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廈門市“市管區(qū)培”專項學科帶頭人課題“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中英語聽說教學實踐探究”(課題批準號:XMXDHC20230101+024)的研究成果。
摘 要:產出導向法是指在語言教學中,注重學習者的產出,即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語言輸入、理解,更重要的是進行語言輸出、應用。產出導向法起源于社會交際語言學理論,主張語言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學習者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而非僅僅停留在語言的理解和記憶階段。本文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基礎,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3 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教學為例, 按照“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流程, 探討了其在高中英語聽說課中的應用,旨在分析該方法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中英語;聽說課
作者簡介:趙紅霞,福建省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英語課程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改變過去過分重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目前,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高考為導向確定教學內容,在教授學生語言知識上耗時過多,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不夠重視,導致學生雖然對重點詞匯、短語以及語法的掌握程度較好,但聽說能力有所欠缺。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或接近真實世界的交際語境,通過視頻、模擬實景等方式開展活動,增強學生對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參與交際的各方身份等的感知,從而能夠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行交流。英語語言的運用是英語教與學的目標和導向,也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筆者在學習產出導向法理論的基礎上,以新課標為指導,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中英語聽說課程特點,探索了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聽說課堂教學模式,抓住高中英語聽說教學的本質,設計了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進行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和活動。在課堂活動設計的過程中,筆者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和活動時,一方面確保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同時也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3 “Diverse cultures” 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教學為例,該板塊的主題是“談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talk about the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多樣化的體現(xiàn),該板塊內容圍繞貴州苗族和侗族的文化展開,選取了最具特色的苗族和侗族文化元素。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使是指導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并且在交流中恰當?shù)乇磉_關注和興趣。根據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以下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
一、驅動環(huán)節(jié)
(一)學習驅動,情境創(chuàng)設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筆者設置了以下場景:我們學校最近來了一批交換生,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很感興趣,請你作為學生代表,對此做一個presentation。
大多數(shù)學生對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風俗、文化元素等,難以準確描述。學生在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其學習動力和意愿,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闡述目標, 明確任務
本環(huán)節(jié)具有雙重作用,既是驅動,也是產出目標,其核心目的在于讓學生清晰且明確地知曉即將要完成的具體產出任務,知道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一些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苗族和侗族文化相關的英語表達,并以此展開對話。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聚焦學習重點,明確學習任務目標, 從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二、 促成環(huán)節(jié)
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項綜合性學習任務,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為學生搭建腳手架。
(一)主題討論,內容促成
筆者依次展示3張照片,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并且討論:
Photo1: Where do you think these men are form?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are they holing in their hands? What do they look like? What are their clothes look like?
Photo2: Where do you think these girls are form?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are they wearing on their heads?
Photo3: Can you find in the photo which village is it? What is the village like?
學生的討論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了產出導向法的“學習中心”理念。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巧妙地輸入重點詞匯,如musical instrument、perform、silver、minority、costume等, 為學生的任務產出搭建第一個支架。
(二)聽力帶動,語言促成
為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學用一體說,筆者事先將聽力文本改編為Justin 的旅游日志,把改編好的旅游日志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瀏覽,通過掃讀、跳讀,掌握文章的基本信息和主要內容。日志內容有所留白,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聽取錄音以獲得日志的大意和重要細節(jié)。通過分段播放錄音,學生聽后填空,檢測學生對聽力文本中重要細節(jié)或者主要內容的理解程度。改編后的文本如下:
It was a lovely day, Wu Yue and I watched some Miao people played__________, the instrument is made of _______________, which has a history of over _____________ years and even was mentioned in the oldest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try. Wu Yue told me that she was really _________ of her culture. Then we watched the __________ , people play Lusheng during almost all the festivals and grand events to honor the dead, celebrate festivals or to seek love.
Answers: Lusheng, bamboo, 3000, proud, Lusheng dance
I couldn't help noticing some of the girls were wearing beautiful accessories, I want to buy some ________________and _________accessories as souvenirs so Wu Yue helped me. I was told that the price would depend on the percentage of _________ and the girls wear the costumes in many events, especially in their wedding, to expect for a better future.
Answers: traditional and hand-made, silver
Later, she invited me to visit a pretty Dong Village called Zhaoxing,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in China's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We saw the beautiful 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where people would shelter themselves from wind and rain. It is mainly built of woods. Dong people were playing Lusheng, too, and we heard the Grand Song of Dong People, it was really cool.
Answers: wind and rain bridge
學生通過聽力輸入,并且分析Justin 的三段旅游日志,認識到應該從culture item、 material、 function、feature、 occasion、purpose等方面來介紹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元素, 同時積累相關表達,為后面的口頭輸出搭建第二個支架。
(三)呈現(xiàn)范例,結構促成
教師以不同的culture items為道具,邀請學生展開以下對話: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culture items
S1: That looks interesting, what is it?
T: It is...
S2: When will they use it?
T: Actually ...
S3: I can't believe it!
…
在師生對話中,教師提供范本,為學生搭建第三個腳手架。
在此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學習表達關注的英語表達, 如表示聽懂(I see), 表示期待(tell me more about it),表示贊嘆(super),表示贊同(exactly) 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補充更多類似的表達,以便在接下來的角色扮演中,學生能選擇適當?shù)慕涣饔谜Z,表達自己對所談事物的關注和興趣,深化互動交流,提升交際效果。
師生之間的對話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嘗試展開長對話,讓學生兩人一組開展對話,分別扮演交換生和學生代表,選擇感興趣的文化元素展開問答,提供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
三、評價環(huán)節(jié)
(一)成果展示,目標達成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Listening and talking 板塊的設計以口語表達為主,聽力理解為輔,凸顯“用語言做事情”的理念,將口語表達的目標落實在“學生能夠用語言做什么”。在以上腳手架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四人為一組,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完成關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介紹的Presentation,并邀請部分小組上臺展示。從短對話到長對話,再到presentation,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選取一個主題,借助聽力中所獲取的語言信息,一步步達成目標。小組合作的方式也能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消除學生焦慮心理,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自信心。這樣的學習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鞏固運用交際策略,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語言能力。
(二)動態(tài)評價,以評促學
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必要的指導和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改善和提高展示成果。教師和其他小組都可以對小組展示成果進行評價,評價應涵蓋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流利性、邏輯性以及內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教師的評價和反饋可以為小組提供改進意見和努力方向,同伴評價則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在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同伴的展示中汲取優(yōu)點,同時以旁觀者的角度更清晰地發(fā)現(xiàn)他人存在的問題,從而反思自身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也就是說,要真正學會知識,學生需要展開實踐,大膽嘗試,以及使用已經掌握或必須掌握的知識來完成學習任務。產出導向法的“學用一體”理念中,“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在完成交際任務的同時,將掌握的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突出知識的綜合性和語言的交際功能,要讓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練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針對產出導向法的應用效果,筆者在兩個月后對學生進行了訪談,80%的學生肯定了這種教學模式,認為這種課堂模式給自己的學習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指導,能促使自己在課堂上有意識地記憶和使用目標語言,并且在產出的過程中有比較清晰的思路,小組合作輕松自如,自己的學習參與度和積極性都有所提升。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存在依賴盲從心理,小組合作還有待于加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希爾伯曼.積極學習101種有效教學策略[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