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注干施藥防治松材線蟲病,按20 mL/株劑量,分陽面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個方位和陰面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個方位注入馬尾松樹干,注藥后6、24 h調(diào)查藥劑吸收比例。結(jié)果表明,陽面注干后藥劑吸收以東北方位最佳,其次依次是東、東南和西南方位;陰面注干藥劑吸收以西方位最佳,西北方位次之。陽面注干施藥應避免西北方位;陰面注干施藥應避免東北方位。
關(guān)鍵詞:注干施藥;馬尾松;不同方位;吸收效果
中圖分類號:S763.1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7–00-03
松材線蟲病是具有毀滅性的森林病蟲害,松樹一旦被感染很快枯萎死亡。該病蟲害具有適生范圍廣、寄主種類多、傳播速度快、感病松樹死亡率高、防治困難等特點。1982年,在南京首次發(fā)現(xiàn)松材線蟲病,之后迅速擴散蔓延。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17?。▍^(qū)、市)、718個縣級行政區(qū)、5 479個鄉(xiāng)鎮(zhèn)級行政區(qū)發(fā)生松材線蟲病疫情,疫情發(fā)生面積181萬hm2,病死松樹數(shù)量1 947.03萬株,經(jīng)濟和生態(tài)損失巨大,對我國的松林資源、自然景觀和生態(tài)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三門縣于2013年被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確定為松材線蟲病疫區(qū),發(fā)生已有十余年歷史。
作為一種侵染性森林病害,松材線蟲病流行為害的起點是病原線蟲對個體松樹的侵染,因此最有效的防治技術(shù)是在個體樹內(nèi)注入高效藥劑,使松樹獲得抗病原線蟲侵入的能力,從樹干注藥能將藥劑有效成分注入樹體,通過樹木蒸騰作用使藥劑輸導分布至樹體的各個部位,有效預防松材線蟲病的發(fā)生[1]。三門縣早在2010年就在瑞云山的部分大松樹注射“松線光”(3.2%阿維菌素乳油),瑞云山頭松林保持完好,與使用注干藥劑預防密不可分。李橋等[2]認為,除藥劑的理化性質(zhì)對傳導速度和傳導量影響明顯外,氣溫、濕度、風速等都會影響樹木對水分及藥劑的吸收和傳導。張揚等[3]認為藥劑在樹種體內(nèi)的輸導與輸導部位、輸導速度及輸導量的差異都有影響,因此在注干施藥時也應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注干方式。例如,在不同的樹種上進行打孔注藥時,孔的深度應隨樹種而變;害蟲在樹體中分布的部位不同,且樹木傳導藥液有一定的方向性,應在樹干上均勻鉆孔。松樹由于其自身流脂的特性,實施注射施藥需要避開春夏流脂季,而該時間也正是松樹快速生長期,而秋冬季注射施藥是比較適合的[4]。樹干注射是一種高效、選擇性強的施藥技術(shù),其優(yōu)點是不受降雨、干旱等氣象因素的制約,也不受樹干高度、危害部位的限制,是一種精準施藥的技術(shù)措施。其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林木病蟲害防治、樹木衰弱救治、增加植物源提取物等方面[5]。樹干注射法用于松材線蟲病防治,藥劑被吸收是取得防治效果的前提,但在注干防治松材線蟲病實踐中發(fā)現(xiàn),即使在松樹停止分泌松脂的冬季,同一種藥劑注射在同一株松樹不同方位的吸收情況存在差異,樹木種類、樹齡及天氣條件均為非人為控制因素,而打孔注藥方位是可人為選擇和控制的。為明確松樹不同方位打孔注藥對藥劑吸收的差異,選用已登記被用于注干施藥防治松材線蟲病的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以20 mL/株劑量,觀察記錄注干施藥后6、24 h的藥劑吸收量,旨在評價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打孔注藥松樹不同方位吸收效果差異,從而為其在防治松材線蟲病中得到正確使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試驗地在浙江省三門縣海游街道寺后村的端云山,位于浙江省東南部,三門縣西北部,地理坐標為121°23.06′E,28°7.49′N。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縣境內(nèi)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全年氣溫最低月在1月,月平均氣溫為5.3 ℃左右;氣溫最高月在7月,月平均氣溫為27.9 ℃左右;全年平均氣溫為16.6 ℃,無霜期為242 d。受海洋性季風影響,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 645.3 mm,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 863.7 h。土壤為紅壤,海拔為24~52 m。試驗地為天然馬尾松林,林分密度為1 110株/hm2。試驗前7 d為晴天或多云天氣,試驗當天和翌日均為多云天氣,日最高氣溫為13 ℃,最低氣溫為3 ℃。
1.2 試驗方法
1.2.1 供試藥劑
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浙江龍游東方阿納薩克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農(nóng)藥登記證號PD20120008),規(guī)格20 mL/瓶(有效成分1 g)。
