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的形制隨時代發(fā)展不斷演進。在河北保定滿城區(qū)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一精致的長信宮燈。該燈造型別致,一個跪坐的宮女全神貫注地雙手執(zhí)著一盞燈,誠摯地為主人照明。燈高48 厘米,通體用銅制作,外面鎏金。據考證,長信宮燈大約制作于公元前173 年至公元前159 年之間,2000 多年后仍金光奪目。
出土的歷代燈中,多姿多態(tài),精品不乏,如廣州出土的漢代猴首人身銅燈、陶質龜形燭臺,廣西梧州出土的東漢羽人銅燈,河北的漢代朱崔銅燈,河南陜縣(今三門峽市陜州區(qū))的陶制鳥燈,河北曲陽縣的北魏柱狀銅燈,山東濟南東魏墓中的滑石蓮花燈,北京豐臺遼墓中出土的白瓷燈……這些燈不僅在制作上匠心獨運,材質上各臻其妙,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習俗。除了照明之用外,燈還逐漸演化成了一種裝飾。漢代后,尤其形成了宮中元宵張燈的習俗,使各種彩燈嶄露出風采。唐代時,睿宗有一年在京安福門外作一“燈輪”,高二十丈,其上用金銀作飾,掛上錦緞,燃燈五盞,并令宮女穿戴華麗服飾作陪,千余妙齡女子在燈下踏歌三日,場面熱烈氣派之極。
到了宋代,蠟燭燈具開始盛行。京城燈品豐富,通宵燈火璀璨,有“千門萬戶,星羅炬列”之稱。其中走馬燈最負盛名,這項發(fā)明是利用空氣受熱上升形成空氣流動來推動燈籠中部的紙剪人馬隨葉輪旋轉,燈中不同的剪紙內容顯示了不同時代文化內涵,如“秦軍夜?jié)⑾剃柣稹薄皡蔷嫦Y赤壁兵”等。此外,還出現了燈球、滾燈、無骨燈、墨紗燈、羊皮燈、斗雞燈、鞋燈、水燈等形式的彩燈。
據清代袁牧的《續(xù)子不語》記載,康熙年間河道總督趙世顯,與一名叫張灝的富豪比誰張燈更多,以顯富貴。張在樹林中張燈六千,高低錯落。每晚動用三百差役點燈,頃刻間林中燦若星河。持續(xù)半個月的燈光秀,令人們稱羨不已。而趙世顯點燈時,用工不過十人,藏有玄機。原來他的燈燭用火藥線連接,下令點燈時,快速燃燒的火藥線陸續(xù)點亮群燈,使張自嘆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