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執(zhí)源治理視閾下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消解理路

        2024-10-14 00:00:00趙蕾蘇雨晴

        摘 要:司法實踐中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率低、進入強制執(zhí)行比例高的現象揭示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問題,也是訴源治理效果未能有效延伸到執(zhí)源治理的集中體現。基于民事調解的契約屬性,以關系契約、心理契約及智能合約為支點,形構“依約基礎—守約中心—履約趨勢”契約理論分析框架,提出消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實現路徑:第一,強化當事人自治與優(yōu)化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形成客觀依約的關系契約的顯性消解;第二,采用治療型調解模式,完善調解信用機制,塑造主動守約的心理契約的隱性消解;第三,嵌入智能合約,實現調解的自主履行與自動執(zhí)行的履約趨勢的技治消解。由此,進一步提出執(zhí)源治理觀,從源頭減少執(zhí)行的案件數量,從根本降低進入執(zhí)行的案件比例,實現訴源治理與執(zhí)源治理的協同共進。

        關鍵詞:民事調解;自動履行;契約理論;消解理路;執(zhí)源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38(2024)05-0113-12

        DOI:10.19925/j.cnki.issn.1674-2338.2024.05.012

        一、問題的提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的貧困化

        在許多法律體系中,人們普遍認為調解的優(yōu)點之一在于調解協議更具穩(wěn)定性,而且可以減少因執(zhí)行帶來的問題。[1](P.215)因為調解的本質在于自主解決和自覺履行[2](P.43),相較于訴訟,調解能夠通過當事人間非對抗的協商和自主判斷[3](P.344),按照需要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雙贏”結果,從而有利于當事人息訟并自覺履行,減少上訴、再審、申訴、纏訴等現象,實現化解“執(zhí)行難”,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維護社會穩(wěn)定之目的[4](P.92)。然而,實際情況是調解結案的民事案件大量進入強制執(zhí)行,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率低、強制執(zhí)行比例高,“違反了調解的規(guī)律,顛覆了調解的比較優(yōu)勢,損害了債權人的權益,削弱了調解本應具有的‘案結事了’的功能”[5](P.139)。

        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并非一個新問題,但是當下由于調解案件數量增多、民事調解進入強制執(zhí)行的案件不斷增長,這一問題變得愈發(fā)嚴峻。一方面,調解具有從源頭預防、化解糾紛,調和潛在或已有糾紛當事人的相關利益和沖突的訴源治理作用[6](PP.6-7),運用調解程序化解的案件數量逐年增多。2023年全國法院協同專業(yè)調解組織通過調解成功化解糾紛1199.8萬件,同上年比增長32%,占同期訴至法院民事行政案件總量的40.2%。[7]另一方面,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作為執(zhí)行依據的案件數量多且逐年遞增,轉化成另一種民事“執(zhí)行難”。例如,東部某高級人民法院以民事調解書作為執(zhí)行依據的首次執(zhí)行案件數量由2021年的110605件增至2022年的117457件,漲幅為6.20%,分別占當年首執(zhí)案件總數的21.76%與22.31%。[8](P.91)基層法院相關數據更是居高不下,如浙江省某兩地基層法院2020—2021年調解協議申請強制執(zhí)行率達45%以上。[9](P.89)這些數據又揭示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的貧困化問題,同時也是訴源治理的效果未能有效延伸至執(zhí)源治理的集中體現。

        執(zhí)源治理與訴源治理雖各有側重,但在實踐中形成的“共識呼應”也很明顯。訴源治理的核心要義是指不同的主體對預防抑或化解糾紛所采取的各項舉措,使?jié)撛诨蛞殉霈F糾紛的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得到有效調和,從而減少進入訴訟流程的糾紛數量。[10](P.81)訴源治理注重社會糾紛的源頭預防與前端解決,與此相比,執(zhí)源治理側重從源頭減少強制執(zhí)行案件的數量與根本上降低執(zhí)行案件的比例,從而減少因啟動執(zhí)行程序帶來的額外司法成本,降低當事人間產生不必要沖突和摩擦的可能性。[11](P.53)兩者的“融合”主要體現為:從程序安排上,兩者相互銜接,雙向延伸;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兩個“源治理”的協同共進,有助于節(jié)省司法資源,維護當事人權益,避免糾紛化解的“程序空轉”,提升司法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12](P.40)然而實際情況是“訴源治理”與“執(zhí)源治理”各自為政,并未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而且這一問題似乎沒有得到學界廣泛重視。因此本文基于調解的契約屬性,構建消解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契約理論分析框架與實現路徑,從更深層次而言,謀求一種將訴源治理延伸至執(zhí)源治理的研究思路,以期能為民事強制執(zhí)行立法與實踐提供一種執(zhí)源治理觀。

        二、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契約理論分析框架

        “根據合意的糾紛解決,指的是由于雙方當事人就以何種方式和內容來解決糾紛等主要之點達成了合意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情況?!保?3](PP.66-67)調解作為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通過合意的解決糾紛方式,與契約理論密不可分?!皬钠跫s性合意的角度來把握調解,正是通過契約關系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調解與法制結合起來了?!保?4](PP.6-7)因為作為調解程序產物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也可被視作雙方當事人之間有關于解決糾紛、修復關系的一紙“契約”,并借由訴訟法的程序保障而擁有強制執(zhí)行力。因此,探索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問題的解決方案,宜回歸到調解的契約本質。通過關系契約、心理契約及智能合約三個支點,解構民事調解雙方契約關系的形成機制,形構一種契約理論分析框架,從而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實現路徑提供理論支持。在進一步分析前需要說明的是,相比法院調解,法院外調解權威性更低、自治性更強,更符合契約的自治與合意屬性,與契約理論分析框架更契合,因此,本文的論述重點更多集中在法院外調解形成的、經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問題之上。

        (一)契約理論:關系契約、心理契約理論及智能合約

        契約理論歷經古典契約理論與新古典契約理論階段的不斷演進與發(fā)展,并隨著交易關系的復雜性、持續(xù)性增強與技術的革新,催生出關系契約、心理契約及智能合約等契約新學說與新范式。關系契約理論分析契約中存在的社會秩序,并指出契約法將這種社會秩序賦予法效力的使命;心理契約理論將長期被排除在契約理論的心理要素納入考量,探討心理因素對均衡契約的影響。[15](PP.53-56)新技術的發(fā)展帶來新的契約形態(tài),以智能合約為代表的新技術將關系契約、心理契約不同程度地數字化、自動化[16](PP.6-7),進一步發(fā)展了契約理論。

        首先,關系契約理論闡釋契約各方依約行動的關系基礎。關系契約理論超越傳統契約理論專注于靜態(tài)的、確定的合同權利義務的局限性,不再將契約作為一個即時完成的交易,而是將契約置于動態(tài)的社會背景下,將其定義為“規(guī)劃將來交換的過程的當事人之間的各種關系”[17](P.4),關注當事人的利益交換及其實現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為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雙方在承諾和期待上建立合作關系,并基于此形成“契約性團結”,成為當事人依據契約進行后續(xù)一系列交換的客觀關系基礎。

