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直河自南起于葑門十全河,由官太尉河經干將東路接平江河,長2850 米。
第四直河保存了舊日蘇州最完整的河網(wǎng)體系,并且沿河有眾多古橋。從盛家?guī)У耐T橋到葉家弄的壽星橋,從官太尉河的官太尉橋到平江路的壽安橋,共有19座之多。
據(jù)了解,它在伍子胥建城時期實際上是視為交通干道的,歷史上也多被重視。今天,沿著這條河道行走,則是體驗江南風情的最佳方式。
官太尉河,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時光靜好
第四直河的風貌,從盛家?guī)ч_始探尋。這里,河出葑門水關,河道略有彎曲,如衣帶垂拂,取名一個“帶”字,真是再合適不過。
相比于其他古河道,這一段的河水要寬闊一些,如今偶有游船駛過,泛起陣陣綠色浪花,別有一番風情。
盛家?guī)У木坝^保持了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格,河街并行、枕河人家的格局至今依然保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體驗原生態(tài)蘇式生活的機會。這里沒有商業(yè)喧囂,只有白墻灰瓦、小橋流水,讓人感受到寧靜和韻味。河道對岸的忠信橋亦是如此。這“忠信橋”三個字,既是指橫跨河道的古橋,也是指河東岸的臨水街巷。
忠信橋始建于清朝,原名“中信橋”。古時,這里是外來客船裝載貨物、進行商賈交易的停泊地,旅人們也常常在此接到家中的書信,故將此橋起名為“中信橋”。20世紀初,埠頭邊的商船漸少,橋名也由“中信”改為“忠信”。忠信橋原為花崗石、青石結構拱橋,之后改建為單孔石板平橋,橋梁側面正中刻有“重建忠信橋”,兩側橋欄雕花紋飾,南北兩側各有2根望柱。橋梁下端中間刻有橋名,橋東南側豎有太湖石,并有一座“仁義亭”。
安靜的盛家?guī)?,有種完全隔絕了現(xiàn)代都市喧囂的寧靜。
再往前,河道變窄,河水流淌到了望星橋。望星橋原名“望信橋”,也有旅人在此盼望家書之意,可見當年,第四直河在水運交通上的重要性。歷史上這里是蘇州城東的水路中心,清代大臣李鴻章將貢院遷到現(xiàn)在的定慧寺巷后,蘇州各縣的童生來此考秀才,也多在這座橋登岸。
河道到了葉家弄,一下窄了不少,但自帶著小巷悠悠的靜好氣質。在這里,河岸邊時不時出現(xiàn)一座亭臺、一段長廊、幾處藤蔓,為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錦上添花。
這段河道東側塘岸名望星橋北堍,西側塘岸名葉家弄。往北走幾步,極具古韻的壽星橋掩映在垂柳樹影之中。這座石拱橋曾名“營橋”,在南宋《平江圖》中就有載。傳說南宋紹興十年(1140)浚河時,橋下挖出一尊瓷壽星,由此改名為“壽星橋”。如今,蘇州城內較完整的以武康石建造的橋梁,只有這座橋了,也證明了第四直河的悠久歷史。
百米后,又有吳王橋,東連鐘樓新村,東堍南側為望星橋北堍,東堍北側為石匠弄,西堍與定慧寺巷相直。宋《平江圖》標注“吳王橋”。明《姑蘇志》載:“吳王橋,雙塔寺東,后周廣順三年(953)建?!弊哌^吳王橋,標志著熱鬧與煙火氣的開始。無他,河道東側的石匠弄有著名的雙塔市集。
但無論商業(yè)與潮流氛圍如何濃郁,橫跨官太尉河的官太尉橋都能讓此處保持著一份古意。它始建于宋代,宋范成大《吳郡志》有載。如今為單孔梁式石橋,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蛟S是臨近清代詩人袁學瀾的故居“雙塔影園”,古橋也似乎也“沾染”上了古詩的雅韻。
平江河,與千年石橋相見,賞水清如鏡古河
官太尉橋北側就是成為干將東路路面的興市橋,由此跨過干將河,正式進入第四直河的平江河河段。
在蘇州的一條條歷史悠久河流中,平江河無疑有著重要的地位。自伍子胥建城以來,平江河就被賦予了核心水道的使命,見證了古城的繁榮與時代的變遷。
近年來,臨河的平江路成為了蘇城文旅頂流,而位于平江歷史文化片區(qū)核心位置的平江河,全長約1740米,平均寬度約8.39米,是蘇州歷史最悠久的河道之一。
撇開兩岸保持著原本風貌的民居不談,平江河最宜人的風景,還在于一眾傳奇的古橋和碧綠清冽的河水。
沿著平江河,思婆橋、壽安橋、雪糕橋、積慶橋、胡廂使橋等共有17座,這些橋梁多為宋代遺構,在《平江圖》中均有清晰的標注。思婆橋,平江河南端的第一座東西向古橋,為單跨石梁橋,橋西為建新巷,由于歷史悠久和多次重修,思婆橋橋身還保留著不少比花崗石更早用于造橋的武康石和青石,應是宋代遺物,足以證明其歷史價值;壽安橋,西堍連接鈕家巷,始建于唐朝,主體是宋代建構,橋面由六條石梁并列而成;雪糕橋,因橋上有座亭,亭身較長如廊,故又稱廊橋,以前在蘇州很多,如今較典型的唯有這座;胡廂使橋與唐家橋,通利橋和朱馬交橋,呈現(xiàn)著河網(wǎng)密布的江南在河道相交處往往會出現(xiàn)的“三步兩橋”景致。平江河上,留存著如今難得一見的古建筑構架。
說到河水,近年來,平江河更因“果凍河”的比喻在網(wǎng)絡上聲名大噪。事實上,為了改善平江河的水質和水景,從2014年起,蘇州市就啟動了平江河水環(huán)境整治工程。2023年初,位于地下的7000平方米的平江凈水廠正式啟用。凈水廠從一步之遙的護城河取水,經過氣浮固液分離、生態(tài)膜物理過濾等多個流程后,再通過管道從臨頓路和東北街交匯處的東北街河出水口將水源源不斷注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河道。此外,河道內還種植了苦草、水盾草等沉水植物,來保持水質優(yōu)良,并投放了魚苗,更大限度提高河道水體自凈能力。平江河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以上,真正做到了水清如鏡、魚翔淺底。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逼浇訜o愧為最典型的代表。第四直河,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江南畫卷,也是體驗古城生活的最佳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