1.2.2 試驗設計
試驗分別設陽面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陰面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方位注藥各8個小區(qū),共計16個小區(qū),隨機組合排列。每個試驗小區(qū)注干施藥20株,重復3次,每株注藥20 mL(有效成分用量1.0 g/株)。
1.2.3 施藥方法
選擇胸徑15~30 cm生長健康的馬尾松,于2023年2月22日用指南針測定并記錄注藥方位后在松樹根基距地面50 cm處進行鉆孔??咨顬?.5~7.0 cm,孔徑為6.5 mm。用鉆孔機沿松樹干傾斜向下30°~40°方向鉆孔,剪開針劑的瓶尖頭部,將針劑注射頭插入注入孔,開始注入藥液。適當用力按壓并旋轉(zhuǎn)藥瓶,使注射頭部分和注藥孔緊密相結(jié)合,用尖錐打開尾氣孔。在150 cm處的松樹上釘紅色的編號鋁牌,每株1個編號,記錄每株注藥馬尾松的編號和胸徑。
1.2.3 試驗調(diào)查
參照田鵬鵬[6]的研究方法,根據(jù)瓶中藥液水平面及刻度線,于注藥后6、24 h測量樹體對注藥瓶內(nèi)藥劑的吸收比例,計算各試驗小區(qū)吸收比例的平均值。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DPS軟件分別對陽面和陰面東、南、西、北和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個方位藥劑吸收比例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并進行Tukey多重比較(P<0.05)。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陽面馬尾松樹干注藥后6、24 h注藥瓶內(nèi)劑被樹體吸收比例比較
供試藥劑注射陽面馬尾松樹干不同方位注藥瓶內(nèi)藥劑的吸收比例比較試驗結(jié)果(表1)表明,東、南、西、北4個方位注干施藥后6 h,東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為72.2%,顯著高于南、北、西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其次是南方位,藥劑吸收比例為40.0%,顯著高于西、北方位藥劑吸收比例(P<0.05);西、北方位藥劑吸收比例最低,均為15.0%。從東北、東南、西南、西北4個方位來看,東北方位注藥吸收效果最佳,藥劑吸收比例達95.7%,顯著高于東南(63.0%)、西南(47.0%)和西北(52.2%)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東南方位藥劑吸收比例顯著高于西南和西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西南、西北方位藥劑吸收比例無顯著差異。
陽面馬尾松樹干東、南、西、北4個方位注干施藥后24 h以東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最高,為97.8%,顯著高于南(85.5%)、西(77.5%)、北(50.9%)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南、西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從東北、東南、西南、西北4個方位來看,以東北方位注藥吸收效果最佳,藥劑吸收比例達100.0%,與東南(91.2%)、西南(92.5%)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無顯著差異,但三者均顯著高于西北方位(66.3%)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由此可見,陽面山林注干施藥,應選擇馬尾松樹干的東北、東、東南和西南方位,其次是南和西方位,應避免在西北方位注干施藥。
2.2 陰面馬尾松注藥后6、24 h注藥瓶內(nèi)劑被樹體吸收比例比較
供試藥劑注射陰面馬尾松樹干不同方位注藥瓶內(nèi)藥劑的吸收比例比較試驗結(jié)果(表2)表明,陰面馬尾松樹干東、南、西、北4個方位注藥后6 h以南方位藥劑吸收效果最好,吸收比例為53.3%,顯著高于其余3個方位的吸收比例(P<0.05),其次是東方位,藥劑吸收比例為42.0%,顯著高于西(30.0%)、北(20.0%) 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從東北、東南、西南、西北4個方位來看,東南、西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分別為44.3%和36.7%,兩者間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西北(28.9%)、東北方位(8.3%)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西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顯著高于東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
馬尾松樹干注藥后24 h則以西方位的藥劑吸收效果最好,吸收比例為85.0%,顯著高于其余3個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東、南、北3個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無顯著差異;從東北、東南、西南、西北4個方位來看,以西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最高,顯著高于東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P<0.05),但與東南、西南方位的藥劑吸收比例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陰面馬尾松林注干施藥,首選西方位,其次是西北、東南、西南方位和南方位,應避免東北方位注干施藥。