        其次,心理契約理論注重契約各方遵守約定的心理機制。心理契約是指當事人主要通過各種暗示的方式,使各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的期望,進而形成的一套主觀的非正式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18](P.134),其基本類型可分為交易型與關系型[19](P.91)。前者追求短期回報,注重經濟利益交換;后者強調維持長久關系,重視社會情感交換[20](P.84),且相較于前者,各方的忠誠度、互信度更高[21](PP.571-586),當事人更傾向主動守約。當心理契約被違背,被違約方將重新審視和調整雙方的心理契約[22](P.39),可能導致心理契約的關系型成分減弱而交易型成分增強,當事人更傾向采取違約行為[23](P.20)。

        最后,基于區(qū)塊鏈的智能合約開啟了一種新的履約方式并進一步發(fā)展契約理論。尼克·薩博(Nick Szabo)最早提出智能合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以數字形式列明的、自動履行的承諾。[24](P.28)區(qū)塊鏈的出現為智能合約提供了具有安全性和準確性的技術平臺,由此成為智能合約的基礎技術。[25](P.19)基于區(qū)塊鏈的智能合約蘊含當事人確立特定關系的意思,最終經履行產生權利義務變動,展現出一致的意思表示或要約承諾,進一步發(fā)展了契約形式,并引發(fā)契約理論認識與判斷基準的革新。[26](PP.6-10)

        (二)契約理論分析框架:依約基礎—守約中心—履約趨勢

        經驗性事實無法表達自己的意義,只有通過研究者帶著理論分析框架進行分析以后才會“產生”意義。[27](P.323)關系契約、心理契約與智能合約作為契約理論的三個分支對契約關系的形成機制進行解構,下文將以其作為構建“依約基礎—守約中心—履約趨勢”契約理論分析框架的關鍵支點,為分析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提供理論基礎。

        首先,以當事人客觀遵守的關系契約作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依約基礎。調解協議或調解書承載著的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后形成的新實體關系,其內容不僅是權利義務的分配和利益的交換,更是未來糾紛解決的具體行動方案,其后續(xù)履行有賴于雙方建立穩(wěn)定的關系契約作為利益交換基礎。目前,我國調解存在一定的自治性不強、違約成本低、調解質量低等問題,導致當事人雙方未能形成作為依約基礎的關系契約,進而使民事調解面臨難以通過自主履行的窘境?;诖?,這一維度的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消解方向有二:一是加強民事調解的自治性,通過當事人在調解中充分協商,形成合意以及在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強化對當事人合意落實的保障,增加違約的成本;二是增強調解協議的有效性和真實性,避免虛假調解等無效利益交換的情形發(fā)生。

        其次,以當事人間基于合作關系的心理契約作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守約中心。調解具有糾紛化解與關系修復的功能,它鼓勵當事人在平和的交流中建立由競爭者轉換成合作伙伴的新型關系,共同面向糾紛解決的未來。但在長期實踐中,調解程序追求表面的高調解率卻忽視了糾紛化解與關系修復的實質要求[28](PP.91-92),導致許多當事人的人際關系裂痕仍然存在,未形成遵守調解協議的關系型心理契約。此外,由于社會信用機制不完善,失信行為的成本低于守信行為,當事人傾向采取機會主義行動,在破壞已有的糾紛解決成果同時帶來社會信用風氣惡化的負外部性,導致大量調解協議與調解書需依靠強制執(zhí)行而非自我執(zhí)行實現?;诖?,本維度的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消解方向主要有二:一是修復當事人之間破裂的社會關系,形成合作關系,共同構建遵守調解協議的心理契約;二是完善社會信用機制以抑制當事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減少違約風險,形成當事人主動遵守調解協議的精神動機與心理約束。

        最后,智能合約技術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履約趨勢提供了一種新治理方案。當下技術對世界的解釋力與改造力日漸增強,并逐漸與社會治理結合成為一種技術治理范式[29](P.60),而典型之一則是智能合約在交易領域的運用。智能合約通過徹底去中心化并依賴于用戶自身設計有效的、動態(tài)的“內部治理方案”[30](PP.98-99),提供準確、高效、低成本的新履約形式,從而為解決個體化、數字化和不確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如何履約提供了科技支撐。這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消解提供了一種技治方案,通過將智能合約嵌入民事調解當中,利用智能合約的分布式記賬與自我執(zhí)行特點可得出的主要思路有二:一是基于智能合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點確保當事人履行的真實性與合意性,促使當事人主動履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二是利用智能合約的自動執(zhí)行特性達成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自動實現,降低履約成本與違約風險。

        三、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實現路徑

        理論的解釋力因之成為判別與檢驗法學理論有效性的基本標準,并且決定著理論在實踐中的可接受性。[31](P.17)本文基于“依約基礎—守約中心—履約趨勢”契約理論分析框架,對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問題進行理論性剖析,從而實現消解路徑的一種實踐性設計。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的實現路徑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通過強化當事人自治與優(yōu)化司法確認程序推動當事人形成以解決糾紛為目的的關系契約,從依約層面構建顯性消解路徑,這是實現路徑的基礎;第二,采取治療型調解模式并完善信用機制,激發(fā)雙方形成心理契約,從守約層面構建隱性消解路徑,這是消解貧困化的中心;第三,基于技術治理主義視角,以智能合約技術探索調解協議、調解書的自主履行和自動執(zhí)行,從履約層面構建技治消解路徑,這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

        (一)顯性消解:強化當事人自治和優(yōu)化司法確認程序形成依約關系

        顯性消解路徑構建旨在構建雙方當事人之間客觀的、明確的關系契約,以此作為民事調解的依約基礎。關系契約在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交換過程中形成。利益交換與平衡是現代調解發(fā)展的核心要素之一[32](P.142),雙方協商的過程是利益交換的過程,交換的結果則由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固定。為此,一方面,應當完善調解協商的過程機制,強化當事人自治,以當事人合意最大化原則作為調解的基本原則,將實體性合意與程序性合意貫穿調解全過程,并鼓勵在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增加違約責任條款與擔保條款等約束性條款,促進主動履行;另一方面,完善調解結果的固定機制,對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進行結構性優(yōu)化,加強對調解協議可執(zhí)行性的審查與補正。

