維持。對流層中層存在明顯的干空氣,同時500 hPa以下溫濕廓線呈“喇叭口”結構,且溫度廓線與干絕熱線接近平行,有利于下沉氣流在該層次上負浮力的維持或加強,有助于雷暴大風的發(fā)生。訂正6月27日08:00的西寧探空后,CAPE增至1 456 J/kg,DCAPE增大至764 J/kg,CAPE、DCAPE的增大為強對流,為雷暴大風天氣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2.2 水汽及動力條件
6月27日16:00,海北州、西寧市和海東市北部水汽通量散度較大,600 hPa為-5 g·cm-1·hPa-1·s-1,處于水汽輻合中心,水汽通量大值帶從海北南部向西寧擴展(圖1)。結合FY-4A可見光云圖,16:00海北州、西寧市存在颮鋒云團,呈東西走向,海北地區(qū)的橢圓形云團為新生云團,與剛察地區(qū)的水汽輻合中心相對應。西寧地區(qū)的云團發(fā)展成熟,出現(xiàn)明顯的卷云砧,雷暴大風出現(xiàn)在云團的東南邊界,與水汽通量大值區(qū)擴展方向一致。17:00,水汽通量中心向海東移動,雷暴大風和降水隨之移到海東市。
垂直速度變化顯示,6月27日16:00,海北州南部有一雷暴云團新生,其垂直運動發(fā)展旺盛,中心在500 hPa附近,為-1.2 Pa/s,同時西寧市大部處于上升運動區(qū),雷暴云團處于成熟階段。后期雷暴云團向東南方向移動影響海東,上升運動強度較前一時刻增強,與雷暴高壓強度變化一致,在海東市產生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天氣。至19:00,西寧市、海東市轉為下沉氣流控制,該地區(qū)的強對流天氣結束(圖2)。
2.2.3 干濕平流及溫度平流變化特征
從高低層干濕平流及溫度平流分布來看,700 hPa以上整層受干空氣控制,最大值出現(xiàn)在500 hPa附近。冷平流主要集中于600 hPa及以下,中心位于600 hPa附近。干冷空氣受槽后偏北氣流引導,向東南方向移動,結合地面圖分析,15:00西寧市、海東市最高氣溫>26 ℃,地面比濕>10 g/kg,干冷空氣進入前方暖濕區(qū)域,配合地面輻合線觸發(fā)對流天氣生成(圖3)。
2.2.4 地面冷池和冷高壓
14:00~15:00,西寧市、海東市受負變壓、正變溫控制,15:00開始隨著強對流天氣自西北向東南移動影響西寧、海東地區(qū),地面圖上與對流相伴出現(xiàn)了正變壓(雷暴高壓)及負變溫。在移動過程中,雷暴高壓強度不斷增強。雷暴云團過境西寧市的時間為16:00~17:00,西寧市氣溫1 h下降9 ℃,氣壓上升4.3 hPa,露點溫度上升2 ℃,西寧站出現(xiàn)21.2 m/s的雷暴大風,西寧市城北大堡子鎮(zhèn)出現(xiàn)32.9 mm的短時強降水。17:00~18:00雷暴云團影響海東地區(qū),海東市中部氣溫1 h下降8~11 ℃,氣壓上升約5 hPa,平安區(qū)杏福嶺生態(tài)產業(yè)園出現(xiàn)19.3 m/s的雷暴大風,平安站1 h出現(xiàn)12.7 mm降水。對流出現(xiàn)后降水粒子下降過程中,經過干燥的環(huán)境大氣加快了蒸發(fā),使下沉氣流氣溫急劇下降,在地面形成與周邊環(huán)境大氣溫差較大的冷池。冷池前方的出流邊界可推動對流不斷維持和發(fā)展,并使冷高壓持續(xù)增強。
2.3 雷達特征分析
基于西寧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對6月27日14:00~20:00回波演變特征進行分析(圖略)。結果發(fā)現(xiàn),過程前期海西州東部、西寧市北部、海東市北部及門源地區(qū)有分散塊狀強對流雷暴單體發(fā)展,中心強度達54 dBz以上。后續(xù)分散雷暴單體合并,向東南方向移動,西寧市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之后,雷暴單體進入海東形成線狀對流單體。
第一階段:16:20開始,雷暴單體合并加強,向東南方向移動,影響西寧市。在強回波移動方向前沿2.4°仰角伴有出流邊界,即陣風鋒。從速度圖變化來看,在西寧市北部存在中層徑向輻合和速度模糊。
第二階段:17:20開始,隨著雷暴高壓增強,配合地面輻合線,雷暴單體重新發(fā)展形成線狀對流單體。17:35以后,線狀對流單體強烈發(fā)展,出現(xiàn)中氣旋,結合地面實況,在風暴前進方向中氣旋的右側出現(xiàn)了8級雷暴大風天氣。速度圖上存在明顯的速度模糊。
3 結束語
高空低槽、低層低渦和地面中尺度輻合線是此次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tǒng),高空冷平流疊置于低層暖區(qū)上,為強天氣發(fā)生提供了不穩(wěn)定條件。對流層中層存在明顯的干空氣,500 hPa以下溫濕廓線呈“喇叭口”結構,且溫度廓線與干絕熱線接近平行,有利于下沉氣流在該層次上負浮力的維持或加強,有助于雷暴大風天氣的發(fā)生。訂正西寧探空后,CAPE和DCAPE的增大為雷暴大風天氣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流層中高層干空氣和低層淺薄的冷空氣侵入,是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觸發(fā)的有利因素。地面圖上有明顯的雷暴高壓和冷池出現(xiàn),地面要素變化劇烈。
參考文獻
[1] 張曉芳,馬中元,陳鮑發(fā),等.2022-07-29婺源冰雹雷暴大風回波特征分析[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2023,40(4):75-77,81.
[2] 王婷婷,朱文劍,姚凱,等.2021年吉林中部一次極端雷暴大風的中尺度成因分析[J].氣象,2023,49(10):1215-1226.
[3] 閆琳城,張文娟,張義軍,等.南海雷暴大風時空分布及閃電和對流活動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23,34(4):503-512.
[4] 楊磊,鄭永光.東北地區(qū)雷暴大風觀測特征及其與東北冷渦的關系研究[J].氣象學報,2023,81(3):41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