3 討論與結(jié)論
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表明,打孔注藥是預防松材線蟲病的有效措施,林間注干施用甲維鹽,防治效果顯著。潘偉華[7]等證實了林間注干施用甲維鹽可有效防治松材線蟲病,且注藥1次,可連續(xù)3年將馬尾松的死亡率控制在0.19%~0.58%。注干施藥是松材線蟲病預防措施,必須在越冬松墨天牛羽化前將藥劑提前注入樹體,并在松樹體內(nèi)克服松脂障礙傳導分布至樹體各個部位,才能有效保護松樹免遭松材線蟲的侵染。施藥效果要注意規(guī)格劑量、打孔位置、角度孔徑、孔深及注藥瓶嘴與藥孔結(jié)合緊密、藥瓶尾氣孔是否打開等因素的影響。樹干注藥技術(shù)是利用植物自身的蒸騰拉力將藥液吸入木質(zhì)部,打孔部位不同,因太陽輻射差異導致蒸騰拉力不一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藥劑吸收。
在防治松材線蟲病防治實踐中發(fā)現(xiàn),即使在松樹停止分泌松脂的冬季,同一種藥劑注射在同一株松樹不同方位吸收情況存在差異。曹清平、孫薇、王秋月等[8-10]
注干吸收研究,表明甲維鹽注干充分吸收后,可在主干、側(cè)枝以及松針組織內(nèi)檢測發(fā)現(xiàn)較高濃度的甲維鹽殘留,并在2年內(nèi)維持殘留藥效,注藥后2 h吸收量達到80%以上,注藥1 d后全部被吸收,20%甲維鹽可溶液劑在27~33 ℃高溫下吸收良好,在60~120 mg/cm胸徑濃度范圍內(nèi)對松材線蟲防治效果良好,且對松樹和周圍環(huán)境安全。自流式注藥不需要外加壓力,藥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流入樹體木質(zhì)部,然后傳至樹體各個部分;觀察證明,線蟲先進入樹脂道,然后寄居到周圍的皮層組織[11]。因此,將藥劑注入后能否與樹脂道中的松材線蟲相接觸,對預防效果十分關(guān)鍵。藥劑的吸收效果越好,防治效果必然越強。于秀坤[12]通過對馬尾松樹干不同部位打孔注射研究,發(fā)現(xiàn)樹干南北兩側(cè)水分吸收量不同,認為是樹體南、北兩側(cè)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造成的。此次試驗結(jié)果表明,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打孔注藥松樹不同方位吸收效果存在差異,在林間采用樹干注射法施藥預防松材線蟲病要注意方位選擇,結(jié)論與于秀坤試驗研究結(jié)果及冬季太陽輻射特點一致??梢缘贸?,冬季松材線蟲病防治在陽面注干施藥應首選東北方位,避免北、西北方位;在陰面注干施藥應首選西方位,避免東北方位。在具體防治實踐中,各地主管部門應將陽面西北方位、陰面東北方位打孔注藥列入項目實施中需要主要提示要求,這樣有利于藥劑充分吸收傳導,增強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來燕學,何月秋,池樹友,等.高效松材線蟲病預防注射藥劑配制與林間藥效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6,38(5): 871-878.
[2] 李橋,張紹勇,仇輝康,等.6種藥劑林間注干施藥防控松材線蟲效果分析[J].浙江農(nóng)林大學學報,2016,33(4):718-723.
[3] 張揚,楊鼎超,張林平,等.注干施藥技術(shù)防治松材線蟲病的研究進展[J].生物災害科學,2017,40(4):213-218.
[4] 王長新.馬尾松采脂量的相關(guān)因子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農(nóng)學版),2004(3):22-25.
[5] 洪承昊,趙飛,喻衛(wèi)國,等.松材線蟲病注干施藥防控技術(shù)研究進展[J].南方林業(yè)科學,2023,51(2):71-74,78.
[6] 田鵬鵬.樹干注射吡蟲啉在樹體內(nèi)的吸收傳導分布研究[D].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
[7] 潘偉華,吳繼來,賈進偉,等.甲維鹽注干施用對松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國森林病蟲,2014,33(6):41-44.
[8] 曹清平,馬莉,張雷,等.2%甲氨基阿維菌素在松材線蟲病防控中的應用[J].湖北林業(yè)科技,2020,49(4):42-44.
[9] 孫薇,張立華,王勇軍,等.注干施藥后黃山松體內(nèi)甲維鹽含量檢測及殘留動態(tài)分析[J].浙江林業(yè)科技,2022,42(4):83 -87.
[10] 王秋月,李振興,熊婷,等.馬尾松打孔注射20%甲維鹽可溶液劑防治松材線蟲病的林間藥效試驗[J].林業(yè)科技通訊,2023(4):116-119.
[11]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南京林業(yè)大學,中國松材線蟲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技術(sh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9.
[12] 于秀坤.樹干施藥的機理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