        1.當事人合意最大化原則貫穿全過程

        諸如調解此類以“交涉”方式解決糾紛的程序的正當性基礎在于當事人的合意。[33](P.317)合意是當事人出于利益交換的目的,通過自愿協商和自我決定與對方達成一致的結果。其中,合意不僅是解決糾紛的終點問題,也是處理糾紛的起點問題——程序啟動的合意同樣具有獨立的意義。由此,合意可以被劃分為實體性合意與程序性合意。[11](P.6)其中,實體性合意可概括為當事人主導調解內容與結果的合意,程序性合意主要體現為調解啟動的合意,兩種合意都應當貫穿調解全過程,合意最大化應當作為調解的基本原則。但是在處理涉及當事人特殊關系的特定類型糾紛時,程序性合意需要為實體性合意讓步,以更好地修復雙方關系。

        一方面,實體性合意最大化貫穿調解全過程。這主要體現為當事人主導調解全過程,并就調解結果的內容達成合意。第一,當事人主導調解全過程。在調解程序中,當事人僅向調解員讓渡糾紛解決的過程控制權,結果的控制權仍然保留在當事人手中。當事人作為糾紛產生和發(fā)展的切身體會者,由當事人相互協商進行利益交換、控制糾紛解決結果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在協商中,雙方根據形勢變化與利益訴求采取不同的談判策略,最后通過適當的利益讓步達成協作,共同解決糾紛。第二,雙方就作為調解結果的內容達成合意。雙方通過協商探尋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各自利益訴求的契約,形成反映各方實質性共識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對于內容之中的模糊地帶,雙方應當在協商中相互釋明和承諾,盡可能保障就條款的內容達成共識,以免日后因此再生糾紛。

        另一方面,程序性合意最大化貫穿調解全過程。這主要體現為當事人對調解程序的知情同意和自愿參與。第一,當事人應當事先被告知調解程序的規(guī)則與結果,在理解和同意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當事人理性評估糾紛并自愿選擇糾紛解決方式是調解成功的關鍵[34](PP.202-235),因此,實踐中的調解平臺多數設置《調解指引》【以全國性的調解平臺和廣東省法院的多元糾紛調解平臺為例,參見《調解指引》,人民法院調解平臺,https://tiaojie.court.gov.cn/mediateguide,2024年3月30日訪問;《調解指引》,廣東法院多元化糾紛調解平臺,2021年1月6日,https://ssfw.gdcourts.gov.cn/web/sstjWeb?action=tjznamp;type=contentamp;gid=796430849 259470848?!?,為當事人提供基本的調解信息,讓當事人事先了解調解程序的基本內容。第二,調解程序應當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啟動。目前,法律規(guī)定調解需要基于雙方合意啟動,當一方申請調解但另一方拒絕時,人民調解委員會或者法院不得調解,應當及時裁判【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23條,“當事人可以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不得調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45條第一句,“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堅持不愿調解的,應當及時裁判”。】,這樣的規(guī)定正是為了保護雙方當事人程序啟動的合意。如果僅基于一方當事人的意愿而非雙方的合意啟動程序,則調解程序的正當性面臨缺失問題。因此,調解程序的啟動應當以雙方當事人同意為前提。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對于特殊類型的糾紛規(guī)定了強制調解【例如,美國法律規(guī)定對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小額或簡單糾紛實行強制性法院附設調解,德國《德國民事訴訟法施行法》亦規(guī)定小額糾紛、相鄰糾紛以及輕微名譽損害案件適用訴前調解制度。參見范愉《ADR原理與實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章武生、張大?!墩摰聡钠鹪V前強制調解制度》,《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抑或我國《民事訴訟法》相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家事糾紛等糾紛應當先行調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14條規(guī)定:“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時應當先行調解:(一)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二)勞務合同糾紛;(三)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五)合伙合同糾紛;(六)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但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不能調解或者顯然沒有調解必要的除外?!薄?,都并非對當事人合意原則的違反。

        2.違約約束與擔保條款促進協議履行

        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原因之一在于違約成本低。當事人之所以違反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約定的義務,原因在于其違反規(guī)則的任意性過大。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缺乏約束性條款,導致違約的收益大于遵守約定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更傾向破壞已建立的契約性團結,以違約的方式謀求更多利益。為此,通過在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增加違約條款和擔保條款,增強合意內容的約束力與對機會主義行為的懲罰力度,是促進當事人主動履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一,事先在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約定違約條款或擔保條款,以起到明確違約后果、保障履行成效的作用。通過約定違約條款與擔保條款,可以縮減當事人違約的自由空間,促進當事人自動履行,有效地降低調解案件進入執(zhí)行的比例。其一,在警示違約后果層面,違約金或定金等具有懲罰屬性的條款能夠進一步確定債務人未來可能承擔債務大小,讓其更直觀、精確地認識并預見違約的不利后果,從而起到促使當事人自動履行的效果。其二,在保障履行成效層面,違約條款與擔保條款皆有保障債權實現的功能,通過實現約定違約后果、賦予當事人支配擔保標的權利,可以保障當事人自動履行的成效。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其將違約條款與保證條款引入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后,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率顯著提高,申請執(zhí)行率下降近三成半。[5](P.148)

        第二,強化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約定違約責任或擔保條款的執(zhí)行效力,可以抑制當事人濫用訴訟程序,拖延債權履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5條第1款,調解書確定的擔保條款條件或者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成就時,經當事人申請,可以直接通過強制執(zhí)行實現,而無需另行訴訟,這能夠防止履行義務方利用其主動地位拖延債權,迫使相對方另行起訴,再生糾紛。因此,在調解協議中約定違約條款與擔保條款,并強化其執(zhí)行力的方式可以防止當事人濫訴拖延履行,提升履行效率。國外司法實踐亦已采取此類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以美國司法仲裁調解服務有限公司(JAMS)為例,從其運作模式及其相關規(guī)則可知,法院對調解協議中的違約條款與擔保條款予以認可,并承認其與仲裁裁決以及法院判決相當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若義務人不履行調解協議約定的義務,則權利人可以根據約定的具體擔保類型和成就條件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35](P.173)

        3.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結構性優(yōu)化

        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是一種促進法院內外糾紛處理機制相互聯通的程序,當事人在法院外調解過程中形成具有民事和解契約性質的調解協議經司法確認后,其所載的新法律關系的違約責任、擔保條款條件成就及標的數額計算才會出現,現實給付請求權才能形成,法院外產生的調解協議方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36](P.183)目前,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比例低【以西部某市基層法院2020—2021年數據為例,其確認調解協議有效的案件數占訴前調解案件數的比重分別為4.45%、3.35%。參見左衛(wèi)民《效率VS權利?民事程序繁簡分流改革爭論的實證審視》,《現代法學》,2022年第5期。】、強制執(zhí)行比例高,這反映了調解協議的自愿性與合理性可能存在較大的問題。[37](P.110)調解協議的自愿性不足,主要是由于調解過程當事人自治不足,未能充分形成合意;而其合理性不足,則反映在調解協議內容不明確,進而導致缺乏可執(zhí)行性。前文已經述及調解協議自愿性的優(yōu)化,因此,下文重點討論如何優(yōu)化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增強調解協議內容的可執(zhí)行性,以完善調解協議的合理性。

