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被歷史風霜雕刻的紅土地上、綠林深處,我仿佛聽見了歷史的回響,看見了民主的晨曦,親歷了蘇維埃代表大會的誕生與曲折探索,感受著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治國理政的溫暖與力量。
歷史的回響: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的誕生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村謝氏宗祠莊嚴召開。這一刻,不僅標志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更預示著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嶄新民主形式在中國的問世。步入那簡樸而莊嚴的會場,“工農炮壘” “工農當家作主”的激昂口號曾在這里回蕩,這是來自革命先驅們對民主未來的深切期盼。
610名代表帶著工農大眾的疾苦與期望匯聚于此。毛澤東代表蘇區(qū)中央局所作的《政治問題報告》,不僅是對過往革命實踐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宏偉藍圖發(fā)出了“蘇維埃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政權,蘇維埃政權下的工農兵勞苦民眾是蘇維埃共和國的主人”的時代最強音。
民主的晨曦:以人民為中心
在瑞金,每一塊石板路、每一口老井都承載著民主實踐的深刻印記。沙洲壩村的紅井見證了毛澤東同志與民共苦、親自挖井的感人場景,《吃水不忘挖井人》便是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生動體現(xiàn)。從辦列寧小學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到修“紅軍橋”解決群眾出行難題、幫助農民車水抗旱、為謝大娘開“天窗”,再到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實施,蘇維埃政權在經(jīng)濟、文化、法制等多個領域深耕細作,將民主之根深植于這片紅色土地。蘇維埃政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民主的真諦——它關乎每一個普通人的冷暖安危,是實實在在的人民至上。正是這樣的實踐,讓民主在蘇區(qū)生根發(fā)芽,成為人民心中最堅實的依靠。
傳承與發(fā)展:從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繼承蘇維埃代表大會民主精神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完善。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如同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制度的建立,讓立法工作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人大代表通過設立聯(lián)絡站、定期接待選民等方式,將民聲民意直接傳遞到國家權力的核心。從最初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到如今的人民代表大會,民主制度在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從簡單的舉手表決、“豆決”到復雜的立法審議,民主的形式日益豐富多樣,民主的內涵也更加深刻廣泛,真正從選舉、立法、監(jiān)督、決策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活力,用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民主不僅僅體現(xiàn)在選舉和投票上,更在于關心人民生活,解決群眾需求。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所強調的,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必須建立在緊密聯(lián)系群眾、切實解決群眾生活問題的基礎之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為中心,用人大工作的創(chuàng)新實踐不斷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時代內涵,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