        第一,強化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對可執(zhí)行性的審查。執(zhí)行依據應當具有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和給付內容。調解協議是否具有可執(zhí)行性,能否作為執(zhí)行依據,則有賴于司法確認程序對其內容進行審查。目前,司法確認程序以形式審查為主,實質審查為輔。這意味著法院無需對案件的實體爭議以及合意的形成過程和內容予以關注,而應當著力于可執(zhí)行性的判斷和認定,即調解協議中的給付內容是否明顯違背了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和公序良俗,以及是否具有明確性。[38](P.133)從實現執(zhí)行依據中確認的權利的程序目的出發(fā),給付內容的“明確”除應載明支付的確定金錢、財物及特定行為外,還應具備得以被全面實現之可能性。因此,法院在對調解協議內容進行審查時,應強化對調解協議內容可執(zhí)行性的審查,核查協議內容是否無歧義且有實現的可能性。

        第二,增加調解協議可執(zhí)行性的補正程序。調解協議的可執(zhí)行內容源于當事人的自治,因此在司法確認程序中法院不能也不應全面審查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不能僅因調解協議內容存在一定的爭議即認定為給付內容不明確,不予確認其效力。[39](P.67)為此,可以在審判部門自行發(fā)現或經執(zhí)行部門提醒發(fā)現調解協議內容存在不明確之處后,給予當事人適當的程序和機會,促使當事人作出解釋、說明以及補充,補正協議內容的明確性與可執(zhí)行性,從而提升調解協議的質量,降低經過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進入強制執(zhí)行的風險。如果調解協議所載的法律關系存在明顯爭議,法院可作出不予確認效力的相關證明,調解協議所具有的可以據以執(zhí)行的法律利益將不復存在。此時,應當賦予當事人另行提起訴訟或再行調解的權利。

        (二)隱性消解:采取治療型調解模式與完善信用機制塑造守約心理

        在調解觀念的現代轉型中,糾紛不再被看作是亟待解決的難題,而是“鼓勵與幫助當事人利用這次沖突來認識與實現他們自身的能力,包括提高、鞏固自我的能力,以及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的道德成長機會。[40](PP.81-85)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調解雙方當事人重新考慮自身與對方的處境,逐漸形成基于合作的關系型心理契約并主動守約。因此,在這一維度,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消解,可以從修復當事人的破裂關系、建立合作關系入手,并在此基礎上完善調解信用機制,增強對當事人的心理約束,從而推動當事人形成主動守約的心理契約。

        1.治療型調解修復當事人破裂關系與形成合作關系

        調解員作為介入當事人協商的第三方,承擔著促進當事人參與信息交換,了解彼此觀點并形成實體與程序上的合意的職責。無論調解員介入的程度如何,其必然會對結果產生影響。[1](PP.172-173)由調解員采取治療型調解模式更有利于修復當事人的破裂關系并形成基于調解的合作關系。治療型調解模式將糾紛視為人際關系的一種病理現象,并試圖回歸造成糾紛的根本原因,從社會規(guī)范、當事人心理與利益關系等多重視角尋求糾紛解決的方案,從而為調整當事者人際關系的裂痕尋求解決的途徑。[10](PP.66-67)受此種調解模式啟發(fā),在這一維度,民事調解以修復雙方破裂人際關系和重新形成合作關系為目標,推動雙方當事人進行溝通,并在調解過程中維護基本公平,防止弱勢當事人權利受到侵害。

        (1)推動雙方溝通與彌合破裂關系

        治療型調解具有彌合雙方的人際關系裂痕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積極推動調解流程的順利運行,利用專業(yè)技巧和中立立場引導當事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以期雙方在協商中達成共識、解決爭議;另一方面,通過在調解中修復和促進當事人之間破裂的社會關系,重塑基于關系的心理契約。

        第一,運用各種調解技巧和方法,化解當事人的怨恨情緒,引導當事人正常、有效溝通。調解中的協商是雙方當事人間產生嚴重分歧后進行的,原有的心理契約已經被打破,因此解決糾紛的協商會比簽訂合同的協商更為艱難。通過調解員的介入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調解方法,可以將陷入僵局或沖突升級的談判引導回正常的溝通軌道,從而有效解決糾紛。一方面,調解員應當善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語言和動作,引導糾紛當事人表達自己的觀點,使當事人正確評估自身處境與對方立場,使各方的怨恨和不滿在交流中得以宣泄,訴求與立場得以表明,并被對方感受和接受。另一方面,在民事調解中采用多元調解方法,打破雙方積怨深重、溝通停滯的局面。針對不同糾紛的特點采取最適合的調解技藝和策略,可以促進當事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為糾紛的解決打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以物業(yè)糾紛為例,此類糾紛涉及人數多、影響范圍大,采用現場聯席會議、意見征集、現場解答等調解方式可以有效化解業(yè)主與物業(yè)公司之間的誤解與沖突,從而引向糾紛的解決?!厩嗪J∥鲗幨谐潜眳^(qū)人民法院廿里鋪人民法庭正是通過此種方式成功化解一起涉及范圍廣的物業(yè)糾紛,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評選的“第六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第六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中國法院網,2024年2月21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2/id/7810258.shtml?!?/p>

        第二,利用當地社會關系、文化等“地方性知識”說服當事人,促進當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修復,重塑基于關系的心理契約。調解的重要功能在于及時就地化解民間糾紛、修復社會關系,尤其在諸如家庭、農村這類關系性、倫理性較強的糾紛發(fā)生場域,運用調解這種較為溫和的糾紛解決方式修復社會關系,對維護本地社會經濟秩序、節(jié)約司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可以依托社會關系網,利用當地民間信仰、鄉(xiāng)賢威望和知識等多種有利因素,巧妙地融合情、理、法,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例如,福建莆田利用當地濃厚的媽祖信仰氛圍,建立“媽祖評理室”并取得良好的糾紛化解效果;四川瀘州根據本地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在少數民族村寨設立“石榴籽”調解工作室,特邀“彝族德古”“苗族苗王”等參與調解,利用當地鄉(xiāng)賢的威望和知識化解各方糾紛。參見田雄、陳鎮(zhèn)國、陳軒等《福建莆田湄洲派出所積極探索“海島楓橋經驗”》,《民主與法制時報》,2021年12月16日第3版;姜鄭勇、周文莉、宋茜《瀘州: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建設水平》,《人民法院報》,2022年3月14日第7版?!浚纬僧斒氯诵膼傉\服的和諧秩序,從而修復破裂的人際關系,當事人之間的心理契約從“交易型”向“關系型”回歸,使當事人更加主動、自愿履行調解協議。

        (2)維護基本公平與促成合作關系

        調解的過程充滿循環(huán)往復的話語和利益博弈,存在因資源不平等而導致雙方力量嚴重失衡,弱勢方權益受到強勢方侵犯的風險。為此,民事調解有必要把持利益博弈的底線,防止弱勢方當事人的權益受到強勢方傾軋,并推動雙方形成平等互惠、面向未來的合作關系。

        第一,應保障調解談判過程的實質公平,防止弱勢一方當事人權益遭受侵害。盡管雙方當事人的程序地位平等,但并不代表雙方實力平等,在某些當事人實力懸殊的糾紛中,調解程序自由度較高的特點可能導致強勢方向弱勢方施壓,以迫使弱勢方接受不公平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诒黄茸尣蕉俺晒Α钡恼{解程序并非公正,也無法使當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調解結果,主動履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實證研究表明,經歷不公正調解的當事人更有可能在6個月后違反協議。[41](P.18)因此,民事調解應當限制過分的自由角力,保障當事人間的實質平等,從而更有利于當事人之間形成有約必守的內心約束力。

        第二,推動雙方在調解中形成合作關系,塑造面向糾紛解決的守約的心理契約。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程序,調解可以幫助當事人從整體上考慮雙方的關系的過去和未來,促使雙方當事人從長遠、潛在的利益出發(fā)冷靜處理已發(fā)生的糾紛。這一作用在處理商事糾紛等雙方當事人之間具有長期合作關系的糾紛當中尤為重要,盡可能延續(xù)彼此的誠信合作關系有助于長期獲利,實現雙贏。以江蘇泰州的系列票據糾紛為例,某房地產與多家民營企業(yè)簽訂多項合同,后因資金周轉困難,數十張商業(yè)承兌匯票無法按期兌付,其債權人將面臨重大損失,甚至極有可能在同領域上下游企業(yè)間引發(fā)系統性風險??紤]到該公司與債權人間長期的合作關系以及公司存續(xù)、行業(yè)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當地法院聯合商會采取示范調解方式,引導糾紛各方對處理結果形成合理預期,建立糾紛解決的合作關系【該案為“泰州市海陵區(qū)商事糾紛調解中心調解系列票據糾紛案”,入選全國工商聯“百佳商會調解典型案例”。具體參見《全國工商聯通報“百佳商會調解典型案例”》,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合會網,2023年7月29日,https://www.acfic.org.cn/qlgz/flfw/202307/t20230729_194187.html。】,最大程度上兼顧了股東、公司及員工利益,實現了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雙方朝著共同的糾紛解決目標而合作,形成新的心理契約,并為滿足對方的期望而主動遵守調解協議或調解書。

        2.完善調解信用機制督促當事人主動履行約定義務

        在前述調解協議或調解書設定違約、擔保條款的基礎上,完善調解信用機制有助于進一步為當事人心理施加影響,使當事人出于利益考慮和道德約束主動履行義務,遏制當事人的機會主義傾向與降低違約行為的負外部性影響。調解信用機制的完善可以從正反兩個方向出發(fā),利用守約激勵與違約懲罰共同推動當事人心理契約的形成。在正向維度,探索建立協議履行當事人承諾機制,利用違約后果告知和守信獎勵措施激勵當事人自動履行;在反向維度,增加遲延履行當事人的強制執(zhí)行成本,抑制當事人的違約傾向。

        (1)建立當事人承諾制度正向激勵履約

        經濟學認為,激勵可以促使主體對懲罰或獎勵產生預期從而作出相應的反應。[42](P.7)調解信用機制的完善,可以通過建立民事調解的當事人承諾制度,使得當事人對遵守或違反調解協議或調解書面臨的外部后果有所預期,并給予守信當事人一定的獎勵和表彰,進而使其他主體對守信行為獲得的獎勵產生期待,最終形成以誠待人的守信環(huán)境。

        第一,事先告知當事人違約后果,促使當事人在內心形成守約的心理契約。實踐常常通過在調解書中載明債務人應當履行的義務以及違約的法律后果,并附隨自動履行告知書督促當事人履行,使當事人對違約后果形成心理預期。盡管調解協議并不像調解書一樣具有直接的強制執(zhí)行力,但是調解協議具有“事實拘束力”,違約行為對市場商譽、社會評價可能造成的惡果均能夠對失信當事人未來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尤其在成員互相熟悉的“熟人社會”或者行業(yè)協會中更是如此。例如,英國建筑協會申訴專員(Building Societies Ombudsman)設計了一項“公開性選擇”程序,如果其成員不愿意履行調解協議,則需主動將其拒絕履行協議的事實向社會大眾公開。而實際上為了防止信譽受損,成員絕大多數選擇履行協議而非公開不履行事實。[43](P.84)這說明通過諸如市場信譽的非法律規(guī)制因素,能夠有效促進當事人主動履行調解協議。

        第二,利用信用激勵的方式,獎勵當事人遵守約定的行為。通過采取信用激勵手段,采取量化方式評估當事人的信用,在榮譽與物質兩重層面激勵當事人主動履約,對其他社會主體產生影響,最終形成各方主動履行約定的誠信環(huán)境。在榮譽激勵層面,通過出具自動履行證明書等具有示范性、表彰性的文件,提高當事人的信用等級,以肯定其守法行為。尤其對于企業(yè)主體,對其守信行為的宣示有助于為當事人在行政審批、招投標評審、信用評價、授信融資等方面減少不必要的障礙,降低經營成本,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竞鲜∧车胤ㄔ壕屯ㄟ^持續(xù)十年的五起商鋪租賃案件的經營戶發(fā)放自動履行證明,及時恢復經營征信,便利其貸款經營。參見鐘建林《十年訴訟維權長征路 五份〈自動履行證明書〉——芙蓉區(qū)東屯渡街道“訴源治理工作站”執(zhí)前和解五起商鋪租賃糾紛案》,中國法院網,2023年3月2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03/id/7170346.shtml?!吭谖镔|激勵層面,通過給主動履行當事人發(fā)放“誠信履行貸”【所謂“誠信履行貸”是銀行業(yè)金融機構依托法院建立的誠信履行名單庫和市發(fā)改委信用辦的公共基礎信用數據支撐,推出的服務自動履行當事人的信貸產品,旨在為積極履行法院調解和生效裁判的企業(yè)和個人提供金融保障,激勵和引導訴訟當事人自動履行生效判決和調解確定的義務,讓勝訴一方當事人及時兌現權益,從而增進糾紛矛盾化解的效果,目前,浙江省寧波、麗水等地已推出該種貸款。參見余寧、徐超《寧波:助企紓困的力度尺度和溫度》,《人民法院報》,2022年9月7日第5版;麗水信用辦《麗水市推出“誠信履行貸”助力企業(yè)紓困解難》,麗水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網,2022年8月22日,https://xyls.lishui.gov.cn/art/2022/8/22/art_1229636746_34911.html?!?、提供費用減免與經濟補助等方式為當事人提供物質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有意愿主動履行但陷入經濟困境的“誠實而不幸的”當事人的履行動力。

        (2)增加當事人失信成本反向抑制違約

        失信成本低是民事調解違約的重要原因之一。信用制度缺失、乏力是產生社會失信的條件因素,多元監(jiān)管機制的缺失,信用制度懲罰不力容易導致失信成本偏低,從而導致違約行為多發(fā)。[44](P.6)違約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有賴于在制度設計上將社會運行成本和違約當事人的失信收益一并納入其承擔的失信成本之中,從而控制機會主義傾向,以確保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相統一。[45](P.3)為此,對于當事人違約行為的規(guī)制可以從事前查處和事后懲罰兩個角度入手,增加當事人違約成本,提升違約懲罰效能,從而遏制違約行為的發(fā)生。

        第一,加強對違約行為的即時調查和聯動追究力度,破除執(zhí)行案件的“信息孤島”與緩解執(zhí)行的“資源短缺”,增強失信懲罰效能,抑制當事人的僥幸心理。目前,我國法院在民事執(zhí)行資源汲取權能、組織協作權能有所不足[46](P.30),從而導致自身執(zhí)行信息來源有限、缺少執(zhí)行資源。因此,一方面,可以通過信用信息公開平臺、建立信用賬戶等信息手段及時發(fā)現當事人違約行為,破除執(zhí)行案件“信息孤島”。依托信用中國、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信用信息公開平臺,建立當事人的信用賬戶,在履行前查詢、確定當事人可供履行財產的總額,避免當事人瞞報、轉移財產;在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現當事人不積極履行行為的,則對失信當事人實施信用評價降低與相關權益限制,直到其恢復履行。另一方面,建立多部門聯動會商機制,緩解執(zhí)行案件的“資源短缺”,提高執(zhí)行的成效。通過建立案件協作聯動機制及時發(fā)現當事人違約行為,在發(fā)現當事人異常動態(tài)時通過會商機制通知區(qū)法院,并采取相應措施限制其行為直至履行義務。

        第二,增加重新起訴及強制執(zhí)行成本,防止當事人濫用程序權利或利用債務人主動地位遲延履行。實踐中部分當事人故意拒絕簽收調解協議或調解書,重新提起訴訟;或不履行債務,迫使對方啟動成本更高的強制執(zhí)行程序。對此,可以利用當事人“損失厭惡”的心理,通過增加拖延履行、強制執(zhí)行成本的代價,促使當事人主動履行。實踐一般通過“費用轉移”等方式實現此目的。如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2019)第68條(d)款就規(guī)定了已經形成合意的當事人無正當理由又再次起訴的,所產生的費用由該當事人承擔。再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完善委派調解機制的指導意見》也有類似規(guī)定,對于當事人濫用權利、違反誠信原則、故意阻礙調解等導致其他當事人訴訟成本增加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增加其訴訟費用的負擔部分。

        (三)技治消解:基于智能合約形成主動履行與自動執(zhí)行的履約趨勢

        區(qū)塊鏈智能合約與民事執(zhí)行具有天然的適配性。特別是實踐中智能合約的廣泛應用,其應用于生效法律文書的自動強制執(zhí)行,從而為民事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消解提供一種技治主義的履約方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執(zhí)行改革健全解決執(zhí)行難長效機制的意見——人民法院執(zhí)行工作綱要(2019-2023)》的第25點中提到加大執(zhí)行業(yè)務中以區(qū)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和轉化,這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科技在執(zhí)行中的應用乃大勢所趨。概言之,智能合約可以將調解雙方達成的協議轉化為簡單而確定的基于代碼的規(guī)則,并基于區(qū)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促進當事人主動履行,利用自我執(zhí)行特性實現雙方契約即時自動實現,使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履行順應智能化發(fā)展趨勢,實現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的“鏈上治理”。

        1.基于智能合約不可篡改與去中心化特性促進當事人主動履行

        由于智能合約具有的不可篡改與去中心化特性,可以確保記錄在鏈上的約定內容難以被篡改,保障履行內容的真實性與履行行為的透明性,從而促進當事人主動履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減少違約行為發(fā)生,降低進入強制執(zhí)行的可能性。

        第一,利用智能合約確保約定內容無法被當事人私自篡改,保障當事人履行內容的真實性?;趨^(qū)塊鏈的智能合約可使得將鏈上數據用時間戳固化在分布式賬本中,各節(jié)點保持同步更新并防止任意篡改,形成對賬本記錄的共識。一旦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內容被轉換成代碼并寫入區(qū)塊鏈里,內容就被永久透明地記錄下來。并且,由于共識機制的建立,區(qū)塊鏈的每一次輸出都被認為是真實、有效且可信的。[47](P.47)當履行的狀況發(fā)生變化,需要修改協議時,依據“all-or-nothing”原則,雙方在鏈上就修改內容達成共識[48](P.75),從而有效阻止一方當事人私自篡改調解協議內容,減少驗真成本。

        第二,利用智能合約實現當事人的履行行為的多方監(jiān)管,保障履行行為透明性,降低違約行為發(fā)生概率?;趨^(qū)塊鏈的智能合約的分布式記錄和自我驗證可以實現執(zhí)行全流程記錄和可追溯,通過將相對方、法院等主體納入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履行的鏈上監(jiān)管當中,能抑制履行義務方當事人的機會主義心理,降低當事人采取違約行為的概率,從而增加當事人對糾紛解決、司法公正的信心。例如,基于法定數字貨幣的財產查控有助于追溯當事人的交易行為,調查義務方的財產線索與移轉動向,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因財產線索缺失而導致的“執(zhí)行難”問題。[49](P.110)而對于線下財產的履行,可以采用“區(qū)塊鏈+物聯網”的執(zhí)行方式,將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融合,實現對標的物的精確追蹤與智能管理。

        2.基于智能契約特性實現合同的自動執(zhí)行或自動立案

        “區(qū)塊鏈智能合約與傳統合約相比最顯著的優(yōu)勢就是自動執(zhí)行和給足了合約雙方足夠的操作空間?!保?0](P.53)在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的技治方案下,智能合約以其自我執(zhí)行特性為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自動履行與執(zhí)行提供科技支持,減少約定實現過程中的人為干擾和履行成本,實現民事調解自動履行的高效化。具言之,一方面,可以在調解協議或調解書中事先嵌入智能合約,形成可自動執(zhí)行交易的合意;另一方面,法院利用智能合約實現調解協議與調解書強制執(zhí)行的自動立案,將智能合約貫穿自動履行和強制執(zhí)行,實現調執(zhí)銜接。

        第一,在調解書或調解協議中嵌入智能合約,構建“自動準執(zhí)行”機制。智能合約的實現既具有強制性,同時亦具有自治性,是一種“自動準執(zhí)行”的合意實現形式。盡管智能合約具有強制自動執(zhí)行的特性,但是究其本質,智能合約是現實合同的代碼化,承載著當事人的合意。通過將當事人的調解協議封裝到智能合約上,能夠從兩個方面保護這種合意:一方面,自我執(zhí)行機制有自動保護、實現民事權利的功能,從實體維度保護當事人合意;另一方面,智能合約技術的科學性為調解協議提供了一種技術上的確定力,人們無須證明記載在鏈上的調解協議的真實性,僅需對其內容加以判斷,因而起到類似司法確認程序的確定作用,從技術維度保障當事人合意實現。目前已有法院進行相應實踐,例如浙江杭州的西湖區(qū)人民法院便通過設立基于區(qū)塊鏈的智能合約平臺,引導當事人鏈上簽署調解協議,從而將智能合約與訴前調解相結合,為雙方的調解合意嵌入“自動履行”與“強制執(zhí)行”結合的“自動準執(zhí)行”機制。【所謂“自動準執(zhí)行”,即一方面在調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時,智能合約自動履行,實現約定的給付內容;另一方面,訴前調解協議經過智能合約的司法確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由此實現“自動履行”與“強制執(zhí)行”相結合的“自動準執(zhí)行”機制。參見“訴源治理下區(qū)塊鏈智能合約的實踐運行”課題組《訴源治理下區(qū)塊鏈智能合約的運行機制與應用場景》,《民主與法制時報》,2022年11月16日第3版?!?/p>

        第二,利用基于區(qū)塊鏈的智能合約實現調解協議或調解書強制執(zhí)行的自動立案,實現調執(zhí)銜接。基于前述嵌入智能合約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當智能合約系統在檢查區(qū)塊鏈上分布的各個合約的執(zhí)行狀態(tài)、事務以及觸發(fā)條件后,發(fā)現當事人未履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約定義務時,經相對方確認履行情況,利用司法區(qū)塊鏈實現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強制執(zhí)行自動立案。國內調解協議的自動強制執(zhí)行立案的最早實踐發(fā)軔于北京互聯網法院[51](P.186),隨后在各地廣泛運用,其中以杭州互聯網法院區(qū)塊鏈智能合約司法應用為典型。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打造“自愿簽署—自動履約—履行不能智能立案—智能審判—智能執(zhí)行”的閉環(huán)司法體系[52](P.21),在強制執(zhí)行自動立案后,司法區(qū)塊鏈智能合約自動將不履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當事人的財產進行查詢、凍結、扣劃,從而優(yōu)化調解與執(zhí)行的程序銜接,提高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的執(zhí)行效率。概言之,區(qū)塊鏈技術突破了傳統中心化的模式,使法律的約束與執(zhí)行逐漸走向一體。[53](P.134)

        四、結語

        雖然民事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執(zhí)行程序有著復雜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都應當是理論與實務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加強立審執(zhí)協調配合 推動矛盾糾紛執(zhí)前化解的工作指引》為加強立審執(zhí)協調配合,從源頭上減少進入執(zhí)行程序的案件提供了規(guī)則指引,就是一個力證。當然,司法文件的頒布僅僅是一個開始,對此問題的研究才剛剛展開?;谄跫s理論分析框架“依約基礎—守約中心—履約趨勢”,本文嘗試提出消解調解自動履行貧困化的三個路徑:通過強化當事人自治與優(yōu)化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形成客觀依約的關系契約;采用治療型調解模式,完善調解信用機制,塑造主動守約的心理契約;嵌入智能合約,從而實現調解的主動履行與自動執(zhí)行的履約趨勢。這三條路徑按照“顯性消解為基礎—隱性消解為中心—技治消解為趨勢”,通過從理論到路徑的邏輯展開,提供了一種從根本上減少調解案件進入強制執(zhí)行的思路。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文就這個問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

        這種從源頭上減少執(zhí)行的案件數量、從根本上降低進入執(zhí)行的案件比例的思路,為我們樹立了一種執(zhí)源治理觀。執(zhí)源治理觀的本質是一種司法治理觀,而要實現預期效果,須深刻理解執(zhí)行的功能與成本。強制執(zhí)行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后盾,依據有執(zhí)行力的法律文書清理私人間債權債務關系,旨在確保財產權利得以實現、強制相關義務得以履行。[54](P.153)然而,啟動強制執(zhí)行的代價不僅包括國家和社會所需支付的公共成本和社會成本,還包括當事人為此耗費的金錢、時間與精力,乃至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情感、合作關系的損害等等。[55](P.146)執(zhí)源治理觀的效用不僅在于其從源頭上減少執(zhí)行案件數量與從根本上降低執(zhí)行案件比例,而且更在于其鞏固訴源治理的糾紛化解成效,減少由執(zhí)行衍生的“二次沖突”[56](PP.36-37)的發(fā)生概率,從而促進當事人權益實現與節(jié)約社會糾紛化解資源。在此基礎上,通過制度實現訴源治理與執(zhí)源治理的“雙向延伸”是必然的——執(zhí)源治理向前延伸至糾紛化解階段,促進高質量糾紛化解結果的形成;與此同時,訴源治理效果向后延展至執(zhí)行階段,保障當事人權益內容的落實與節(jié)約司法資源,防止?jié)撛诩m紛再次發(fā)生。當然,執(zhí)源治理觀是一個蘊含著極富實踐性的理論問題,涉及的社會問題范圍之廣泛性、復雜性與矛盾性,本文亦不能完全概括與解釋,目光所及亦十分有限。如何將執(zhí)源治理觀逐漸融入強制執(zhí)行立法與司法實踐,進言之如何進一步實現訴源治理與執(zhí)源治理的協同共進,都將成為今后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Roberts S,Palmer M.Dispute processes:ADR and the primary forms of decision-making.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彭小龍:《“楓橋經驗”與當代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結構變遷》,《中國法學》,2023年第6期。

        [3]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4]范愉:《調解的重構(下)——以法院調解的改革為重點》,《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4年第3期。

        [5]李浩:《當下法院調解中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調解案件大量進入強制執(zhí)行研究》,《法學》,2012年第1期。

        [6]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法院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報告(2015-2020)》,2021年2月20日,https://file.chinacourt.org/f.php?id=9d89b9037df1b9ebamp;class=enclosure。

        [7]張軍:《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24年3月8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24年第4期。

        [8]黃文俊、王富博、劉永存等:《新時代人民法院“執(zhí)源治理”問題研究》,《中國應用法學》,2023年第6期。

        [9]劉星:《調解合意困境:現象、肇因與應對》,《人民司法》,2022年第13期。

        [10]董儲超、舒瑤芝:《訴源治理導向下的糾紛解決:理念澄清與范式革新》,《交大法學》,2023年第4期。

        [11]李祖軍、田毅平:《利益保障目的論之功能》,《現代法學》,1999年第3期。

        [12]郭曄:《新時代能動司法的理論與實踐邏輯》,《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4年第2期。

        [13]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14]季衛(wèi)東:《當事人在法院內外的地位和作用(代譯序)》,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15]王杰、李金靜:《現代契約理論的法哲學基礎及其經濟學方法論》,《經濟評論》,2006年第2期。

        [16]吳瑤、肖靜華、謝康:《數據驅動的技術契約適應性創(chuàng)新——數字經濟的創(chuàng)新邏輯(四)》,《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17]麥克尼爾:《新社會契約論》,雷喜寧、潘勤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

        [18]曹威麟、朱仁發(fā)、郭江平:《心理契約的概念、主體及構建機制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年第2期。

        [19]Rousseau D.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CA:Sage Publications Inc.,1995.

        [20]魏峰、李燚、張文賢:《國內外心理契約研究的新進展》,《管理科學學報》,2005年第5期。

        [21]Thompson J A,Bunderson J S.“Violations of Principle: Ideological Currency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 28(4).

        [22]鄒蘇:《心理契約:組織與員工之間的心理紐帶》,《理論界》,2003年第3期。

        [23]彭璧玉:《心理契約及其管理效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24]Szabo N.“Smart Contracts: Building Blocks for Digital Markets.”Extropy:The Journal of Transhumanist Thought,1996,18(2).

        [25]陳吉棟:《智能合約的法律構造》,《東方法學》,2019年第3期。

        [26]郭少飛:《區(qū)塊鏈智能合約的合同法分析》,《東方法學》,2019年第3期。

        [27]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28]錢大軍、劉明奎:《論司法調解制度的功能超負》,《學術交流》,2017年第2期。

        [29]崔天:《社會治理中的技治主義:現實困境、邏輯轉換與重塑路徑》,《自然辯證法研究》,2022年第8期。

        [30]高薇:《網絡空間爭議解決的制度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31]岳彩申:《理論的解釋力來自哪里:中國經濟法學研究的反思》,《政法論壇》,2005年第6期。

        [32]于浩:《人民調解法制化:可能及限度》,《法學論壇》,2020年第6期。

        [33]王亞新:《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增訂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

        [34]H Genn,P Fenn,M Mason, et al.“Twisting Arms:Court Referred and Court Linked Mediation under Judicial Pressure.”Ministry of Justice Research Series,1(07),2007.

        [35]王國征、劉謝慈:《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與相關法律保障機制比較分析》,《湖湘論壇》,2018年第2期。

        [36]馬登科:《協議類執(zhí)行依據的審查邏輯和制度完善》,《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

        [37]潘劍鋒:《民訴法修訂背景下對“訴調對接”機制的思考》,《當代法學》,2013年第3期。

        [38]劉顯鵬:《合意為本: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之應然基調》,《法學評論》,2013年第2期。

        [39]肖建國、張?zhí)K平:《自治與強制:民事調解書執(zhí)行的路徑選擇——以〈法院調解規(guī)定〉第15條為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3年第2期。

        [40]R A Baruch Bush,J P Folger.The Promise of Mediation;Responding to Conflict Through Empowerment and Recognition.Sanfransisco,CA: Jossey-Bas Publishers, 1994.

        [41]程波:《程序正義的社會心理學及在糾紛解決中的運用》,《北方法學》,2016年第1期。

        [42]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第8版):微觀經濟學分冊》,梁小民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43]倪培根:《論我國證券期貨糾紛示范判決機制的制度化展開》,《河北法學》,2019年第4期。

        [44]付子堂、類延村:《誠信的自由詮釋與法治規(guī)訓》,《法學雜志》,2013年第1期。

        [45]胡朝陽:《社會失信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基于外部性內在化的法經濟學分析》,《法商研究》,2012年第6期。

        [46]鄭濤:《中國民事執(zhí)行難問題的再解讀——法院權能的視角》,《南大法學》,2021年第1期。

        [47]吳燁:《智能合約:通過合同的自治框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

        [48]王迪、朱巖、陳娥等:《智能法律合約及其研究進展》,《工程科學學報》,2022年第1期。

        [49]史明洲:《區(qū)塊鏈時代的民事司法》,《東方法學》,2019年第3期。

        [50]何士青:《基于法治主義維度的區(qū)塊鏈智能合約發(fā)展研究》,《政法論叢》,2022年第2期。

        [51]楊繼文:《在線訴訟場景理論的建構》,《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3年第3期。

        [52]楊東、徐信予:《區(qū)塊鏈與法院工作創(chuàng)新——構建數據共享的司法信用體系》,《法律適用》,2020年第1期。

        [53]高薇:《互聯網爭議解決中的執(zhí)行問題——從司法、私人到去中心化數字執(zhí)行》,《法商研究》,2018年第6期。

        [54]王亞新:《通過強制執(zhí)行的權利實現——執(zhí)行程序的實際操作及其功能》,《當代法學》,2018年第1期。

        [55]雷運龍:《論民事執(zhí)行和解制度之價值》,《湖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56]顧培東:《社會沖突與訴訟機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Resolution Approaches of the Impoverishment of Initiative Performance of Civil Med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forcement-source Governance

        ZHAO Lei1, 2, SU Yuqing3

        (Law Schoo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3. Law School,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443, 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w rate of the initiative performance of civil mediation and the high proportion of enforcement in judicial practice reveals the question of the impoverishment, which is a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 of the fact that the effect of “l(fā)itigation-source governance”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extended to “enforcement-source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contractual attributes of civil mediation, it is proposed to take the relational contrac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smart contract as supporting points, and form the contract-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basis of adherence-center of commitment-trend of performance”, presenting resolution approaches towards impoverishment of initiative performance of mediation. Firstly, by strengthening party autonomy and optimizing the judicial confirmation procedure for mediation agreement, explicit resolution of relational contract of objective adherence is formed; secondly, adopting the therapeutic mediation model and improving the credit mechanism of mediation, the implicit resolu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commitment is shaped; thirdly,embedding the smart contract, the technocratic resolution of the trend of compliance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proactive fulfillment and automatic execution of mediation. From this,it is proposed that, a perspective of enforcement-source governance is offered so a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enforcement cases at their origin and fundamentally lower the proportion of such cases, achieving a synergy and concerted advancement of source governance in litigation and enforcement.

        Key words: civil mediation; initiative performance; Contract Theory; resolution approaches; enforcement-source governance

        (責任編輯:周亞東)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精品含羞草免费视频观看| 人妻少妇进入猛烈时中文字幕|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开放小视频| 国产va在线播放| 青青草最新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般男女|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亚洲|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国产女人av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公厕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人妻丰满熟妇嗷嗷叫| 又黄又爽的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99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不卡另类日韩精品| 手机福利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日韩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999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的自拍av免费的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伊人av无码av| 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小电影| 麻豆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无码少妇一级AV便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